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了解麗水市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為開展麗水市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多階段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麗水市勞務輸出最多的12所學校學生研究對象,調查2109人,其中留守兒童974人,非留守兒童1135人,使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MHT)展開調查。結果留守兒童沖動傾向和總焦慮分方面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在自責傾向方面得分高于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留守女童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和總焦慮分方面得分均高于留守男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結論麗水市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應針對不同留守兒童群體開展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留守兒童;農村地區;心理健康;焦慮;影響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在農村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連續≥6個月,自己被留在家中,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18歲以下兒童。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懷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其中心理健康狀況問題尤為突出[13]。麗水地區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是浙江省勞務輸出較大的地區之一,留守兒童高達50%。本研究調查了麗水市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為開展麗水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多階段整群抽樣的方法。在麗水市范圍內抽取3個縣,選取勞務輸出具有代表性6個鄉鎮,6所初中學校的初一、初二、初三的學生和6所小學的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共12所學校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1]。共發放試卷2260份,應答完整有效試卷2109份,應答率93.32%。
1.2方法
由蓮都區公共衛生工作站、慶元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遂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學校衛生工作人員作為調查員。由蓮都區公共衛生工作站學校衛生科組織培訓,發放資料。調查員到學校對班主任和心理教師講解現場測評要求,要求每個學生如實完整填寫問卷內容,當場收回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縣區、學校、姓名、性別、年級、是否留守、留守兒童父母外出狀況以及外出年限等。采用適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量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12],該測驗的折半信度為0.91,結構效度>0.516,信效度指標良好。該量表100道題,內容包括1個效度量表(說謊量表)與8個內容分量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各個因子得分≤3分表示該項健康;得分4~7分表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適;得分≥8分表示存在該項的心理問題,需要進行個別心理指導。總分1~55分是正常水平,總分56~64分是心理健康狀態欠佳,≥65分說明被測試者有心理問題,需要制定特別的個人心理疏導計劃。得分越高,說明被測試者的心理問題越嚴重。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狓±狊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狋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犘<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
2109名兒童中,留守兒童974人(46.18%);非留守兒童1135人(53.82%)。留守兒童中,小學生495人(50.82%),初中生479人(49.18%);男生519人(53.29%)人,女生455人(46.71%);雙親外出817人(83.88%),父親外出84人(8.62%),母親外出73人(7.50%);外出年限<1年273人(28.03%),1~年263人(27.00%),3~年166人(17.04%),5~年272人(27.93%)。
2.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高分檢出率比較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犘>0.05);在沖動傾向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留守兒童沖動傾向方面檢出率高于非留守兒童,見表1。
2.3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學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較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評分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犘>0.05);在沖動傾向和總焦慮分方面,留守兒童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見表2。
2.4不同人口學特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得分比較
小學留守兒童在自責傾向方面得分高于初中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留守女生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總焦慮分方面得分均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留守男生在沖動傾向方面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雙親外出、父親外出、母親外出的總焦慮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犘<0.05)。外出年限<1年、1~年、3~年、5~年留守兒童在8項因子和總焦慮分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犘>0.05),見表3。
2.5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相關因素分析
以留守兒童MHT總焦慮均分為因變量,將學校、性別、年級、班級、父母外出狀況以及外出年限等分別為自變量進行多元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級、父母外出狀況以及外出年限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犘<0.05),見表4。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總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差于非留守兒童,這與其他多數地區研究結果大致相同[47]。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在沖動傾向方面高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分在沖動傾向和總焦慮傾向方面高于非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正常家庭撫養缺位,長期親情缺乏,導致內心缺乏安全感,內心聚集焦慮、自制力差、遇事沖動等心理問題,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分在自責傾向方面高于初中留守兒童,顯示年齡越小的兒童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就越強,小學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的關愛、呵護以及指導,遇事容易引起自責的焦慮傾向[810]。留守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總焦慮傾向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分均高于留守男生,這與國內多數地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112]。一方面可能與女生心思細膩、內斂,在情感上更加依戀自己父母,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導致對女童忽略較多,以及女生在學習和為人處世方面比男生更加注重細致等因素有關。留守男生在沖動傾向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分高于留守女生,提示留守男生在性格上好奇心強,處理事情容易不計后果以及中國傳統觀念對男孩期望值過高導致男生壓力過重,導致遇事容易沖動,自制力差[12]。雙親外出、父親外出、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總焦慮分上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在總焦慮分上,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得分最高,母親外出次之,父親外出最低,顯示對于留守兒童,雙親外出,父母同時不在身邊,長期親情缺失會更多,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會更少,內心聚集焦慮會更多。親屬撫養會增加各種焦慮、抑郁等癥狀,導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1013]。在情感上,孩子更加依戀自己的母親,所以父親外出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好于母親外出,更好于父母雙方都外出[14]。父母外出<1年、1~年、3~年、5~年兒童在總焦慮分、8項因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犘>0.05),這可能與近年麗水農村經濟和交通運輸發展都較快,外出父母過年、過節、中途能夠回來團聚有關[1517]。本研究顯示,性別、年級、父母外出狀況、父母外出年限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關,顯示在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要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父母外出狀況以及父母外出年限,特別是女童、低年級以及父母雙方都外出的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工作,使他們健康全面地發展。
作者:王俊霞 葉建武 張德勇 葉先明 項春燕 馮劍豐 陳燕燕 單位:麗水市蓮都區公共衛生工作站 麗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慶元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遂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麗水市蓮都區雅溪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