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素質教育與歷史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初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體現
1.1發揮歷史學科特點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表現在要求教師對教材中的深層含義進行挖掘,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道德教育。首先,可以結合歷史教材中人物的生平事跡,在潛移默化中教導學生做人的道理。如在學禹治水時,就可以通過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行為,教導學生學禹高度的責任感;在學習司馬遷的生平時,挖掘出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觀;學習諸葛亮的相關事跡時,可以挖掘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教師對教材中歷史人物的內涵進行充分挖掘,并且由此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水平。其次,教師通過對教材中近代史的教學,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中國的近代史就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的歷史,是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歷史。中國在近代相繼遭受到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等多次外國的侵略,中國人民也進行了相應的抗爭,在抗爭過程中涌現出無數的民族英雄和他們的英雄事跡,這些民族英雄和他們的斗爭實際就是教育學生愛國最好的素材。另外,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還有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和辛亥革命,都沒有帶領中國走上新的道路。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才真正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才最終走向新時代。教師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講解,使學生們深刻認識到共產黨對新中國建立的重要性,能夠更加熱愛我們的黨和祖國。
1.2教會學生獨立學習
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要求,只有擁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才能夠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真正占有主動性,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應該在學習過程中占據絕對主動的地位,只有讓學生在開心快樂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才能夠有更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和學的過程融為一體,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下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在講解中國近代史中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來對圓明園為什么會被英法聯軍燒成一片廢墟進行思考,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鴉片戰爭后,英國侵略者為什么強迫清政府簽訂中國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以及我國是如何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學生通過對這些課文的學習,心中的憤怒和痛恨不言而喻。中國近代史中這一段段殘酷的史實教育了學生,也將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以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不僅能夠學到課本中的知識,也能夠對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學習效果比教師的一味說教要強得多。
1.3結合多種教學手段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也是素質教育中應當重視的。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創造更好的教學條件,盡量對教學條件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進,充分利用現有的電腦、網絡等高科技技術,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通過聲音、光照形式與學生互動,使學生多方面地體會教學內容,增強課堂內容與學生的實時互動,更直觀地展現出歷史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如講解二戰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投影或電腦,通過影片或歷史圖片,向學生們直觀地演示希特勒是如何發動戰爭,日本如何突襲珍珠港,還有日本是如何節節潰敗最終簽署無條件投降協議的。這些場面真正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比起課本上枯燥的文字,學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學生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豐富了感性認識,對課本知識理解得更加全面,對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和獨立性都能夠進行有效培養。
1.4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在課下時間,組織學生對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相比于課本上枯燥的文字,歷史博物館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參觀過程中,由于自身的興趣,就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問題,教師解答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教學的過程。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舉行辯論賽,如在學習完鴉片戰爭后,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對“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清朝會滅亡么?”這一問題進行辯論,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借用網絡和課外書等工具,對相關知識進行仔細研究,在辯論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充分闡述,最后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總結,說明清政府失敗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迂腐,封建社會隨著歷史的前行也必然會被取代。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本節知識,還在搜集素材的同時鍛煉了自學能力,在辯論的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結語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的發展趨勢,如何將素質教育真正結合到教學過程中,是每一位教師所重視的。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充分運用到教學過程中,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李守龍 單位:山東省平邑賽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