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留守兒童心理韌性與心理適應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探討心理韌性與心理適應性之間的關系,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對留守兒童教育提供參考依據。通過采用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HKRK)和心理適應量表(APAS),對298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應重視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的品質培養,并針對不同年齡和性別開展。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這些留守兒童因家庭結構等問題易導致性格缺陷,使得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更容易出現問題。2004年公安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是留守兒童。調查還發現80%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本研究從雅安市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角度出發,通過采用問卷調查法以及數據統計法,探討心理韌性與心理適應性之間的關系,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雅安市三所學校4—6級的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309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98份。
(二)研究方法
采用現場問卷調查,調查量表包括:(1)《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HKRK)一共有27個題目,分二維五因素,即個人力和支持力維度,五維度反映了逆境情境下,青少年的認知、情緒、行為及所處環境。(2)心理適應量表(APAS)由陳會昌等編寫,本量表經因素分析得到4個分量表,身體與體育競賽適應分量表、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考試焦慮情境適應、群體活動適應。
(三)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和適應性總體狀況分析
對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的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見表1。從表中看出,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得分低于國內常模(p<0.001),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性的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見表2。從表中看出,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性得分低于國內常模(p<0.001),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不同性別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和適應差異比較
采用SPSS21.0分析留守兒童心理韌性量表和適應性量表在性別上的差異。從表3中可以看出心理韌性在總分上存在差異,其中總分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p<0.001),性別在心理韌性各維度上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水平。留守兒童在心理適應性各維度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上存在差異,男生低于女生(p<0.05)。
(三)不同年級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和適應差異比較
采用采用SPSS21.0對留守兒童心理韌性量表和心理適應性量表進行年級差異分析,從表4可以看出心理韌性總分和心理韌性各維度都存在差異。在適應性量表上,除群體活動適應得分未達到差異水平,心理適應總分和心理適應其他維度都達到差異水平。進一步多重比較得出,在心理韌性總分上,六年級得分顯著高于四年級、五年級(p<0.001);在目標專注因子上,四年級得分顯著高于五年級、六年級(p<0.01);在情緒控制因子上,六年級得分顯著高于四年級、五年級(p<0.001);在積極認知因子上,六年級得分顯著高于五年級(p<0.05);在家庭支持因子上,六年級得分顯著高于四年級(p<0.05);在人際協助因子上,六年級得分顯著高于四年級和五年級(p<0.01);心理適應總分上,四年級得分顯著高于五年級和六年級(p<0.01);在身體競賽維度上,四年級得分顯著高于六年級(p<0.05);在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下,五年級得分顯著高于六年級(p<0.01);在考試焦慮情境適應維度上,四年級得分顯著高于六年級(p<0.01),五年級得分高于六年級(p<0.01)。
(四)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和適應性的相關與回歸
采用SPSS21.0對留守兒童心理韌性量表和心理適應性量表進行相關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心理韌性量表和適應性相關,相關達到顯著水平,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與適應性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由表6可知,心理韌性能顯著預測心理適應性水平,適應得分的變異性的36%能被心理韌性所解釋,以心理韌性分量表為自變量,適應性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進一步分析心理韌性各維度對適應性水平的預測性,其中情緒控制進入回歸模型,具有最高的預測力,其他維度對適應性預測并不顯著。
三、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留守女生在心理適應性和心理韌性得分均低于全國正常人均水平(p<0.01),可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這與侯宇晨(2014)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總分、自我認同感得分以及心理適應性得分均低于常模一致。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無法共同生活,孩子缺乏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鼓勵;與同齡人相比,他們在遇到挫折時,自身很難處理,適應能力也比較弱、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偏低。崔愛善(2012)研究中證實監護人的教養態度和關心程度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適應性有顯著影響。如果缺少愛,孩子就會產生退縮和自卑等適應不良的問題。心理韌性在總分上存在差異,其中總分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p<0.001),性別在心理韌性各維度上的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水平。留守兒童在陌生情境與學習情境適應上存在差異,男生低于女生(p<0.05),這一結果與侯宇晨(2014)的研究相反,可能跟現在獨生子女偏多的情況下,父母對于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是一致的,由于女孩子偏早熟,在語言發展能力上優于男生的緣故。留守兒童心理韌性量表和心理適應性量表在年級上均差異顯著,小學六年級心理韌性水平最強,這是因為隨著入學時間的增長,留守兒童與同伴交往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缺失。而在心理適應性上四年級學生適應性強,這是因為在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更大,同時進入青春期,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內心沖突會顯得更明顯。這一研究結果與劉慧(2012)研究結果一致,即中年級是一個平穩階段,小學生適應性中年級最強,其次是高年級,最后是低年級。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和心理適應性各因子之間存在顯著水平的正相關,心理韌性水平越高,適應性越強。張旭東(2009)研究中也證實這一結論。表明心理韌性高的留守兒童能夠更好的應對生活中的挫折事件。留守兒童會更多的經歷負性事件,而這些負性刺激事件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成為危險因素,也可以成為激發留守兒童心理韌性潛能,使之可以更好的應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調整自身的適應能力。因此,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應該重視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的培養,并針對不同年齡和性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彭厚鵬,羅五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4,17(5):37-38.
[3]侯宇晨.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自我認同感與心理適應性的現狀及關系[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崔愛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性及相關因素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01(3):21-25.
[5]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的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28(4):1671-1672.
[6]劉慧.留守兒童心理韌性與適應性相關研究———以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留守兒童為例[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作者:李霓 王麗 黎軍 王可暉 單位: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雅安外國語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