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以新的小學美術課程標準的實施為背景,分析高職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該專業美術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小教專業;美術課改革
一、高職院校教學現狀分析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區別于高等教育,它在專業設置、課程標準制定、培養目標等方面與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差別。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為三年制大專,畢業生主要是要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市場需求,符合行業用人單位條件的技術性人才。辦學注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化傾向,教學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以服務畢業生創新創業為重點。小學教育專業作為高職院校的專業之一,在美術課教學中既要適應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又要符合新的小學美術課程標準要求,新標要求小學美術課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個性、創造性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審美情操為重點。在新的美術教學理念下,高職院校美術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觀念,與時俱進,積極地加入到美術課教學改革的行列之中。
二、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材實用性差,教學資源參差不齊
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據統計全國高職院校有1100多所。各地在辦學管理、專業設置方面,因地制宜、各顯特色。但是在專業教材選用方面缺乏統一規劃,教材使用參差不齊。有些院校專業使用自編教材,有些專業還直接使用大學本科教材,或使用不符合本院校專業實際情況的其他院校的教材,導致教材內容太難、專業性太強、基礎知識過雜,完全超越了高職三年制大專生的學習范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畏難情緒、逆反心理。就拿高職小學教育專業素描課知識點來說,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活動的基礎,周期性的素描課要經過由簡到繁,由臨摹到寫生的多個階段,即由“幾何形體寫生——靜物寫生——石膏像寫生——人物寫生”的反復訓練才能掌握物體的比例、造型、結構、空間、透視等知識。這就需要一定量的課時才能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如果精力都投入這一方面,其他方面的知識又如何安排學習呢?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實習一年,周課時2節,四學期總教學量不過140課時。在校學習時間短,很難消化過多、過難、過于專業的知識點,所以教材選擇要適當。
2.教學方法單一老套,缺乏多樣性
在二十多年的美術教學中,傳統式的教學手段依然占據教學的主導地位,這種程式化的教學過程一般分為四段。首先是教師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接著就是以課堂示范形式教學生繪畫的方法和步驟,以驗證技法和理論的正確性;再下來就是教師布置作業課堂練習,練習的內容一般是千篇一律的臨摹作品;最后就是教師點評作業。這種教學活動固然有它存在的優勢,但經常使用就顯得單調乏味了,更重要的是學生被動地學習,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自我表現的天賦。
3.課程內容脫離了學生生活和學習經歷
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入校的學生大多沒有繪畫基礎,筆者在多次的掛職鍛煉和支教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雖然開設有美術課,但因為各種原因,各地各校比較缺乏專業美術教師,美術課往往由文化課教師兼顧,或在應試中美術課被文化課占用,這種現象在廣大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很是常見。面對繪畫知識零基礎的學生來說,知識點的切入很重要。首先得考慮不能脫離學生生活經歷,可以從“美術欣賞”知識學起,讓學生了解中外美術史上的名作名畫,體會中國民間美術的精神和內涵,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情感態度。其次,在動手技能訓練方面,讓學生以幾何形體的“符號化”“程式化”的方法畫“簡筆畫”,用簡單的線條概括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工具、動物等。從學科知識良好的過渡和簡化中,學生敢于動手大膽描繪所見物象,從而對美術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
4.學科缺乏交融與銜接
不要站在美術學科之上觀察美術學科,不要切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否則課程資源就白白地浪費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并反映和豐富生活,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掌握的是生活美術教育,那么這就給美術學科在多樣性、開放性、自由性方面提供了很大的表現空間。它很容易與其他學科產生橫向的交融和銜接,只有這樣才能綜合地應用各學科的資源優勢,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美術教學改革與發展
1.鼓勵專業教師編寫校本教材,科研創新
教師利用寒暑假雙休日學習網絡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公需課和專業課,爭取國家及省級部門的課改和教材編寫的培訓機會。學習新知識,了解新動向,撰寫美術教學課改心得和論文,制定美術課程標準方案,為研究編寫符合本院校發展的美術專業使用教材(校本教材)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觀念導向,不失時機地補充新營養,拓展視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2.拓展美術教學活動多元化過程
豐富美術教學活動的形式和環境,注重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相互信任和尊重,讓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滿足,重新成為課堂的主角。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自由性、可操作性的特點,拓展課堂教學活動形式。例如“兒童版畫創作”課的設計,讓學生自由組合分組合作,創設出“體驗式”教學方法:首先,草圖構思——各組自己動手設計主題。其次,制版——把成熟的草圖復制到較厚的白版紙或吹塑紙版上,用美工刀刮刻出畫面造型的多余部分(注意:版面肌理印痕的保留)。也可以剪裁好后粘貼在白版紙或吹塑紙版上,創造高低不平的臺階感。再次,上油墨——在制好的版面上用膠滾均勻地滾上油墨,最后,印刷畫面——把宣紙平鋪在著墨的主版上,通過壓印,版畫印刷作品就呈現在大家面前了。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認識和使用了大量新材料,體驗和掌握了新技法。尤其是同一底版能印出很多張相同的畫面來,學生個個臉上洋溢著成功后的喜悅。學生之間互贈自己創作的版畫作品,有的學生還把自己制作的版畫作品拍照發微信朋友圈與同學、家人分享。這種“體驗式”教學活動提升了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挖掘了學生的自由創新潛能,課堂效果不言而喻。
3.課程標準制定要符合院校專業發展的需求
從教師的經驗角度來說:基于高職院校具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特殊性,要求教師積極參與企業鍛煉,深入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基層調研。了解美術專業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重返校園后能及時查缺補漏,調整美術教學方案及內容,制定合適的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使教學方法既實用又符合社會發展的最新要求。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說:本著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經歷,選擇適用性強、學習過程有趣味的“模塊式課程”“精品課程”教學理念,即“美術鑒賞——簡筆畫——基礎素描——色彩基礎——兒童畫創作指導——手工——兒童水墨畫——兒童版畫”,安排學生在校1至4學期的知識重點,適當降低知識和技能的難度。以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綜合素養為目的,為將來學生從事小學美術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4.強化學科間的互動聯系
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資源的綜合化利用,凸顯課程優勢最大化,不要孤立美術與書法、手工、音樂、舞蹈、攝影、文學、互聯網等學科的聯系。例如,以文學寓言故事“龜兔賽跑”為例創設一堂“情景式”手工教學活動課。讓學生分組做出烏龜、兔子造型特點的頭飾,然后學生自愿扮演故事的主人公。伴隨著充滿大自然氣息的音樂聲,故事的主人公出場了,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跑到烏龜跟前,語氣傲慢地對低調的烏龜進行了挑釁。于是龜兔賽跑大劇開始上演。學生積極參與了手工造型設計,更融入“情景式”游戲活動表演中,在輕松快樂中體驗了教學活動,加強了美術、手工、音樂、文學、朗讀和表演學科的完美結合。
5.加強優秀教學專業團隊建設
優秀教學團隊的建設和持續,是高職院校辦學和發展的剛性需求。是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團隊成員學歷高、具備過硬的專業教學能力,成員大部分參加過國培、省培,思想認識前瞻性強,職教理念前衛,了解本專業課程體系的教育教學改革趨勢,有明確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思路,同時,他們還具備較高的榮譽感、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具備為社會服務的崇高思想,在本行也有一定的行業影響力,在學科中具有帶頭示范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國各地高職院校迅猛崛起的今日,競爭十分激烈,既要接地氣,又要有專業特色。教學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要加大,我們專職教師隊伍首先得把握這千載難逢的好機遇,順應時代潮流,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揚長避短,總結經驗教訓,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美術課程標準2》,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曉、周明星:《我國職業教育本質研究的現狀與省思》,《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第9期。
作者:楊春明 單位:陜西漢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