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我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多種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掌握學生不同的實際學習情況、心理發展狀況、接受知識程度,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通過講述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掌握歷史的內容和過程,有利于向學生教授新知識,加深鞏固知識。其中可以運用敘述生動性的方法,將學生吸引到史實的意境中去,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歷史的真實場面。同時,用描述的方法,將歷史形象化,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探索的能力,逐步領悟歷史的相關結論。例如在講《》的時,把重點放在描述譚嗣同慷慨就義的壯烈場景,將當時維新志士的光輝形象生動立體的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產生共鳴,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應用講解法中的綜合分析、實例論證、釋文說明、相對比等方法來講解史實中的經濟發展、經濟體系、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內容。同時融入談話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積極的思考問題、理解難點、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表達和思維能力。應用圖示法快捷的優點,向學生展示完整的歷史知識結構,刺激學生的感官,加深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方法。通過討論的方法調動課堂的氣氛,讓課堂活躍起來,顛覆以往歷史教學的枯燥現象。加強學生邏輯思維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最后由教師應用具體的歷史知識向學生證明正確的觀點。在一些歷史課堂上,例如講解《百家爭鳴》時,我會應用新型的角色扮演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讓每位學生都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我會先分組,讓學生自己學去討論和歸納各派的學術觀點,自己融入史實意境:接著我會提問請用百家爭鳴某派的觀點,將現實生活中亂丟垃圾這類素質的問題,談談自身的見解。通過小組討論、發言,指導學生歸納:法家:“此地禁止亂丟垃圾,違者罰款!”道家:“丟垃圾吧,污染環境,我不住在這里。”儒家:“請不要在這里丟了,為什么還要在這里丟呢?”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就是求知的起點,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產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該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作為出發點。而歷史本身也非常具有趣味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使學生“死記硬背”,學生逐漸失去對歷史的興趣,更加不會去主動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合理的使用教材,貫穿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引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非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不同歷史時期的時候,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和故事,講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時,引用《射雕英雄傳》這類家喻戶曉的故事,又如在講述秦滅亡的時候穿插“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又如在講解漢武帝時,引入“衛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這樣既能給與教材框架與靈魂,又能激發學生學歷歷史的興趣,使其學生很有興趣的在課內課外自主的收集材料、豐富相關的歷史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精心設計的問題,適時設置懸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構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杠桿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題,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倡導參與式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杠桿。教師做為學生的引導者、啟發者、組織者和參與者,靈活的教學方式,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具有的開放性的問題導入,要求學生利用身邊的圖書資料,或在家長的指導下運用身邊的網絡資源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自主學習的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解決問題,教師通過開展活動。例如“辯論會”、“討論會”的多種形式來檢驗教學效果。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通過一些列教學活動,活躍課堂的氣氛,鍛煉學生的口才能力。
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一)激發思維能力多提問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整個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其學生在探討、探究中學習歷史知識,提升能力。在教《唐朝前期的繁盛》時,我會巧妙的設計問題,吸引學生善于思考。我會提問:“如何看待作者對隋亡的認識,你覺得是否正確,有什么看法?”然后追問:“你如何看待武則天這位女皇帝,她是否是位兇狠殘暴的皇帝?”這兩個問題其實是將歷史背景的重要人物和歷史發展的評價相結合,在教學上應該屬于比較高層次的問題。它要求學生將歷史背景或觀點放在廣闊的歷史時空背景下去激發思維能力。
(二)精煉準確的講解學習內容
歷史教師應該掌握教材的重點內容、難點問題,然后用精煉準確的語言把課文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的結構。在教學《春秋戰國的紛爭》這課時,課文中介紹了戰國使其的著名戰役,例如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在對學生講解這兩場戰役的時候,部分學生會認為龐涓能力不行。為了使學生真正認識到這兩場戰爭的真實情況,我將學生帶入歷史圖冊,通過觀察示意圖,找出兩場戰爭的不同之處,抓住雙方的行軍的路線,看出重點。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明白不是龐涓能力不行,二是孫臏太強。在加上龐涓率軍侵略而發起的戰爭,所以在歷史意義上也是失敗的必然因素。對歷史內容的深層次分析,讓學生對春秋戰國的史實更加感興趣,加深了影響,即使在課后也會自覺的學習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強化培養自學意識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為目的。使其學生明白:學習是自身的事。應該如何聽課、完成作業、課后復習,如何發言、討論、思考,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獨立性、自學性,保障學生學習歷史的內部動力,以達到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目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加以引導和啟發,開啟學生的思路,理清課堂疑點;同時指導學生閱讀相應的課外資料,給與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讓學生在課外生活中也能尋求答案。在教學《美國的誕生》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產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會通過目錄是獨立戰爭前的“美國”,讓學生發現這個標題的特殊意義。學生迅速的發現“美國”上面加了引號,抓住這個資源,讓學生尋找原因美國是一個國家,在這里為什么會加上引號?因此學生在認識上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知”與“不知”的矛盾。掌握學生心理很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心理方面給學生有創新意義的刺激,使其學生在感受新鮮事物的過程中,加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信心。從教學方面講,這種具有新鮮意識的激發能將學生的記憶力高度集中,促進他們積極向上,自覺性的調動全部的力量來進行學習。
(四)積極開拓學科內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
對歷史學科內知識的綜合能力,是學生建構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關鍵,也是中考命題能力測試的重點。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比和綜合。在橫向聯系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在縱向聯系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并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歸納概括能力。
(五)將競爭機制融入學習中
由于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自我表現的欲望也異常強烈,我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正確抓住時機,將靈活多樣的競爭機制融入學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并且可以親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興奮,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到大變革時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時,我設計出“手工制作”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包括自制模型、剪紙、畫圖等方面再現都江堰的場景;在活動課上還可以開展講解歷史小故事,試寫歷史小論文、創建歷史小報等形式。競爭機制的引入無疑是教學模式一大進步,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讓平時不愛好學習而喜歡活動的學生能在活動中將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讓學生都能體會到勞動的成果,自然就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