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改革教學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倡導開放互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學習模式在自主、研究、合作等領域,進行了新的探索。本文主要以“哲學與生活”為例,論述新課程改革視野下,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選擇與應用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常規教學模式和新模式的問題。
關鍵詞
教學模式;課程改革;選擇;應用
1教學模式的概念界定
本部分主要從教學模式的概念、分類及特征三方面對教學模式進行概述。
1.1教學模式概念
教學模式是聯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紐帶和橋梁,在20世紀80年代就引起教育學者的關注,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美國的喬伊斯等人被認為是最早探索教學模式的學者,在其1972年合作編著的《教學模式》一書中,將教學模式定義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的課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型或計劃”①。由于教學模式本身具有復雜、多樣性的特點,學者們研究教學模式的出發點與研究角度又存在差異,因而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說法。其中我國比較認同的說法主要有:葉瀾教授的“方法說”;吳也顯教授的“結構說”;張武聲教授的“理論說”等等。學者們的研究取向大致可以分為幾種情形:側重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及理論依據;關注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和結構形式;注重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及形態等角度。
1.2教學模式的分類
基于不同的分類角度就會產分類方式的差異,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喬伊斯等人依據學習理論對教學模式的分類,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信息加工模式,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等模式為代表;第二類是個人發展模式,主要代表有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和戈登的“創造工學”等模式;第三類是社會相互作用模式模式,杜威的小組研究模式屬于這類模式;第四類是行為主義模式,斯金納的程序教學與布魯默的掌握學習模式屬于這一類教學模式。我國的教育學者吳也顯教授從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角度,依據一定的教學水平將教學模式分為:記憶水平、理解水平、思考水平三種教學模式。此外還有以教學理論為依據,從教師與學生的要素出發,主張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常規教學模式主要有:傳授-接受式、自學-輔導式、問題-探究式、情境-陶冶式、目標-導控式等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又出現了教學模式的新探索,主要有:基于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基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基于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等。本文主要從學習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哲學與生活》一書的教學實踐是如何選擇和應用的。
1.3教學模式的特征
作為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和中介,教學模式首先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即教學模式強調對教學理論或思想、目標、程序、策略、實現條件、評價等要素的整體把握,是教學活動中各要素的綜合考慮和整體安排的體現;教學模式具有指向性的特點,除了指向教學目標,還對教學規律與教學實踐的雙向探索具有導向作用;穩定性的特點主要指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對教學實踐的普遍性和規律性認識基礎上的,一旦形成就會對教學實踐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點;教學模式也具有可操作性的特點,指在特定的角度或立場揭示著教學規律,并以此為解決特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服務,這就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教學實際而易于理解和把握,所以說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學模式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教學活動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教學模式同樣受到教學活動的影響需要進行調整,來適應教學活動的新需求,以便教學活動的開展。
2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選擇
教學模式的種類繁多,每種模式又有其優勢和不足的方面,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時要把握好尺度,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因素選擇,使課堂教學的設計體現思想政治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進而達到思想政治課的教育目的。
2.1教學模式的選擇依據
2.1.1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南,具有方向性和決定型的作用。要根據教學目標要求選擇教學模式。具體來說,當學習“求索真理的歷程”一課時,課標要求:“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②依據課標,本課是以漸進式的目標來展現的,因此教學設計應以問題-探究式的模式為主,注重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活動,實現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問題的把握及自身能力和覺悟的提高。
2.1.2依據教學內容的性質選擇教學模式
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復雜程度與學生的理解能力密切相關,當教材內容的理論性較強時,就需要以教師為主導,通過適當的講解,讓學生在腦中建構完整的思維模式。因此,宜選擇以傳授-接受式等常規模式為主,對學生進行指導。如學習“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一框題,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哲學,本單元作為全書的邏輯起點,起著引領和導入的作用,且這部分的理論性較強,因而需要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注意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準備充分學習材料及詳細的講解、鞏固新知識、及時檢查反饋學生的接受情況。
2.1.3依據學生心理發展階段性特點選擇教學模式
思想政治課教學面對的主要是高中生群體,已具有一定的認知觀念,因而教師只要在教學時加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就能領悟其中的要旨。如講授“唯物辯證法的實質之與核心”一課,學生能夠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矛盾,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探究“矛盾的性質及其關系”“如何看待矛盾”等問題,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對矛盾問題建構系統化的知識網絡。基于合作與探究的教學模式也是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動中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體現了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的要求。
2.1.4依據教師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模式
教師的素質不僅包括專業的知識能力素養也包括教師的教學風格、性格習慣、身體狀況等方面。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其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與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效果密切相關。性格活潑型的教師大多傾向于選擇活動探究類的教學模式;沉穩抑制型的教師大多傾向于選擇傳授-接受、目標-導控等類的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引導者,也是調節學生情緒的“心理大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不僅利于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更是培養良好人格的絕佳時機。
2.1.5依據教學的具體物質條件選擇教學模式
教學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校提供的多媒體、儀器、圖書等設施,運用恰當的教學用具會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授“尋覓社會的真諦”一課,選擇情境-陶冶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播放歷史發展的短片和重大歷史事件圖片,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自發地認識到“人民群眾是創造社會歷史的主體”,從而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2選擇教學模式時應注意的問題
2.2.1一元為主,多元為輔
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并不是一味地注重教學模式本身的結構和特點,而是除了依據課程教學目標、內容、學情等實際外,還要意識到整個教學設計不僅是單純地選用一種教學模式,還可以以其他的教學模式作為輔助教學。如情境教學的模式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究,因此,只有綜合、恰當地選用教學模式才能設計出可行性較強的教學設計。
2.2.2權衡利弊,擇善而從
在選擇教學模式時教師要還應注意權衡每種模式的優勢和不足,如在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要求要更多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傳統的機械性教學,那么就要求教師具有批判的精神,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并非完全舍棄常規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模式,而是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吸收傳授-接受式構建知識系統化、“有意義”地接受等優勢,避免其機械性的不足。因此選取教學模式是要注意揚長避短,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應用
選擇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只有應用得合理、恰當,才能使“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3.1把握整體,體現思想政治課教學宗旨
教學模式的應用要從整體上把握,一方面教育者首先要認識到“哲學與生活”課程的任務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念的教育;另一方面在課時教學中要注重教學目標的要求,把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宏觀方向和教學宗旨。把思想政治課的教育主題始終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中,既體現了思想政治教學的政治導向功能,又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領悟其中的真諦。
3.2及時調控,掌握課堂教學節奏
課堂教學時,在某種特定的教學模式下,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還要做到及時調控,掌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合理地設計每個環節,以增大學習的有效性。當理論性較強、知識點較密集時,就要適當地放慢速度,給學生理解和內化的時間;當學到非重點的知識時可以適當地使教學活動更加緊湊,以合理分配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特別是在活動-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主導要及時調控學生的“思想漫游”現象,引導其思想歸于探究活動的主題。
3.3因勢利導,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使用的范圍,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認識到每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和不足,也要在教學活動中敏銳地察覺此種教學模式是否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依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及時調整、因勢利導,當講到相對難的知識時,學生就會表現出困惑、焦躁的情緒,此時教師要注意從細節出發,深入淺出地引導,如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觀點、原理,學生自然就會領悟生活中的哲學道理,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3.4注重反饋,促進教與學的共同進步
新課程改革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學實踐的實施,同樣注重教學實施效果的反饋,只有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才具有最佳的可行性,因此,教學模式的應用最終也要在教學實踐的反饋中得到改進和完善。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的基礎上,特定的教學模式就能夠發揮最大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教學。
作者:符玉碩 單位: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注釋
①BruceJoyce,等.教學模式[M].荊建華,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版社,2002.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參考文獻
[1]孟慶男.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