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素質教育視角下科學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課前準備為教學主題夯實基礎。
課前準備環節對于《科學》教學來說是一個基礎性的環節,做好課前準備才能在有限的課時中直接進入主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才能夠把握知識要點,在施教過程中達到師生協調配合的目的。課前準備不但要求老師要收集關于授課知識相關的大量信息資料,同時學生也要從自己的條件和能力方面出發,完成課前準備的相關作業。例如在“觀察蝸牛”一節的課前準備中,老師要選編合適的教學案例,要求案例必須從現實角度出發,貼近現實生活。要對收集到的相關數據或資料進行梳理分類,甄選出符合學生心理和教學現狀的有用材料,將材料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學案例。在確定教案上,可以適當運用“拿來主義”的方法,但切忌死搬硬套、照本宣科。這樣就容易導致教學模式的程序化,缺乏新鮮感而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制作教案上要以新悅人、以奇取勝。學生在課前準備中要根據自己對自然的認知經驗,結合自己的生活環境,通過查閱介紹蝸牛生存環境的書籍,確定標本采集的范圍和目標,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下進行標本采集,妥善做好標本的收集、存儲。在采集存儲的同時認真思考蝸牛的生活習性和生存規律,做好與老師的互動交流,將采集存儲過程全程記錄下來,加入自己的心理思考。這樣師生的課前準備由平面式課堂理論教育轉化為立體式自然實踐教育,契合青少年好動的天性,使學生在主動的現實操作中完成了課時教育主題的接觸和了解過程,為進一步進行主題知識的研究和主要知識點的把握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
二、學習提示為教學主題明確方向。
由于青少年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大多數是表象的,教師做好學習課程中各個環節的引導對于學生掌握知識非常重要,在具備了完整蝸牛標本的條件下,具體怎樣去觀察,主要觀察蝸牛哪些重點活動,能從觀察中發現什么,這些需要教師對學生作出細致的引導。在這一教學環節,要求教師所提問題要符合學生課程的進度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大而不當的問題會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過于簡單的問題往往對學生的思維又起不到啟發效果。所以教師的提示問題盡量做到問題間有必然的因果聯系,有銜接性和連貫性,能夠做到層層深入,抓住施教知識主線有效引導學生按自己的教學方向逐步深入遞進。比如提出蝸牛是怎樣前進的?蝸牛如何覓食和感知外部環境?在教師提出問題提示后,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觀察思考,借助放大鏡等輔助工具認真觀察并具體描述蝸牛的各項外部特征。邊觀察邊討論蝸牛的活動、感覺、覓食、呼吸等問題。這樣就引導學生逐步由觀察蝸牛的外部形態入手,逐漸深入觀察和思考蝸牛的動態結構、活動特征和身體構造等。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施教過程避免了學生由于對事物一無所知而失去學習思考興趣,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層層深入激發了學生不斷求知的強烈欲望,進而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增長了知識。學習提示在施教中起到了旗幟性的引領作用,對于學生明確學習主題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或努力方向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分類指導為鞏固理論提供保障。
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導致了學生成績不可能處于一個相同的水平,在《科學》教學中,老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尤其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長時間落課就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滋生。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制定教案時做到統籌考慮,既要針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要針對成績差的學生,使其能夠充分參與進來。針對理論知識上掌握的不統一,適時作出分類指導,盡量達到平衡或盡量縮短對知識掌握的差距。對于基礎稍差的學生,教師要根據已準備好的教案給予個別相應的提示幫助,及時引導學生進入主題知識的學習和思考。對于理論基礎較好的學生,老師可以適當加深提示難度或拓展知識領域,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例如對蝸牛的觀察從表面的動作等表象認識逐步加深到對蝸牛的內部結構、生理特征和組織構造的認識上,同時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良好空間和氛圍,通過觀察和實驗用自己的理解撰寫實驗報告,體現自己對主題知識的認知程度。運用分類指導和自主學習為學生創造了增進理論學習和鞏固理論知識的空間,將平面式的灌輸教育變換為立體式接受教育,促進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保障。
四、充分討論為拓展思維搭建平臺。
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充分討論是一個互動環節,也是為得出實驗結論進行強化理解不可或缺的過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盡量開拓學生思維,充分做到教案和實驗高度結合,使學生在爭論中得出正確結論。這一環節,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圍繞主題和學生的實驗結論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思維空前活躍起來,進而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討論中。另一方面,教師要把握施教知識主題,引導學生不偏離,同時對錯誤觀點不急于批判,使學生能夠盡情開動腦筋,無所顧忌地投入到討論中。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學關鍵問題、重點難點問題展開集中討論,教師在對問題討論節點的掌握上一定要靈活,當一個問題討論清晰明了后,教師要做適當的補充來進一步拓展知識面,并適時引入另一問題,問題引入由表及里循序漸進,逐漸開拓了學生的思路。例如從蝸牛的生理特征和外部結構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它適宜生存的環境,其外部特征與生存環境的內在聯系等。這樣就使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大大開闊了思維空間,加深了對知識重點的了解和記憶。所以說,討論環節在《科學》課程施教上是一個關鍵環節,既為學生對科學知識初步理解和記憶打下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有效平臺,利用好這一環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五、系統評析為應用科學創造依據。
教師對實驗結論和教案組織學生進行系統地歸納和評析,就是使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充分結合起來。使學生通過認知的實踐操作過程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動力。這種系統評析可以分兩種形式進行,這要根據實際情況由教師確定。一種是由教師對實驗過程和教案進行總結評析,條理清晰地作出概括,使學生對案例和問題形成完整的理解,從經驗的表象認知深化到理論理解的層面。另一種方式是以教師為主體,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和探討的余地,引導學生進行詳細的歸納總結。例如,教師提出“蚯蚓有哪些外部結構適合陰暗潮濕的環境?內部的結構也適合嗎?”這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觀察討論。然后采用聽取分組匯報的形式,聽取學生對整個過程的綜合描述。可以在原來實驗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意見劃分為幾個小組,各自對蝸牛的視覺聽覺結構、身體內部結構、環境適應結構作詳細闡述,使學生在協作配合上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經過系統分析,使學生能夠掌握知識點,進而對自然和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為學科學、用科學提供了依據。以往的實踐教學經驗表明,對有些知識點的理解,單憑課堂理論教學是無法讓學生全面接受的,但是通過實踐動手操作,學生便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動手操作也充分符合青少年好動的心理特性,往往在輕松快樂的實際操作中將一些抽象的理論原理轉化成實踐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理解得更加深刻,進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于《科學》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加重學生負擔為代價這顯然不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施教老師在教學教研方法上進行細致深入地研究和改進,就能夠實現學生“輕松學、奪高分”的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們進一步更新教學觀念,將生活和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將生活中的精彩引入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從發揚“輕負高效”的施教精神做起,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