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問題及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隨之產生了一些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在身心發展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通過對文獻資料的閱讀、整理和分析,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提出了創設文娛俱樂部、組織監護人教師聯合會等共計12項對策,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和預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中可能和已經出現的問題。這些分析和討論對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留守兒童;農村;身心健康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許多農民為了謀生存謀發展,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務工,為城市建設貢獻了他們自己的力量。城市因他們的到來,發展速度更上一層樓,但社會也因此產生了一些諸如“留守兒童”一類新的現象。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中,沒有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職能不健全,家庭氛圍不濃厚,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
1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農村留守兒童身體發展存在的問題
相比于農村,城市的發展更快速更高效,對個人發展而言具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平臺,所以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民借此機會到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毫無疑問,城市的工作應該可以提供的更豐厚的收入,更豐厚的收入又給兒童能帶來更高的生活質量、更好的健康狀況和更好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此可從趙苗苗[1](2014)的研究中,證實以上觀點完全成立。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遠離子女,所以導致的“父母”角色的缺失,造成了無法悉心照料兒童生活起居的困難,因此兒童的膳食平衡出現一定問題,在飲食上無法做到均衡營養。1.1.1營養失衡及其導致的問題營養失衡甚至營養不良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身體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營養均衡是人健康發展的基本生理前提,缺少任何一種營養物質都有可能造成發育遲緩甚至疾病或者畸形。據彭儉等人研究,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牙齒數目等身體健康指標上的P值均小于0.01,差異極其顯著。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留守兒童在身高平均值上低于非留守兒童0.74cm,體重輕0.82kg,頭圍與胸圍各存在0.33cm和0.71cm的差異,牙齒數目的差異為0.36顆。由研究結果[2]可以發現:留守兒童在胸圍、頭圍、牙齒數目這三個指標上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而這三個指標是兒童骨骼發育的主要度量指標,可見留守兒童在骨骼的發育上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研究分析[2]還發現,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主要是在營養失衡人數方面留守兒童均高于非留守兒童,尤其在蔬菜、水果、奶類及豆制品這幾個指標上差異顯著。1.1.2不良習慣及其導致的問題在閆茂華的研究[3]中也指出:由于缺乏管教等原因,留守兒童在吸煙、喝酒等不良習慣上比非留守兒童具有更高比率。科學研究證實:長期吸煙者比不吸煙者肺癌發病率高出10-20倍;而且吸煙史越長,發病率越高。開始吸煙的年齡越早,肺癌死亡率越高。吸煙也是導致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40多種致命疾病的主要原因[4]。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亞健康率(P<0.05)也具有顯著差異,且近視與貧血同樣存在顯著差異[3]。由此看來,留守兒童的生活相比以前雖然有大幅改善,但依然存在諸如生活習慣差,飲食不科學、營養不均衡甚至失衡等健康問題。
1.2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存在的問題
人的一生是發展的一生,而兒童時期處在人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人形成良好價值觀和健康的心理的關鍵時期,兒童時期心理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個性特征的發展和社會性的形成。健康的環境促使健康的心理發展,但是留守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具有一定特殊性,兒童與父母的交流在時間上常常存在不確定性,在空間上也無法實現面對面交流。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父母和兒童的交流互動性差、難以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兒童的心理發展常常出現一些問題。研究者將其進行歸納分類并一一進行剖析。孤獨敏感型:這種類型的兒童從小受到的約束比較多,其性格孤僻,內心孤獨抑郁,時常表現出焦躁的情緒,往往特別容易緊張,外界過于敏感。他們拒絕和外界交流,有什么事或者煩惱通常自己一個人悶在心里,有時候會把他人真誠的贊美當作對他們的嘲諷,有時甚至會突然爆發沖動的行為。自卑內向型:這種類型的兒童通常生活在缺乏鼓勵、關愛、溫暖的家庭環境,往往因為達不到老師或者家長的要求和標準,又沒有獲得正確的疏導,因此喪失自信從而失去上進心,他們往往軟弱無能,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行為。自私冷漠型:這種兒童常常出現在留守兒童的單親家庭,因為從小不被關愛所以他們對周圍的人也沒有感情,對親人表現的冷漠、自私,好像什么事情都和他無關。這一類兒童容易脫離社會,心理素質差,心理防線脆弱,經受不了打擊,拒絕和別人交往,拒絕別人的關心。貪圖享樂型: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管教,監護人又一味溺愛,因此走上了貪圖享樂的道路。在家里想要什么有什么,在學校擺闊綽,大把浪費父母外出務工賺來的辛苦錢,并以此為炫耀父母愛自己的資本,最后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對抗放任型:這一類的兒童家長管教嚴格沒有商量的余地,但兒童自身自主性和自覺性不強,他們在家長管教的時候產生抵觸情緒,并在堆積到一定程度爆發出來。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其放任性,這類兒童通常學習成績不好,經常遲到、早退甚至逃課,上課無精打采,下課作業不按時完成,習慣性撒謊、打架。通過總結歸納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成因也各不相同,有的因為家庭結構缺失,有的因為監護人素質不高或溺愛,有的因為學校疏于管理,但兒童的可塑性很強,依然可以通過教育等方法進行改善和補救。
2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存在問題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問題直接原因是父母外出務工,導致兒童得不到適當的家庭教育。但從本質上來看,其實是缺少“愛”和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關系失調。如若改善學校教育,聯合社會教育的力量,配合家庭教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親子離異所帶來的諸多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下面筆者分別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展開對策分析。
2.1家庭方面
2.1.1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增強家庭交流溝通。家長是家庭教育中關鍵的一環,是家庭教育的主導者,父母教育的缺失是造成諸多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根據王丹妮(2013)撰寫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對子女的影響遠比父母一方外出務工對子女的影響要大得多,所以在不得不外出務工的情況下,家庭成員應該至少保留一個與子女共同生活。若是家庭里父母雙方都不得不外出務工,則最好帶子女一同外出,在務工城市就近入學,現在政府在這方面已提供了不少有利政策,這樣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2.1.2尋找合適的監護人。在考慮當前的政策形勢和農村家庭的具體狀況,一定會有父母雙方都需要外出務工,但又無法攜帶子女在務工城市就近入學的情況發生。這時候父母選擇合適的監護人就顯得尤為重要,此時監護人不僅充當“保姆”的角色,還在一定程度上充當“父母”的角色。監護人應當具有一定文化素質水平、道德修養好、有責任心,不光能替“父母”養孩子,更要能替“父母”教孩子,能給兒童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并在兒童產生疑問時能及時予以解答。此外監護人還應該能關注到兒童內心的變化,經常與學校、家長進行聯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2.1.3及時返鄉,與兒童親密接觸。作為外出務工的父母應該有計劃的“常回家看看”,不能只在過年才回家甚至幾年才回一次家。人與人交流和溝通需要語境和氣氛,若是長期不回家,子女與父母變得生疏,再次見面就略顯尷尬,短時間的交流和溝通也無法深入進行,說的話也很少有真心話,而要再次回到親切的語境中則需要很多的時間。
2.2學校方面
2.2.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相應的監管機制。留守兒童檔案對于兒童如同病歷對于患者,檔案內詳細記錄的有關兒童成長中的問題及發生的時間和當時的情形,有助于老師、家長商議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同時有利于預防此類問題再次發生,并且當其他兒童碰到類似的情況時也具有借鑒作用。僅僅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還遠遠不夠,更需要有專人進行管理、更新,以確保個人信息真實可靠,聯系方式及時有效。檔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個長期、緩慢、但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操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毫無疑問其好處是巨大的。2.2.2對兒童適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調控能力。當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出現問題時,作為學校應該提供及時、專業、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若是等問題逐漸嚴重,造成惡劣的結果再去解決,不僅心理疏導效果不理想,而且有可能引發新的問題,因此在問題萌芽的階段就通過專業的手段馬上解決,把問題消滅在搖籃中是最好的辦法。另一方面,當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最及時有效的做法不是等待救援而是自救。心理問題同樣如此,有時候心理出現問題但又不嚴重,不想或者不方便跟其他人傾訴的時候,自救即自我心理調節是非常可靠的方法,它可以簡單、迅速、直接有效的解決心里的不良情緒,既保護了兒童的隱私和自尊心又解決了問題。所以學校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一定要著重培養留守兒童的自我調控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讓兒童具備自己排解和發泄負面情緒的能力,做到小問題能夠自己解決。2.2.3學校實施寄宿制管理方案。寄宿制管理方案的優勢在于既能解決留守兒童的生長發育的問題,又能一定程度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寄宿制封閉式的管理,學校可以在飲食上通過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和幫助,做到科學、健康、均衡營養,以解決上文提到的農村留守兒童營養不均衡、骨骼發育遲緩等問題。同時還可以通過統一的管理和定期的體檢及時發現留守兒童身體上出現的問題并針對性的解決它們。同伴關系是和親自關系同樣重要的人際關系,寄宿制學校有利于良好的同伴關系形成。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本質上是同伴關系,班集體不僅是老師教育的對象,而且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同伴之間的相互教育往往比老師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更為直接有效。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團結協作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氛圍和適合學習、生活的環境,它有利于開闊留守兒童的內心,促進健全的人格和品質的形成。2.2.4加強教師教育,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教師能力的高低、態度的好壞、教學理論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著留守兒童對于學習的態度和師生關系的好壞。因此教師要樹立尊重、信任、關愛留守兒童的觀念,要領會科學育人的精髓,給留守兒童樹立榜樣,幫助他們愛上學習,學會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在很多方面無法顧及,教師作為兒童日常生活接觸最多的人,應該主動承擔起一部分父母的責任,要付出比一般兒童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來溫暖留守兒童孤獨的心靈,及時掌握和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當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暖和同學的善意,認為自己在老師和同學眼里與非留守兒童沒有什么區別的時候,內心的自卑、膽怯、封閉等心理自然而然就會弱化甚至消失。2.2.5創設文娛俱樂部。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任務相對不重,課余時間比較豐富,也因此導致許多農村留守兒童沾染了不健康的愛好,比如有些兒童一下課就奔向網吧、游戲廳,甚至忘記吃飯直到晚上才回家。游戲廳、網吧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十分不利于兒童健康發展,學校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創設文化體育娛樂俱樂部,號召留守兒童進行有益身心的文娛活動,培養留守兒童如下象棋、打乒乓球、看電影等積極、健康的愛好,這樣既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發育,還避免了兒童在游戲廳、網吧沾染不良嗜好。2.2.6組織監護人教師聯合會。學校作為主要的教育機構,有必要成為牽頭人,為老師、家長提供一個方便交流和溝通的平臺,方便對學生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管理。通過這個平臺,學校老師可以與家長充分溝通,了解兒童家庭各方面的情況,家長也可以及時了解子女在學校各方面的動態。學校還可以基于這個平臺提供的信息,有針對性的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教育講座或者為監護人提供教育培訓,幫助家長學習諸如“關鍵期”等教育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均衡營養”等科學飲食的概念,使家長更好的關注兒童的成長,更好的與兒童交流和溝通,避免留守兒童生理上或者心理上出現問題。
2.3社會方面
2.3.1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減少農民外出務工。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基礎,還直接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政府大力發展農村地方經濟,加大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農村教育質量和教育條件,鼓勵農民就近工作,農民子女就近入學,可以極大程度減少農民外出務工和留守兒童的現象的產生。適當情況下,政府也可以考慮引入民間資本,一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避免出現嚴重問題,以此帶動當地經濟和教育的雙重發展。2.3.2政府可以帶領社區與當地運營商聯合開設“親情熱線”,加強親子溝通。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移動通信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不論是語音通信還是視頻通信,從技術上都可以輕易實現,但對于農民工來說其成本還比較高昂,因此政府可以牽線搭橋幫助外出務工的父母和留守兒童實現以接近成本的價格來實現語音或者視頻的通信。同時政府也應該進行相關親情教育,幫助父母不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噓寒問暖,而是真正走進孩子的生活,關心孩子的內心動向,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耐心幫助和鼓勵孩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2.3.3完善和優化制度,落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不可否認當前城鄉二元制的戶籍制度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今天也不可忽視其作用。農民工等流動人口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流動人口的基數越來越大,教育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在追求公平的今天,這樣的戶籍制度并不公平,農村居民應當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工作機會、就業待遇、就業福利以及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改革當前戶籍制度已刻不容緩。
3結語
我國經濟發展依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質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農民外出務工的現象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留守兒童的現象也必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留守兒童作為兒童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身體、心理各方面都與非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的差別,面對這一特殊的群體,我們需要做出特別的對待。隨著時間的推移,留守兒童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而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努力才能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趙苗苗.貧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健康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寧夏固原市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2.
[2]彭儉,石義杰,高長豐.學前留守兒童身體健康狀況及干預策略———基于與非留守兒童的比較研究[J].教育評論,2014,(10):78-80.
[3]閆茂華.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以連云港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2):25-29.
[4]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3-183.
[5]周定.農村留守兒童情感問題與學校的教育應對[D].湖南師范大學,2010.
[6]周遵琴,李森,劉海燕.留守兒童身體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以貴州省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6):29-33.
作者:佘星宇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