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現實而復雜的民生問題,也是制約教育長遠發展和均衡發展的社會問題。工作中,我們積極推進“政府主導、學校協同、社會幫扶”的關愛模式,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加強領導,建立留守兒童長效管理機制
(一)開展“媽媽”活動
從妥善解決百姓民生問題的實際出發,我們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形成了覆蓋到邊、監護到底、關愛到位的工作網絡。制定下發了《教育系統百名“媽媽”親情活動方案》,發動黨員教師帶頭擔任百名“媽媽”志愿者,與農村606名留守兒童采取“一幫一”“多幫一”“一幫多”等多種形式結成幫扶對子,推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教缺乏、監護不力等實際問題。
(二)建立社區兒童少年教育監護聯動機制
實行部門主要領導對留守兒童管護責任制,由學生所在學校、婦聯、關工委、社區共同構建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協同工作,群策群力,發揮社會教育合力,努力形成政府、社區、學校和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加強家校溝通,營造濃厚的關愛氛圍,共同解決留守兒童工作中的各種問題。
(三)建立健全考核評估機制
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中小學校、教師的年終考核之中,實行目標管理,層層落實責任,加大留守兒童工作在學校評估和學校自評工作中的權重,正確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每學期縣里對學生所在鄉鎮、學校進行一次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專項檢查評估,評估結果記入年度工作總評之中。
二、強化管理,構建全方位的教育網絡
(一)建立流動人口檔案和聯系卡
我們在全縣范圍內逐一走訪調查,全面掌握了606名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學習、思想等方面情況,針對每一名學生實際,分別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跟蹤記錄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通過聯系卡的建立,加強了學校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二)加強對貧困留守兒童的資助工作
嚴格執行國家免除義務教育雜費和教科書費政策,設立校園愛心自助小銀行,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同時將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列為特殊人群,爭取社會愛心機構的友情幫扶,確保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三)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開設心靈驛站,建立溝通心靈的綠色通道,為學生創造平等和諧的心靈交流環境。實施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間的真情,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切實提高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精心謀劃,廣泛開展關愛活動
(一)實行“三個優先”
一是在學習上優先輔導。學校從學習上留守兒童進行均衡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制訂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每個留守兒童都有一名學習小幫手,同學間隨時開展幫扶提高活動;二是在生活上優先照顧。提倡對留守兒童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我們給每一名留守兒童都安排了相應的教師家長,用濃濃的師愛為留守兒童帶去傾心關懷和悉心照料;三是在活動上優先安排。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優先安排留守兒童參加,使他們生活在和睦的氣氛中,找到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長的快樂。
(二)開展“生日聚會”“親情書信”等活動
“生日聚會”活動可以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文化生活,讓他們融入集體之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親情書信”活動能夠增加留守兒童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加深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有利于孩子心理上的健康發展。
(三)開通留守兒童專用熱線電話和網絡交流平臺
各學校為留守兒童開通了熱線電話,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問題解答、困難扶助。通過信息技術,及時把留守兒童在校表現傳送到網絡平臺上,讓父母通過網絡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迫在眉睫,必須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下,全力加以解決,讓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一樣,共同成長。
作者:汪泳 單位:農安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