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內小學科學教學研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小學科學學科是小學課程體系中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包含著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就目前來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其核心內容,這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然而,從現實來看,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科學學科長期以來被看作是副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因為缺乏應有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缺乏科學的方法,這無疑也會影響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課堂的教學質量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會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進而影響學生們的全面發展,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科學合理的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認識。
一、更新觀念,全面落實學科教學要求
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影響其教學行為,因此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必須要改變教師的觀念,用新理念來指導教師教學。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和領悟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以小學科學學科素養的提高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來開展自己的課堂教學。同時,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來轉變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們多動手、敢參與。同時,教師要樹立長遠的教學目標,結合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來落實教學要求。從小學科學涉及的內容來看,它包括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等內容,奠定了學生中學階段的發展基礎。教師要立足于學生長遠發展的需求,來漸進性的落實學科的要求,為學生們未來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科學的核心素養是指通過小學科學的學習來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使孩子們學會學習、能夠健康生活、懂得責任擔當、勇于實踐創新,其中能力和素養是其核心內容,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新課改下,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們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和核心。傳統課堂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機械地跟著教師學,學習積極性低。據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教學對象的實際,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流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采取小組合作模式、實驗探究模式等手段來鼓勵學生參與,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小學科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
小學科學學科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很多知識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是我們教師可以利用的切入點——聯系生活實際來滲透知識。同時,小學階段的孩子們知識積累較少,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相對較弱,因此我們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接受知識的適應性。針對科學學科實驗內容較多的現實,我們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實驗環節,盡量做直觀演示,這樣學生理解知識會更直觀;學生如果能夠自己做實驗一定要給學生們實際操作的機會,這樣學生們印象會更深刻。同時,我們也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特別是多媒體設備來給學生們呈現知識,如圖片、視頻、動畫等,降低學生知識理解的難度。同時,結合時間的安排,可以帶著學生們參觀科技館、污水處理廠等活動,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這樣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形式中能夠體會到科學學科的價值所在,也深化了學生的認知。
四、豐富教學內容
學習科學課程中的大部分知識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的方式予以呈現的,這樣的學習流程非常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感性認識高于理性認識,直觀的知識更能夠方便他們理解和消化,也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據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用實驗的形式向學生呈現所學,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課有很多可以讓學生參與的實驗,這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樣的教學內容要盡可能讓學生們親自參與,學生在親自參與的過程中既能夠收獲知識,也能夠培養動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識。
總之,小學科學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內容豐富多彩的學科。我們要立足于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出發,科學地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真正讓學生展開“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學會自行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在科學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造能力,為以后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嚴中祥 單位:漣水縣淺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