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院校環境學概論課堂教學改革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環境學概論”是高等農業院校環境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程,對于學生后續專業興趣培養起著基石作用。該課程是所有專業課的綜合,知識覆蓋面廣,且容易與其他專業課程產生重疊,授課時間安排緊湊,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佳。因此,課題組對“環境學概論”課堂教學方式、內容和評價體系進行了探索,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環境的技術型和創新型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環境學概論;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農業院校
農業院校環境學科專業是介于食品安全學科、農學及管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是一門既跨學科又具綜合性的龐大科學體系,它的核心是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其研究對象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最初注重自然環境的演替,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現,現在開始關注的是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學校是環境保護教育、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其中高校在培養和輸送專業環保人才方面肩負著光榮的使命。高校在廣泛普及預防環境惡化、治理污染環境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措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環境學概論”作為環境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具有明顯的導引作用[1],對非專業學生的環保知識普及,對學生的環保素質培養起到“引領”和“導向”作用,引導學生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辯證的思維和積極的行動措施,關注環境保護,參與環境保護[2]。“環境學概論”甚至決定學生踏入社會就業的方向,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有效途徑。“環境學概論”自然成為農業院校環境學科、農業資源與環境、食品安全與工程、環境工程及生態等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環境類專業入門課。該課程內容綜合性強,知識覆蓋面廣[1],涉及專業學科領域知識多,與后面的專業課內容重疊太多,學生的興趣不濃厚,造成教學難度大。如何讓學生對環境學科產生興趣,入門課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對“環境學概論”課程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有一定的社會實際意義。課題組結合目前“環境學概論”的實際情況以及以往教學體會,特別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教學方式的改革
(一)授課方式革新
課堂教學關乎學生出勤率高低、專業興趣的培養等,這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課題組從多年“環境學概論”教學和實踐經驗發現,我校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我們應強化課程質量觀,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實施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構建自主學習制度,適當減少教師授課學時,提高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要求和強度;建立學習小組制度,由組長協助主講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內外結合的自主學習及多形式學習,強化授課對學生課外閱讀、作業、討論、實踐等內容的指導和考核評價。我們應從教師角度嘗試多種授課方式,試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培養具有扎實知識的社會環境類復合型專業人才奠定基礎。可以案例為主題形成模塊式的小節,集成優化翻轉式課堂、板塊式課堂及傳統教師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模式,建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學科前言—案例分析—研究成果展示—專業引導”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熱愛從事的環境類專業。授課方式從傳統的教師講解改變為學生分組討論提問為主,教師基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教材內容設計不同的模塊,然后根據模塊分節讓學生相互交換問題,從不同角度討論污染發生的起因、危害和解決途徑,讓學生感受環境污染給我們健康帶來的潛在危害及未來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這種研討式教學可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翻轉課堂和模塊式教學方式給授課教師增加了備課的難度,教師不能像以往一樣把教學PPT事先準備好,而要根據授課教師第一堂課對“環境學概論”的前言分析和學生分組討論問題來準備后續課程。
(二)考核方式的改進
“環境學概論”知識信息量大、理論性強,作為專業基礎課,沒有任何實踐學時,且安排在一年級結束的學期,3周時間完成32個理論學時和期末卷面考試,采用傳統的期末考核方式(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由于教學時間短和考核方式死板,導致大部分學生都是以應付考試的心理來上課,進行突擊性死記硬背,這樣紙上談兵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與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脫節,未達到專業基礎課教學目的,難以通過該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因此,對該課程課堂教學進行改革的同時,必須改變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本課堂教學改革更關注學生的參與度,考核評價體系應加強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重,平時成績可占60%(教學參與提出問題占30%、分析解決問題占10%、PPT制作占5%、查閱信息量占5%、問題前沿性占5%和課堂考勤占5%),期末卷面成績占40%。通過課堂教學改革,讓學生多觀察,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通過查閱資料有效地參與學習和深入了解本專業,讓學生認識到環境復合型創新應用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為后續課程奠定專業基礎學習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內容的分析探索
(一)教材的選用
目前出版的“環境學概論”教材有二十幾種,1985年劉培桐主編的《環境學概論》教材問世后,相繼有1994年何強主編的《環境學導論》、1997年賈振邦主編的《環境學基礎教程》、2003年郭懷成主編的《環境科學基礎教程》、2004年楊志峰主編的《環境科學概論》、2005年趙景聯主編的《環境科學導論》和吳彩斌主編的《環境學導論》、2009年莫祥銀主編的《環境科學導論》、2011年方淑榮主編的《環境科學概論》等出版,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教材內容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其中不少教材都進行了第二版、第三版的改編。目前,教材內容在體系結構上已經比較成熟,各版教材都是圍繞環境基本概念、環境污染與破壞的過程、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策略與治理措施等四方面進行撰寫[3]。但由于培養專業方向和學生的基礎知識差異,教師上課的側重點相應存在差異,不管選擇哪一本教材,都需要根據學生基礎知識、課時安排等進行實際調整。因此,教師在教材選用上應全面考慮適用性和先進性。在所有教材中,楊志峰主編的《環境科學概論》章節內容較符合翻轉課堂的特點,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該教材具有三個特點:1.倡導以問題為導向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專業;2.科研融入教學,形成“學科發展-問題-分析原理、方法與實踐”的課程結構;3.從學科前沿-提出案例分析-專業導引的集成優化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3]。但此教材內容較多,與我校的教學安排課時不契合。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該教材的特點凝練出適合各專業的教學內容。課題組根據課堂教學改革,對教學內容進行問題導向型設計,這樣既不拘于課本內容照本宣科,又能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對學生專業興趣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設計
利用集成優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后,學生為主體,老師發揮引領導向作用。學生利用手機等途徑查閱最新環境相關問題,來源于學生所提問題的模塊式教學從內容上滿足專業學生的要求,從教師傳授知識方面緊跟社會對該學科領域專業人才需求的發展步伐,可讓學生的參與能力、反應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習慣等適應社會的發展,激發學生對專業自主學習的濃厚興趣。但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需求不同,模塊內容會出現差異,因此這樣的課堂上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既要把握住“環境學概論”教材主體內容,又要根據學生需求進行模塊引導和知識傳授。本文采用表格的形式對本課程的框架結構,特別在章節上深入淺出地介紹環境相關問題,老師用這種方式最大化地把握框架知識,引導學生解決本領域環境問題(附表1)。這樣,方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基礎上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技能,為將來從事的專業奠定牢固的理論基礎。
三、課堂教學的改革建議
(一)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討論
教師利用4課時完成“環境科學概論”整體框架的分析,確定課程教學的方式、教學目的等,讓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小組,每組不超過4人,設立一位組長負責。每個小組根據教師板塊式討論提出環境熱點問題,熱點問題必須基于“環境科學概論”教學目標,突出本板塊的重點,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專業認識的高度。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中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實際上是把專業化的知識做到“通俗化”“大眾化”和“生活化”,對于非專業學生培養環境意識形態起到導向作用,加深專業學生對可持續發展戰略思維的理解。
(二)教師把握主線教師把握主線,挖掘學生興趣點
從學生為主的問題導入課堂教學,在學生的提問討論活動中,教師不能袖手旁觀,放任學生課堂秩序,任何學生表現的環節都不能小覷,任何學生提出的熱點細節問題都不能忽視,要防止學生討論偏離主題,浪費時間。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對其他組同學討論的參與度、關心的社會環境問題、課后不斷反思出現的新狀況,總結經驗,查找備課出現的不足,充分準備下一節案例的引入,使學生對所關心的社會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對環境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意識培養起到引領作用。
(三)教師與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
“環境學概論”既是專業基礎課,又是一門環境知識普及課程,其學習對后續課程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5-6]。課堂教學的改革如何發揮效率,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挖掘社會熱點環境問題,以激發學生了解、熱愛本專業,學生如何回應老師,教師與學生默契配合成為課堂教學改革至關重要的課題。教師的引導應讓學生感到“跳一跳,勝利的喜悅就唾手可得”,這樣,學生就會帶著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學生也能從擴展性問題、大容量的思考信息中體驗到成功的感覺,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小型圖書館。
四、結束語
“環境學概論”對于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形態和專業奉獻精神、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均有至關重要的科學地位。課題組運用提取所有教材內容的精華,運用案例導入,以學生為主的板塊式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對教學進行改革。相信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積極探索改進,該課程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對專業的熱情度。
[參考文獻]
[1]岳輝.《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3):16-19.
[2]周雪飛,蔣明,蘇鴻洋.本科公共課“環境概論”課程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4):18-19.
[3]徐曉峰,石兆勇,王浩,等.環境學概論課程的教材演變:概念、過程與內容布局[J].大學教育,2018(1):73-76.
[4]楊志峰,劉靜玲.環境科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廖明軍,李祝.《環境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幾點思考[J].廣州化工,2018(10):136-137+154.
[6]楊永瓊,胡豐青,梅再美,等.《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思考[J].廣州化工,2015(16):269-270.
作者:王吉秀 李博 秦麗 祖艷群 李明銳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