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留守兒童課后校內托管模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外出務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留守兒童的數量隨之持續增加,留守兒童放學后監管“真空期”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機制化建設亟待加強。農村學校要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關愛機制,發揮志愿服務組織作用,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留守兒童;校內托管;課后教育
近年來,全國各地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有關文件精神,采取多種措施為學生“減負”。在充分考慮小學生接受知識時效的基礎上,大多數小學放學時間集中在下午3點到4點,然而這一為學生減負的做法卻造成了學生放學與家長下班時間的錯位,給許多上班族的家長帶來了不少困擾。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大多數城市已經開展了放學后校內托管服務,免去了家長們的后顧之憂。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是城市學生放學后問題,但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這一問題更為嚴峻。《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農村共有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1726.29萬人,他們放學后大都處于管理真空、隨處嬉玩的狀態,極易引起溺水、觸電、打架等事故的發生。因此,尊重和保護留守兒童的權益刻不容緩。本文以江西省某縣5所農村學校為調查樣本,對農村留守兒童放學后的狀態情況進行闡述,對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留守兒童放學后的現狀和問題
(一)形式單調,活動匱乏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課余和寒暑假時間多是“與伙伴玩耍”(32.10%)、“在家學習”(31.48%)和“去父母那里”(24.07%),這些就是放學后活動的主要內容。另外,被調查的留守兒童均沒有參加課外特長班。有34.57%的留守兒童經常會幫家人做家務,16.67%的留守兒童每天都會做家務。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的課后活動是比較單調的。
(二)設施落后,條件簡陋
調研發現,留守兒童課后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其次是自己家里或戶外。本次調研的5所學校均未建標準化操場和音樂、美術、計算機等專門的教室。其中,有3所學校沒有專門供學生娛樂游戲的設施,有1所學校雖有健身器材,但設備老舊且不適合低年級的學生使用。另外,在走訪和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5所學校所在的村落也沒有專供青少年游玩的場所和設施。
(三)隱患突出,事故高發
調查顯示,放學后有89.51%的留守兒童會和同學在一起,他們除了寫作業就是結伴在戶外活動。我國農村多山地、河流、湖泊,這些自然環境對尚未具有完備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防范意識的留守兒童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地廣人稀,路上少見行人,因此兒童發生意外時,并不能及時得到救治,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二、江西某農村小學的做法與啟示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松湖鎮和平小學距離省會南昌市城區40余公里,是一所典型的以留守兒童為主的偏僻貧困鄉村小學。辦學經費不足、教學設施簡陋、教學方法落后、師資配備不齊曾是這所學校的真實寫照。2014年以來,為了豐富農村留守兒童課余文化生活,該校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以及愛心志愿者的共同幫扶下,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設免費音體美興趣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文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
(一)持續開展大學生支教項目
和平小學長期缺乏英語、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的專業老師。為了豐富學校課程,讓學生全面發展,校長主動與省內多所高校領導接觸,希望得到關注和幫助。高校領導被校長的真誠和執著打動,決定選派支教大學生到和平小學進行支教,該校先后迎來近百人次義務支教。如今,和平小學每天下午放學后開設音、體、美興趣班一小時,這一小時是學生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光,出現了學生由過去不喜歡在學校到現在舍不得回家的有趣轉變。
(二)創造典型經驗上升為政府政策
源于和平小學開展了六年的志愿者支教項目,成效明顯,經驗值得推廣,2017年6月,江西省教育廳下發《關于招募高校音體美專業大學生赴邊遠農村小學開展支教志愿服務試點的通知》,文件要求將支教志愿服務與教育實習結合起來,立足本省師范類院校在校學生,實行“公開招募、自愿報名、組織選拔、集中派遣”方式,從師范類院校音體美專業大學生中選派志愿者到江西省留守兒童比例高的邊遠農村小學從事為期1個學期(半年)的支教志愿服務。作為試點學校的和平小學今后將定期接收音體美專業支教大學生,留守兒童“三點半”問題迎刃而解。
(三)積極尋求社會各界的幫助
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和平小學的課后興趣班能夠順利進行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新建區教育局、江西師大體育學院以及南昌市眾愛公益協會、南昌市義工協會等志愿服務組織聯合為學校鋪設了塑膠草坪小型足球場,購置了運動器材及裝備,捐贈給留守兒童學習用品等,社會各界的幫扶為和平小學課后興趣班的開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放學后
實施校內托管模式建構的思考在全社會倡導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放學后的問題迫在眉睫。筆者借鑒城市里開展校內托管服務及其政策的相關經驗并結合農村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關愛機制
從查閱的各類資料來看,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大都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有效的領導,沒有形成長效的工作機制。建議由鄉鎮一級相關部門建立由民政辦、共青團、婦聯、學校、公安派出所、村兩委等部門參加的協調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制定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發揮村黨組織作用,推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共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
(二)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組織作用
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縱觀國內外課后托管的發展可知,僅由政府出資的課后托管服務往往由于資金的原因而受阻。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由政府購買服務的課后校內托管多出現在經濟發達的城市,農村地區尚沒有條件鋪開。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出臺配套政策,鼓勵政府機關、黨團組織、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公益組織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立志愿服務隊伍,積極支持志愿服務組織承接當地的農村留守兒童領域的志愿服務,助力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校內托管服務的開展。
(三)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
建議政府財政資金向農村傾斜,支持建設公共文化活動場所,探索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新路徑,建構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與農村留守兒童課后活動協同模式,破解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難題。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聘請兼職人員,在寒暑假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學習輔導和專業培訓。還要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文化資源,培養并發展留守兒童的興趣與特長,全面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讓留守兒童在老師、監護人的指導與培養下,在大自然中掌握勞動的技能,體會勞動的甘苦;在農村手藝人的教授下,就地取材學泥塑、剪紙、柳編等技藝,培養留守兒童的造型意識和審美能力。
四、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學校實行課后校內托管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托管問題既是教育管理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農村留守兒童課后活動問題事關千家萬戶,是鄉村教育難題,只有解決好鄉村教育難題,才能服務好鄉村振興,才能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作者:陳嘉 邱波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