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學習方式的選擇不可“一刀切”
“發現學習”是美國認知心理學派和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魯納所提倡的。他認為教師應該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并由此出發,進一步自主探索學科的深度和廣度,養成發現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新課改中我們一直都很提倡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發現式學習,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是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義的。認為發現學習就是解放學生的天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實現學習效率的最優化,同時批判接受學習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陳舊發霉的思想,毫無可取之處。但是“,發現學習”也相應的有其自身的不足點,就它的學習過程來說,它要求學習者自身要具備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對一定基礎知識的儲備,同時,它也并不具備讓所有的學科或是學習階段都能適用的條件。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真正獲取似乎并不應該簡單的以何種學習模式作為條件,發現學習確是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我們又怎能說教師講授式的學習抑或接受式的學習不夠傳達給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培養他們應有的技能呢?接受學習不等同于機械學習,所謂的機械性學習是說在學習過程當中并不進行自我的一種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記硬背,此種學習既沒有激發學習者對于知識的一種求知欲,也沒有提升智力水平,與此同時,發現學習也不會絕對等同于有意義學習。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或是不同的知識類型下,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中小學階段不可能任何知識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個時候孩子相對來說,自主管理能力比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沒有達到學習某些知識的要求,單純地依靠學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識顯然是不實際的,在此情況下他們所學到的知識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探究應該雙管齊下,互相配合,我們應該根據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課程的類型等的不同來具體規劃學習的方式,而不是應該“一刀切”地認為發現學習或是接受學習抑或是某一種固定的學習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習興趣的最適合、最唯一之選。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1.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人們經常把傳統和落后結合起來,認為傳統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應該摒棄的。其實任何教育的發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拋開傳統、拒絕傳統,拋開傳統的教育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現代教育也正是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才發展和變革起來的,就像楊啟亮先生在他的《困惑與抉擇》書中所說的:“教學實踐幾乎從來也沒有像教學理論所描述的那么樂觀過,傳統的偉大通常都會像一種無形的約束,以各種形態傳承延續,既頑強地保持著某種‘特色’,也同樣頑強地保持著某種‘痼疾’。”每個民族的傳統都有值得繼承和發揚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學習方式來講,我們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誦讀法,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繼承性,教育內容、方法、組織形式等都有相對穩定性,即使這些方面都發生了變革,我們也不應該對傳統的完全否定和徹底摒棄,而是應該持一種批判的繼承和更高層次的綜合等方式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傳統與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夠體現出我們民族特有的或應有的教育特色。
2.教育體制的制約
如果就單教育問題談教育問題,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就單改變學習方式來醫治教育問題,就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改變教學方式似乎可以改變教學的很多東西,也有利于自主學習的提倡,但是其關鍵作用的評價體系———升學考試如不作根本的改變,哪怕平時的“發展性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喊得再響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學也都不敢自主了,學習也都不敢靠學生的發現了,都要緊緊圍繞考試這一個唯一的目標行事,無論平時的評價如何重過程,如何重視學生的民主參與,中考或高考的一張試卷照樣可以堂而皇之地約束學生的自主。升學考試作為一種選拔性的考試,直接影響到學生將來的就業和生存問題,教育的現實印證了教育是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傳統習慣等有密切、復雜的關系的,無論是教育還是其他意識形態,都是在繼承本民族傳統中發展的。教育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還是功利化的,學習就是為了謀得生存,其次才是自我提升及至精神層面的滿足。
3.民族性格的不可忽略性
學習中真正的自主離我們中國的課堂似乎還很遠,這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也不乏民族特點的因素。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即儒家文化,在“綱常禮儀”的約束下,我們更多的講求的是謙遜、禮讓、遵紀守法、安守本分、舍小我而滿足大我,我們講求的是社會大我的同化而非個體小我的異軍突起,因此,我們從小就被“團結就是力量”這樣的口號所耳睹目染著,我們更多的強調的是人的社會價值,卻壓抑了“自我”,限制了“獨立人格”。而“自主”最主要的就是強調自己做主,首先要有自主的意識而后才能有自主的行為,自主學習要求學生有自我意識,自我性格,敢于張揚和表現自我,同時也要有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情況下,“自主”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說有就有的。因此,真正的自主學習,對于中國正處于學習初級階段的中小學學生很難一下子達到,真正的發現學習也并不會一蹴而就地就能貫徹實施和取得可見的效果,我們需要一個適應和改進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慢慢地理解并消化,如果急于求成,就會出現形式主義的現象,忽略學習的本質而追求外在的形勢。學習方式的轉變不能靠政府的一聲令下就能立竿見影,也不可能靠著教師的一腔熱情說轉就轉,更不能憑借學生的自我努力就會實現,我們需要逐步增強學生“接受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進一步發揮學生的創新性,在學科教學中倡導“發現學習”,最終引導學生綜合各科知識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行探索性、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應該在課程實踐過程當中一步一個腳印,務實著、改進著、創新著。
作者:王媛媛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