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食品分析課程改革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基于科學發展觀,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結合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對食品分析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教學方法、課程內容、拓展能力和考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課程改革對策,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為學生進入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
食品分析;職業需求;課程改革;對策
食品分析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及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食品分析課程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教育部要求高校積極推行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要求高校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1]。衡水學院正致力于向應用型大學轉型,探索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應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努力探索。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工作的實際要求結合起來,并應用到企業需求中去,同時將企業中存在的問題帶回課堂,師生一起探討解決[2]。多元化提高學生職業技能,以期為企業發展與創新提供中堅力量。
1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是教學方法過于簡單。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學習被動,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3]。二是教材內容更新慢。檢測儀器、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更新,但教材內容相對滯后,且與企業需求結合度不高。三是學生缺乏科研意識,思維局限性強。四是考試內容僵化,重理論、輕能力;考試形式單一,重記憶,輕應用[4]。因此,豐富教學手段,更新原有課程結構,突出拓展能力培養,優化考核方式是十分有價值的。
2課程改革對策
2.1改進教學方法
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從重學輕思向學思結合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一言堂”“滿堂灌”的形式,應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有創新和發展。課程設計上,將近期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企業實際案例作為教學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與內化[5]。如在“蛋白質測定”的教學中,首先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作為關注點,創設出“為何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找到“奶粉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與“奶粉蛋白質含量提高”之間的關聯后,教師再適時引出凱氏定氮法的操作過程和適用范圍。然后經過師生互動和答疑,學生學習掌握了凱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和測定步驟,同時通過課下查閱資料,了解三聚氰胺的檢測。為加強學生對食品分析課程的理解,提高授課效率,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以圖片、視頻、仿真教學軟件等形式將難于理解的內容形象化,例如索氏提取的原理、減壓蒸餾的過程等。同時,建立食品分析的網絡教學平臺,提供多媒體課件、文獻資料和相關企業網址鏈接。
2.2優化課程內容
以保證教學內容系統性為前提,力求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如食品感官檢驗一章,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日常食品如米面糧油、肉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等的選購方法。再如講到食品成分分析時,以水分含量測定為例,請學生思考:奶粉廠為牟利會提高奶粉中水分含量,但考慮到奶粉品質及易結塊又需下調奶粉中水分含量,最終奶粉有一個最適的水分含量范圍,從而引出如何測定水分含量。在教學設計中,還可將出廠指標引入教學,如由醬油標簽中的氨基酸態氮含量引出食品中氨基酸總量的測定。隨著學生學習意識、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食品檢測前沿技術。如最新版國家標準中砷、汞、鎘等有害元素的測定,使學生及時了解如高效液相色譜-原子熒光光譜聯用等高端儀器分析方法[5]。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多去食品企業實驗室參觀學習,了解目前企業常用的檢測手段,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封閉在校園中向學生傳授陳舊的檢測方法。這不僅要求教師高度關注行業的發展,同時希望高校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企業參觀學習。
2.3培養課程拓展能力
隨著熱點問題、新技術、新方法的不斷涌現,還要注意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下實行項目驅動模式,結合企業實際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相關領域,以教師科研課題為載體,以開放實驗、大學生創新、挑戰杯等形式為依托,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科研訓練。教會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設定關鍵詞查找文獻。通過整理查找的文獻,理清思路,設計實驗。學生通過拓展學習,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提升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4完善考核機制
考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評價手段,也是檢驗大學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摒棄“一卷”定成績的考試模式,否則只會引導學生向死讀書的方向發展。考試模式應遵循學習過程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實現由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最終成績由考勤、作業、階段小測、課堂討論、閉卷考試等多種考核形式組成,合理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效[2]。試卷的答案也要從傳統“固定式答案”向“發散性、開放性答案”轉變,改善學生為考試而學習的態度,提升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6]。食品分析課程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必修課,是食品質量管理體系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加強食品安全管理、開展食品安全檢測和風險評估的重要手段。要想使學生成為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課程設計應從企業調研做起,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以培養應用技能為主,帶領學生模擬崗位進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完善食品專業大學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陳靜,謝小花,肖陸飛,等.《食品分析與檢驗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探討[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2):29-31.
[2]吳杰.食品分析課程工學結合創新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8):214-216.
[3]王慶玲,詹萍,劉婭,等.“課內任務驅動,課外項目帶動”:基于《食品分析》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6(28):4.
[4]曾維才,賈利蓉,何強.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食品分析課程考試的改革[J].廣東化工,2016,43(15):256-257.
[5]張淑芬,張娜,閆紅,等.《食品分析》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6(18):165-166.
[6]和麗媛,張佳艷,蔡錦源,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食品分析課程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16,44(15):223-225.
作者:趙娟娟 單位: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