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科學導論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水科學導論》課程是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的一門學科基礎必修課程。本文通過分析該門課程的教學對象和課程目標,改進教學策略與方法,評價教學效果。結果表明:與實際相結合,更新教學內容,綜合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訓練的改革策略,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與質量。
【關鍵詞】水科學導論;自主學習;教學改革
一、課程簡介
《水科學導論》課程是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的一門學科基礎必修課程,開課時間為第1學期,總學時16學時,總學分1分。它是本專業后續所有專業課程的基礎,充分體現了基礎性和全面性,反映了水文與水資源學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進展和前沿,有利于學生對水文與水資源方向知識的全面了解。該課程內容廣泛,涉及到不同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如:水文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水資源的相關理論、國內外水資源分布和開發利用狀況、水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調查與評價,水文統計,水利經濟,水資源管理,遙感技術等。對學生來說,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面廣泛,不太容易掌握的課程。為此,在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對課程內容做了精選、整合優化處理,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訓練,力爭做到系統性、完整性、實用性,以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二、教學對象、課程目標與教材選用
1.教學對象
《水科學導論》課程的教學對象為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大學一年級學生。大學一年級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知識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基礎,認知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通過學習和練習,能夠理解并掌握本課程的知識。由于大學一年級學生剛接觸本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因此,通過適當引導和鼓勵,使學生保持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剛從高中階段的學習過渡到大學專業的學習,對本專業的認知和了解比較有限,學習方法基本上采用的是高中階段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對較弱。然而,與高中階段的學習相比較,學生手中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大大增加,如學校的圖書館,文獻數據庫,網絡教學平臺等等。
2.課程目標
《水科學導論》課程從認知水文與水資源學的基本概念入手,通過學習水分循環要素和水量平衡,掌握水循環過程和水量平衡原理,了解水資源轉化過程;通過水資源全球和區域分布的學習,了解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特點和利用現狀及問題;通過對水文和水資源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地表水、地下水的基礎知識,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研究內容和影響因素;通過認識水文水資源學研究的總體發展趨勢,了解水文水資源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水文與水資源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了解水文與水資源學的發展概況和研究前沿,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水資源管理等打下初步基礎。
3.教材選用
《水科學導論》課程選用的教材是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由舒展、邸雪穎主編的《水文與水資源學概論》。該教材將水文學與水資源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結合在一起,對水循環、水量平衡、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的運動、變化、分布和合理利用方法進行了歸納,同時介紹了水資源管理、水資源評價等領域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不僅注重了專業知識的基礎性和全面性,而且突出了專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知識性、方法性和資料性,適合作為大學一年級學生《水科學導論》課程的教材。
三、教學模式改革
1.教學策略與方法
(1)教學策略
在《水科學導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相結合的教學策略,以替代性策略為主,以生成性策略為輔。由于學生處于大學一年級階段,求知欲與學習積極性較高,但對專業知識的基礎不足,自學能力較弱,因此在《水科學導論》課程教學中以替代性策略為主,主要表現為課堂講授,教師代替學生處理信息,為學生提供學習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以及設計教學活動等,使學生的學習較好地集中在預定的學習目標上,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學習更多的內容。同時采用生成性策略作為輔助,主要表現為自主學習訓練,教師作為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教學支持,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要控制者,學生自己形成學習目標,自己對學習內容進行組織加工、安排學習活動的順序、并鼓勵學生建構具有個人特有風格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機會訓練,讓學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教學方法
本課程教學方法主要為課堂講授和自主學習訓練。
①課堂講授
課堂講授以多媒體教學軟件為主,采用啟發式教學,在講授基本概念和理論后,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生產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結合生產和工程實際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從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講授中利用大量實例和圖片演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的認識。
②自主學習訓練
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與專業相關的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由全班或小組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進行交流和探究,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為學生提供訓練機會,給定若干個主題,分小組課下準備PPT,課堂上進行演講介紹主題知識和內容,并回答其他小組同學的提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將教學內容由學科知識驅動向預期成果驅動轉變,授課方式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以反向設計為原則,結合互聯網+和通訊信息技術,構建《水科學導論》課程的混合式教學體系,指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積極性,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2.具體改革方法舉例
(1)教學內容改革
①針對教學內容廣,在合理安排授課計劃的基礎上做到重點突出。例如,“地表水文及地表水資源基礎知識”、“地下水文及地下水資源基礎知識”等部分作為本課程重點,在教學中各分配了4學時時間。重點內容部分在講解過程中,力求精,有一定深度。②理論教學與生活、工程實例緊密結合。例如在“水文循環”中,引入了“晾曬衣服的水是否可能化作雨滴落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在“地表徑流”中,舉例分析了武漢城市內澇的形成過程,在“水資源轉化過程”中,補充了“三峽工程”、“引灤入津”、“南水北調”等工程內容。總之,在整個理論教學,始終貫穿著生活與工程實例教學。③及時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教材中沒有系統介紹“水文水資源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但是隨著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范圍的逐步拓展,這部分內容對于開拓學生專業視野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把國際上一些前沿課題和研究進展等內容引入教學,補充介紹和講解了中國面臨的主要水問題、現代水文水資源學科體系構成、水文水資源學研究的總體發展趨勢、水文水資源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展開討論。
(2)教學方法改革
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實現教學方法的“轉變”,即課堂教學從傳統灌輸向探索性教學轉變,采用靈活式教學形式,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訓練。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水科學導論》多媒體教學課件,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易于記憶,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信息內容,增強了信息量,同時也有效緩解了課時的縮減和教學內容增加的矛盾。例如,在授課過程中,具體采用以下教學形式:①放映中國水資源現狀以及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視頻材料,使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的實際狀況,并對本專業產生濃厚興趣;②放映水文循環的動態視頻,學生可以很直觀地了解水文循環的過程和環節,并增加濃厚的學習興趣;③放映工程案例內容的圖片,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了解案例,對于日后遇到的實際工程都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提供機會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訓練,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自學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1)提出與專業相關的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城市內澇問題),由全班或小組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進行交流和探究,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2)給定若干個主題(洪水、干旱、水污染、水生態等),分小組課下準備PPT,課堂上進行演講介紹主題知識和內容,并回答其他小組同學的提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3)建設《水科學導論》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同步開展教學,在線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比如相關視頻、文獻、測試題、討論等,與線下課堂教學相輔相成,而且在線課程可以讓學生靈活自由地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教學手段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實施多維互動教學模式,促進師生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適時引導啟發,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互動,調動課堂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例如,在“我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討論式教學,在備課過程中,認真鉆研教材,大量閱讀書籍和參考文獻,分解出重難點,提出典型的討論性較強的主題,引導和鼓勵學生分小組思考、討論和交流,最后對討論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同時,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共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全班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
(4)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課程的考核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全過程進行考核和評價,采取多樣化的評價設計。評價的項目包括線出勤、課堂討論、課后作業、隨堂測驗、期末閉卷考試等。評價的形式采用階段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相結合,階段性評價是學生完成一章的學習后,安排章節測驗考核,便于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綜合性評價是學生完成整門課程后,通過期末考試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教學效果分析
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四個指標: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和專業知識的掌握。其中學習興趣、學習滿意程度、課堂表現采用調查問卷方式進行評價,問卷采用“教材動機性問卷”,分數越高表明指標越高。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采取課后卷面考試方式,滿分100分。通過對所獲得的問卷調查結果和課后考試結果數據的統計分析,通過《水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后的隨機調查中發現,學生們一致贊同在上課的時候多采用實例分析、分組討論、自主學習進行授課,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熟練掌握了專業知識,鍛煉和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學到了一些實用的學習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對分組討論、PPT講演顯示出很大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達到了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結語
《水科學導論》課程教學中采用的更新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訓練的改革策略,既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推廣性。本課程的課程體系結構與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就業、應用實際還有差距,還需要長期認真地實踐和探索,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此外,專業導論性質的課程進一步改革,還可以引入專業相關專家學者講座,不斷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
作者:杜鴻 李平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