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音樂對留守兒童心理疏導的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受主客觀各種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心理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加以疏導,音樂則是疏導留守兒童心理的有效資源.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性格孤僻、遇事偏激、唯我獨尊,緊接著探討了音樂在留守兒童心理疏導中的價值,最后,就如何利用音樂疏導留守兒童心理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巧用音樂資源、搭建音樂橋梁、開展音樂治療、舉辦音樂活動等.
關鍵詞:留守兒童;音樂;心理疏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乃至小城鎮中青年群體選擇外出打工,這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留守兒童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農民工子女難以像城鎮職工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這就使得農民工子女必須在家鄉農村或鄉鎮小學就讀,隔代教養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隔代教養相比于親子教養而言,普遍存在著教養方式不科學的現象,非常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長遠發展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對此,音樂則有著很好的糾正作用.文章基于此,就音樂在留守兒童心理疏導中的價值與策略做了相應的研究.
1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分析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導致他們以為在世界上沒有人會關心他們,所以可能導致他們對這個社會有一定的誤解,認為這個社會不近人情.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1性格孤僻
留守兒童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社會交往障礙,性格孤僻是其典型的特征.留守兒童多為隔代教養,父母不在身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齡偏大,且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也不知道如何與留守兒童展開交流,這就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孤僻的性格.具體而言,就是班級教育中不愿與別的小朋友打交道,也不愿參加到班級活動中,集體意識相當薄弱.不僅如此,離群的生活方式也導致別的小朋友不愿與他交往,社會交往能力得不到發展,甚至還會影響到學習成績.
1.2遇事偏激
留守兒童平時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父母關愛,當看到別的兒童有父母陪伴時,就會產生羨慕乃至嫉妒的心理,久而久之,這種心理會轉化成自卑心理,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沉默寡言,遇到困難也不好意思向同學老師傾訴,唯恐別人嘲笑.不僅如此,自卑心理通常又和敏感密切掛鉤,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容易被別人善意的玩笑或無心的舉動所惹惱,甚至引發打架斗毆的現象.事實上,在基礎教育階段發生的打架斗毆事件,大都是留守兒童造成的,而這和遇事偏激的性格有著重要關聯.
1.3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留守兒童因為在小的時候跟父母沒有進行一定的溝通與交流,所以他們的與人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就會比一般的兒童差.而且,經過調查顯示,很多留守兒童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一些兒童是對集體活動一點都不感興趣,另一些兒童可能參加了集體活動,但是不是很配合工作.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其他的同學會看不起他們這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兒童,有一定的自卑感.
1.4唯我獨尊
父母的管教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非常必要,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非常容易出現疏于管教的現象,典型的表現便是缺乏基本的社會禮儀知識,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方面有著非常多的不足之處.不僅如此,隔代教養中普遍存在著溺愛現象,祖輩對孫輩的溺愛使得留守兒童非常容易滋生“唯我獨尊”的自私、自大、自傲心理,一些留守兒童在學校學習中不服管就是這種“唯我獨尊”心理的反應,他們心目中既沒有校規校紀,更沒有老師同學.
1.5學習能力不強
父母對于兒童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光光可以教導孩子為人處事,還可以在學習上進行一定的輔導.但是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缺少父母的管制,如果孩子的學習自主性較差的話,那么他們對于學習可能就不是那么看中了,他們會認為父母又不在身邊,他們也管不到自己,甚至會覺得父母不會管他們學習成績好不好.這些思想進行惡性循環之后,會導致留守兒童的成績越來越差,會使他們進一步討厭學習.
2音樂在留守兒童心理疏導中的價值探討
心理疏導除了依托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藝術,尤其是音樂藝術,也有著非常獨特的疏導價值,對于留守兒童負面情緒的消除,積極人生態度的樹立有著相當突出的作用.
2.1情感共鳴,宣泄情緒
心理研究表明,是否具有合適的情緒宣泄渠道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關鍵.相比于一般兒童而言,留守兒童面臨的生活壓力更大,所承受的負面情緒也更多.如果這些負面情緒始終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會留守兒童產生較大的負面效應,甚至會對心理健康乃至人生觀、價值觀造成不良影響.音樂作為情感的藝術,具有較好的情感宣泄作用,留守兒童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會出現情感共鳴的現象,進而將內心的負面情緒轉移出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2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是基礎教育階段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本身也是留守兒童陶冶情操的有效載體.音樂以審美為根本特征,能夠在拓展留守兒童認知視野的同時,逐步發展期審美能力.而審美能力的提升能夠轉變留守兒童看待外界事物的方式,消除留守兒童心中存在的負面情緒.不僅如此,好的音樂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統一體,在起到審美教育作用的同時,也能發揮道德教育的功能,對留守兒童心靈的凈化有著非常突出的效果.
2.3積極引導,樂觀面對
逆境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有一顆勇于面對的心.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處境相比于一般兒童而言,是逆境,但這并不應該成為阻礙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負面因素,相反,如果轉化得體,還會成為留守兒童成長的積極元素.音樂作為直指人心的藝術形式,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情緒高昂、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更是促進留守兒童奮勇拼搏、不斷攀升的重要精神資源.換言之,音樂是引導留守兒童走出人生困境,笑對人生的有效載體.
3利用音樂疏導留守兒童心理的策略
如前所屬,留守兒童的心理現狀并不容樂觀,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對此,音樂則有著很好的疏導作用.巧妙地利用音樂不僅可以化解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心理問題,還能提升其審美修養,一舉兩得.
3.1改善音樂的教學質量
我們都知道音樂能夠舒緩人的激動情緒,所以,我們應該能夠看出音樂能夠緩解人的心理問題.所以,音樂的教學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對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這就對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老師能夠對音樂上的認知度非常高.但是在農村中音樂并不被大眾所認可,他們認為音樂是副科,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太多的幫助,因為有這一方面的阻撓,導致音樂的教學并沒有多大的發展,基于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及時的更正家長們的想法,讓他們接受音樂,這樣音樂的教學才能有所改善.而且,在音樂的教學中,老師要對音樂課程進行合理的安排,讓家長認為孩子不是每一天都在玩,他們是勞逸結合.
3.2巧用音樂資源,培養興趣愛好
心理教育實踐表明,多元而高級的興趣愛好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能夠幫助人們疏導人生活中的壓抑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和其日常生活的單調性、枯燥性有著密切關聯,對此,音樂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化解作用.并且,當留守兒童養成傾聽音樂的良好習慣時,會主動地利用音樂來宣泄情緒、陶冶情操,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因此,在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中要善于運用各種音樂資源.為了發揮音樂對留守兒童的積極效益,必須首先培養留守兒童對音樂的興趣,留守兒童只有在具備了濃厚興趣的基礎上,才會主動接觸音樂,音樂也才能走進其內心,起到教育作用.對此,基礎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中的音樂資源固然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相比較而言,留守兒童更喜歡的還是生活性強的流行音樂.因而,在留守兒童心理疏導中,一方面需要發揮好既有音樂課程的平臺作用,另一方面還要依據留守兒童的心理,從流行音樂中發覺教育性強,能夠給幼兒帶來正面影響的音樂資源,如周華健的《朋友》、鄭智化的《水手》等.
3.3搭建音樂橋梁,強化兒童聯系
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一方面依賴于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合力推動,另一方面更依賴于留守兒童自身.事實上,留守兒童之間的聯系并不少,在農村地區尤其如此.但聯系農村留守兒童的介質多為鄉間游戲,如果缺乏成人在場,極易導致安全事件,比如溺水事件等,嚴重威脅留守兒童的生命健康.音樂則不然,音樂作為高級趣味,需要固定的場合,如此避免了留守兒童因無人照看而產生的安全風險.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經典、優美的音樂會對留守兒童的心靈帶來沖擊與震撼,促使他們溝通、交流,比如,針對同一首歌,如周華健的《朋友》,留守兒童如果都喜歡這首歌,就會找到知己的感覺,無形中會加大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親近感,強化彼此之間的聯系.不僅如此,音樂橋梁相比于其他橋梁而言,具有更多的正面效應,還能發展留守兒童的審美能力.
3.4開展音樂治療,化解不良傾向
音樂療法是心理療法中的重要手段,并且,相比于其他治療手段而言,音樂療法更為隱蔽,它借助音樂的情感性來打動聽者,引起聽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幫助其緩解焦慮的情緒,化解其心理中的不良傾向.因此,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也要善于開展音樂治療,提升音樂在留守兒童心理疏導中的作用.音樂治療的方式較為多元,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兩種:第一、聆聽式治療.音樂欣賞是音樂育人最為基本的途徑,因而,聆聽式治療也是發揮音樂心理疏導的重要手段.對此,學校可以在課間休息時間以及學生上學、放學的時間播放節奏舒緩、情緒健康音樂作品,改善課程學習中的緊張氣氛;第二、創造式治療.創造式治療指直接讓留守兒童參與到歌曲的表演之中,換言之,就是讓兒童自主歌唱.眾所周知,唱歌是宣泄情緒的最佳方式,留守兒童在歌唱環節中可以逐步將心中的負面情緒宣泄出來,改善生理心理.對此,學校要利用好音樂課程這個平臺,加大歌唱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比重.音樂治療是潛移默化式的治療,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是和風細雨式的,不會引發留守兒童的抵觸心理,這一點也相當重要.
3.5利用音樂的教學優勢,培養學生的合作、信賴心理
留守兒童最主要的心理問題就是缺乏跟人們的溝通與交流導致他們的性格比較孤僻.我們希望通過音樂上的學習,使他們了解到與人溝通、交流的快樂,同時讓他們的性格慢慢地變得開朗起來.而且,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因為,我們在音樂學習的時候,可能會進行合唱的形式,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識,這樣的一首歌才能夠達到合唱的效果.另外,老師在兒童欣賞音樂的時候,做好引導工作,讓孩子在欣賞的過程中及時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當時的內心感受,加強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這樣會使課堂的氣氛更加的融洽.
3.6舉辦音樂活動,豐富課余生活
留守兒童孤僻心理的形成,由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父母不在身邊而導致的父愛、母愛欠缺固然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現狀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但留守兒童自身生活的枯燥性也是導致其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很多人過著兩點一線生活,白天上學,完善回家,與周邊同學的交流極為欠缺,課余生活相當寡淡而乏味.如前所述,創造式治療作為音樂治療中的重要形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對此,學校以及社會要為留守兒童自我疏導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而舉辦音樂活動則是最佳的選擇.首先,學校在充分利用好音樂課程這一平臺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多開展形式多元的音樂活動,比如班級間的音樂比賽,讓留守兒童組織起來,參與到比賽環節中,這樣既能豐富其課余生活,還能發展期社會交往能力,一舉兩得;其次,社會作為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主體,也應在學校之外承擔相應的教育職責.無論是城市中的社區還是鄉鎮街道乃至村委會,都要做好留守兒童的統計工作,為留守兒童課外音樂活動創設環境,促進留守兒童更好的發展.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問題根本是父母不在他們身邊,因此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老師肩膀上,因為音樂在留守兒童心理疏導中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希望老師和學校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通過開展音樂治療,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琨、張曉軍.音樂教育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疏導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大眾文藝,2015(20):259.
〔2〕方麗娜.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疏導工作中音樂教育運用研究[J].音樂大觀,2014(12):33-34.
〔3〕秦莎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疏導工作中音樂教育途徑探析[J].小學科學,2015(2):80.
〔4〕鐘達.淺談音樂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都市家教月刊,2016(06):55-56.
作者:閆春雷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