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基礎教育教學中課堂教學診斷的有效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課堂教學診斷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對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有效性進行判斷。在基礎教育階段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式教學活動,應該注意結合實際教學問題和學科問題,采用切適性的診斷程序和策略,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本研究以基礎教育課堂教學實際出發,對課堂教學診斷的有效性實施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教學診斷;基礎教育;課堂教學
一、課堂教學診斷的概念界定
(一)課堂教學診斷的主體
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活動。[1]因此診斷的主體可以是授課對象即學生,也可以是授課教師,除此之外,基于課堂觀察對課堂教學診斷進行研究的診斷主體也可以是旁聽者。根據醫學診斷的“望、聞、問、切”的理論,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旁聽者的角度進行診斷,概括來講就是“望行”“聞聲”“問思”“切質”的過程,診斷主體可以通過教學診斷進而發現實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問題成因,探究問題本質,從而針對實際問題制定解決方案,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選擇以旁觀者為診斷主體,探尋有效地課堂教學診斷策略,制定合理的操作程序進行課堂教學診斷。
(二)課堂教學診斷的對象
以旁觀者的角度,針對課堂教學的診斷對象是課堂教學全過程,從教學活動參與者的層面分析,診斷對象包括授課教師的課前準備行為,課中實施的授課行為,課后進行的反思評價行為等,同時也包含學生的課前自我檢測,課中的學習反應反饋以及課后作業的完成度等。從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層面來看,結合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細化課堂教學的內容,診斷的對象建立在兩個方面,學科知識教與學的目標達成度,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與學的目標達成度。
(三)課堂教學診斷的內容
從診斷對象為授課教師的角度出發,課堂教學診斷的主要內容包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的教學理念的科學性,教學態度的客觀性,教學目標的制定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內容的準確性,教學方法的合理性,教學反思評價的有效性等。從診斷對象為學生的角度出發,課堂教學診斷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觀念,學習方法,學習能力,自我反思檢測,以及課堂教學的反應反饋等。
(四)課堂教學診斷的標準
本研究主要以旁觀者為主體,通過課堂觀察,遵循基本的診斷原則,選擇恰當有效地診斷工具,診斷方法,診斷策略,診斷程序,觀測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行為,發現課堂教學中具體的實際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決建議。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要全面具體,不僅要診斷存在的問題,還要在診斷的過程中發現課堂教學的亮點、可取之處,存優去劣,從而達到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保證學校教育質量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診斷在基礎教育教學中的有效性策略選擇
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分為三階段進行,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反思評價。本文按照“采樣”“定量”“對照”“定性”的四步操作程序進行。“采樣”即依據課程標準與科學取向的教學理論指導,從而采集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教學信息作為教學診斷的樣本,要求診斷主體掌握知識結構的核心部分,包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及科學的教育理論知識;“定量”即使用調查表進行數據調查收集、測量表測量行為表現等方法,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客觀的數據調查收集,進而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得出偏差值等,對教學活動進行定量的初步診斷;“對照”即將采集到的教學活動樣本和定量分析結果與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對照,與教學目標、預設的教學過程進行對照;“定性”即將所診斷的教學活動定性診斷為某類教學,明確該教學活動的優缺點以及待解決的問題,進而針對性的提出有效地問題解決方案。本研究選取一實際教學案例的課前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診斷,說明“采樣-定量-對照-定性”四步診斷操作程序在基礎教育教學活動中實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該教學案例為“國培計劃”的一堂數學示范課,所選課題為“中位數和眾數”,所用教材為北師大版數學上冊6章第2節。采樣:采集課堂教學中,在進行“學情分析”的教學設計時,授課教師用于研究學情所設置的課前檢測題為診斷樣本。樣本內容如下,授課教師在課前首先對某普通中學七年級班級的42名學生進行了知識點檢測,檢測的內容為下設問題。問題1:你知道中位數和眾數嗎?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你所理解的中位數和眾數;問題2:找出(1)7,2,3,6,8;(2)5,6,2,4,3,5;(3)2,2,3,3,4這三組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問題3:某鞋店一段時間內銷售女鞋如下表,根據表中給出的數據信息,提出自己的進貨建議。定量:采用難度模型法對采集到的樣本即授課教師的課前檢測題進行分析診斷。從探究水平的層面分析,屬于“識記”水平的題目占30%,屬于“理解”水平的題目占40%,屬于“探究”水平的題目占30%。由此看出,授課教師針對學生基礎知識應用的檢測程度偏高,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測程度偏低。從背景水平的層面分析,設置背景的題目占20%,無背景設置的題目占80%,屬于“個人生活”背景的題目占10%,屬于“公共常識”背景的題目占0%,屬于“科學情境”背景的題目占10%,由此分析得出,授課教師設置的課前檢測問題較少來源于生活實際。從運算水平的層面分析,“數值運算”的題目占70%,占有較大比率。從推理水平的層面分析,簡單推理的內容占70%,復雜推理的內容占30%,因此這一部分推理水平的要求相對較低。從知識含量水平的層面分析,屬于“2個知識點”的題目占70%,屬于“3個知識點”的題目占30%。對照:對照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理解“中位數和眾數”的意義,能夠計算“中位數和眾數”,結合實際的生活情境,了解“中位數和眾數”是數據的集中趨勢。并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認識、抽象、運用等活動,引導學生準確表述“中位數和眾數”的意義,并通過觀察、分析、計算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定性:此處結合兩種診斷策略對課前教學活動進行診斷,一是目標控制診斷策略,即教學目標的制定影響著授課教師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以及學生針對授課教師行為產生的學習反應,和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的選擇等。因此,進行課堂教學診斷時,始終要關注授課教師的教學步驟設置、教學環節順序、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運用等是否偏離了教學目標。二是針對性診斷策略,即診斷過程中,對于不同層次水平的授課教師,診斷的標準也應該不相同。比如,對于公開課教師、研討課教師和示范課教師等,對應的診斷標準也應當適度調高,對問題的診斷和分析上,要求也需要相對嚴格。由此,從課程內容明確這是一堂數學學科的概念課,要求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符合概念課的教授理念,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遵循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課程形式明確這是一堂示范課,因此,授課教師層次較高,診斷標準也較高。授課教師在課前使用課前檢測的方法便捷高效,可以基本了解授課對象即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發現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從而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繼而針對學生的檢測反饋情況,在之后教學過程中界定知識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以利于授課教師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能夠更加精準的落實課程教學內容的講解、操作、練習和交流合作。參考“定量”的數據分析,對照課程教學目標,該教學環節中,授課教師能夠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合理的設置課前檢測題目的題型與數量,作為課前檢測,題目整體難度適中,數量適中,用于調查學情,所選題型具有代表性,且切合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目標要求,可快速高效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綜合來看,案例中作為示范課的教學活動,是優秀的但仍需改進的。
三、結束語
在基礎教育教學中,教育工作者能夠選定恰當的教學診斷主體,具體教學診斷內容,針對教學診斷對象,擬定合適的教學診斷標準,運用有效地課堂教學診斷程序,選擇恰當的診斷策略,能夠提高教學診斷能力,將課堂教學診斷內化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行為,從而促進專業教師的成長,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更高地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萌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診斷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作者:曹宇 陳火弟 單位:東華理工大學撫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