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差異性實驗科學教學優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科學教學中引入差異性實驗,能滿足學生探索學習的需要。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科學組織、合理引導,為學生參與差異性實驗創建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夠獲得多元認知,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
[關鍵詞]
小學科學;差異性實驗;環境;生成;概念
所謂差異性實驗,是指實驗結果和現象超出事前預想,甚至是違反直覺的實驗操作。差異性實驗的結果與學生的前認知是矛盾的,這無疑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因此,教師在設計差異性實驗時,需要展開學情調查,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并營造課堂互動學習的氛圍,促使學生建立差異性認知體系。
一、學情調查,創建差異性實驗環境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一旦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教師適時引入差異性實驗,既能為學生解疑釋惑,又能幫助學生明晰實驗原理。例如,在學習《什么叫機械》時,教師先提出問題:“你見過哪些機械工具?”有的學生說:“我見過大型的挖掘機、拖拉機、叉車,這些都屬于機械工具。”也有的學生說:“我們家的電器也應該屬于機械,如冰箱、洗衣機里面有很多機械零件。”于是教師先讓學生拿出剪刀、紙張、圓規等學習工具,再出示操作任務:畫出五個大小不一的圓,并將這些圓裁剪下來。學生快速行動起來,因為操作實驗很簡單,學生都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師接著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么快就完成了任務?”學生都說是剪刀、圓規等工具使用的結果。于是教師總結:“這是使用機械的結果,因為剪刀和圓規都屬于機械工具。”學生大多不能接受這種說法,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對機械定義進行探究、梳理。這里,教師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對機械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大型、復雜機械的層面上。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畫圓、剪圓,這就是進行典型的差異性實驗。學生利用剪刀、圓規等工具順利完成實驗,但對實驗結果卻難以接受,認為如果剪刀、圓規是機械的話,那身邊所有用具都是機械了,這與學生的前認知形成沖突。通過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自覺展開閱讀學習,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二、自主探究,激活差異性實驗生成
差異性實驗的結果與學生的認知出現偏差,這是最有價值的教學生成資源。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教學生成,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動,并大膽質疑。在釋疑過程中,教師給學生以思維啟發,讓學生正確構建新的認知體系。例如,在學習《折形狀》時,教師讓學生準備一張普通的白紙,用不同折疊方式改變其形狀,然后在小組內展示交流。同時,教師給出實驗設計:“紙是比較脆弱的東西,如果不進行折疊,它能夠承受的重力非常有限,現在改變了形狀,它的承受重力肯定也改變了。大家估算一下,自己手中的折疊紙能夠承受多大重力呢?然后進行實踐操作,看看自己的估算準不準。”學生對這個實驗非常感興趣,檢測結果出來后,很多學生都露出驚訝的表情,因為預算與結果相距甚大。于是教師繼續做實驗:“雞蛋是最容易破碎的,老師用書本去壓它,看看需要多少本書才能夠壓碎它。”……這里,教師讓學生估算折疊紙的承受力,然后進行實際操作,學生獲得了出乎意料的結果。教師并沒有進行解釋,而是用另一個實驗來驗證學生實驗的正確性,使學生通過這些實驗增加了新的認知。
三、多元互動,建構差異性實驗概念
差異性實驗具有新奇的特征,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適合學生展開集體性探究。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多種互動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集合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盡快消除認知差異,自然升級認知體系。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課堂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教師要為學生的互動合作學習提供更多的創新形式,這對提升學生的互動學習品質有幫助作用。例如,在學習《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的》中的“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時,教師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說植物繁殖的方式,學生都能夠說出植物靠種子繁殖,也有的學生知道植物能夠利用根莖來繁殖。于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介紹植物可以通過扦插、嫁接等方式進行繁殖,然后讓學生利用營養介質來培育一種植物。學生聽后展開熱烈的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給出一些技術性建議,提示學生在進行實際操作時,需要注意養殖必需的條件。這里,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差異性實驗,使學生從中獲得很多新的感知,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隨著學生多元互動的深入,他們逐漸掌握相關知識,教學目標也自然達成了。
總之,小學生有好奇心理,對實驗結果與自身認知相悖的差異性實驗有探索欲望,這是教學展開的重要契機。教師應根據教情學情和調查情況設計差異性實驗,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
作者:周遠輝 單位:江蘇揚州市邗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