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關于科學史教育的科學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在滲透科學史中,領略人文精神
以興趣作為引導,讓學生在科學的歷史長廊中尋找科學答案,領略科學和人文精神。比如,在講到《誰選擇了他們》一課時,我以大自然的食物鏈和淘汰法則引起學生的興趣:宏觀的表象下面因為微小的聯系而密不可分,生物的多樣性和進化改變正是由于要適應生存環境和優勝劣汰。1858年達爾文和華萊士發表進化論演說,認為物種是可變的,生物進化的動力是自然選擇,但這種說法并沒有得到生物界的認可,認為其違反了遺傳學。直到20世紀20~30年代在后人的研究中,結合孟德爾定律形成了現代綜合進化論,解釋了看似矛盾的兩種觀點,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選擇的重要性。用科學史讓學生領略科學史實,能促使他們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精神文明,激勵人們發展自身的人文內涵,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在滲透科學史中,培養創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科學教師應有意識地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增強創新意識。如,在講到《物質的變化》一課時,我先做了一些實驗,比如在碘酒中加入淀粉會使溶液顏色變藍;白糖在加熱過程中會逐漸變色,并且由無味變為焦糊味等既含有物理變化又含有化學變化的啟發性實驗,讓大家在腦海常識和新知識的碰撞中引發共鳴和學習的興趣。在“大發現”的課后作業中,學生果然開動腦筋,通過學習和查資料解釋了鐵為什么會生銹、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為什么就會產生氣泡、酒精為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漬等等科學問題,自主發現和創新能力大大提高。在滲透科學史實中,應采取非單一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保護個性,尊重學生的眼光,欣賞其獨到新穎的呈現,并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在科學史滲透中,領略科研方法
小學生由于經驗積累和知識層面的限制,不能進行獨自的研究,然而為了培育未來的科學家,教師應該讓學生從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接觸科學研究的方法,在幼小的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如,在《宇宙》一課中,我以故事的形式為學生展開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只憑感官認知承認“天圓地方說”,這是人們認知不足的一大誤區。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開始以實際行動探索太空,1957年,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讓全世界一片嘩然,為人們重新認識天地、認識宇宙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1998年,美國“月球勘測者”通過光譜儀探測氫原子發現月球上存在水等等。在本課的導入過程中,選取科學史上的關鍵發現和發明,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溫科學家當時的想法,體驗了科學家在做科學研究中的想法和方法,展現了科學史的特有魅力,在推進科學和人類發展的進步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科學史是一門融合歷史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綜合學科。由于科學史其內容的特點及它所具有豐富教育因素,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能發揮出獨特的功能。科學史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學習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葉凡 單位:浙江省瑞安市馬嶼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