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流通學課程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流通學是培養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基礎課。為此,本課程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提高素質為主導,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拓寬評價方法,以期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流通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
我國經濟學家孫冶方提出無論是物與物的交換,或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或是以商人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從本質上講都是勞動產品或生產物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轉移。這種“轉移”定義為流通,也就是廣義的流通。他認為“流通是社會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所經過的全部過程。由不斷進行著的億萬次交換所構成的流通,是社會化大生產的一個客觀經濟過程。有社會分工就有交換,有社會化大生產,就有流通過程”(孫冶方.《流通概論》,1981(1))。流通學課程目標是引導學生研究流通動向,解讀消費生活變化,預測社會經濟未來,成為學有所用的流通業專業人才。近年,隨著“互聯網+”,“零售4.0”等大量新的經濟背景涌現,作為地方本科高校,陸續將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作為辦學目標。應用型人才培養有別于“學術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應當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提高素質為主線。應用型人才的規格特征突出表現為厚知識、強技能、高素質。因此,流通學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設定與社會的發展,消費市場的驟變,以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吻合的。本課程建設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改革重點,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此,從課程改革方案的初擬,到編寫新的課程大綱、教學方案、教學課件,再到授課過程,通過學生的反饋進行的一系列修改和完善,使得課程建設基本達到預期效果,課程設計如下。
1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安排合理與否將決定教學效果的優劣和課程建設的成功與否。本次課程建設,教學內容符合體系的完整性、主體的明確性、特點的鮮明性以及反映理論與實踐發展趨勢的及時性幾個要求。首先,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學習流通相關的概念,功能,組織結構,社會作用等基本內容以外,還要跟蹤學術前沿問題,將最新的流通理論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學內容中來,同時,密切關注世界各國,以及我國流通行業和零售行業的動態,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夯實理論基礎,敏銳觀察社會最新變化,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其次,將我國企業管理改革的成功經驗吸收到教學內容中來,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一些實際問題。最后,比較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結合。也是教學內容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增加與每章內容相關的中外兩國的經典案例,邊對比邊分析,從國際化視野使學生全面掌握流通學知識。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1教學主體雙向性的滾動式教學
流通學的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形式難免單一枯燥,而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在線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有其散漫性,不可控性等弊端。本課程目標是將傳統教學模式的踏實性,權威性,系統性,與現代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趣味性,充分有機的融合,揚長避短,學以致用。因此,本課程擬構建一個以教師和學生為雙向主體的,動態的,漸進的,滾動式教學模式。5個步驟組成混合教學模式步驟:(師生齒輪咬合的動態過程)。步驟1:理論講解(教師主導):起點。教師為主導的新知識講解和學習。為學生裝上第一個鋸齒——理論知識及學習要點。步驟2:學習體驗(學生主導)。(1)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內容和課題要求進行實地考察觀測,通過體驗參與,既可增加學習興趣,增加學習主動性,又可檢證課本上的知識。(2)與此同時,教師利用學校網絡平臺進行流通學的課程建設,學生可以利用余暇時間參加在線學習,化零為整,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在線學習。增加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并通過在線反復學習,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為學生裝上第二個鋸齒——理論聯系實際和興趣學習。步驟3:解惑答疑(教師主導)。師生共同針對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思考,并撰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報告書,從實踐反推理論知識。為學生裝上第三個鋸齒——思索探究。步驟4:學生調查發表(學生主導)。(1)學生根據理論知識和實踐考察,梳理思路,創新創意,進行小組發表,使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2)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表,給出適當的點評。為學生裝上第四個鋸齒——學以致用,滾動延伸。步驟5:拓展與思辨(教師主導):終點。教師根組織學生對最新流通現象進行討論,并從更專業更深層次的理論知識角度總結,補充最初的理論知識內容,達到理論知識的補充,完善,延伸、拓展與升華。四個齒輪交互作用,完成課程學習。
2.2專家學者企業工作者走進課堂
請專家和企業不同層級的管理者,或工作在第一線的工作人員走進課堂。以講座、報告等多種形式,在向學生介紹知識、技能及流通學理論動態變化的同時,積極應對困難,勤于思考等真實的經歷和傳奇人生使學生對今后的人生規劃也起到了鼓舞作用。這種實踐性教學方法,可以促使學生們走出書本,走進企業家,是流通學課程改革的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對于學生們來說,無論是實踐知識的豐富還是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今后,將邀請更多的專家學者走進課堂,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爭取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2.3小組式實地考察作業
在課程建設中,作業的考察不再強調記憶性,更多的是強調思維性和操作性,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增加了小組式作業形式。在零售業態一章中,布置的課后作業是,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企業,結合所學的零售業態混合指標,進行實地考察。從流通學專業的角度,指出對象企業的優缺點,主要是找出對象企業的現存問題,并在分析該企業目前競爭情況的基礎上,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可行的建議對策。小組式實地考察作業的布置,不僅讓學生親自觀察和了解流通企業的實際運營過程,同時通過課上學習與課下實踐的比較,了解流通業態的實態,分析流通企業實態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組織小組活動,能夠發揮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自己,相互補充,從而促進自身的提高。通過小組合作,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加強了學生適應時代挑戰的協作精神和合作意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互補性。
3考核方式
在進行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的同時,必須改進現行的考試考核辦法,建立新型的教學評價體系。具體思路是以下幾個方面。(1)成績評定總則。由于流通學既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還考慮到本科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是基礎理論學習的特點,所以流通學課程考核既要了解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又要考查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平時學習表現。鑒于此,流通學課程建設考核采用考查與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最終成績由三個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占10%(包括課堂出勤、課堂作業、課堂參與)、理論筆試成績占50%、實踐考核成績占40%。(2)平時成績評定。平時成績在綜合考查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討論及案例分析的參與程度、作業完成情況等基礎上,依據課堂記錄評定分數。在流通學課程建設過程中,對于平時成績的評定,積極做好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各項記錄工作,并制定了相應的評分標準,能夠使平時成績評定做到公開、公平、公正。(3)理論筆試成績評定。在課程建設中,對于原有試題庫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與更新,試題庫中案例分析題的比例增加了100%,另外在理論考試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試題比例,案例分析題占總分的比例增加到45%。理論筆試成績評定依據試題評分標準或參考答案由流通學任課教師對試卷進行評閱。(4)實踐考核成績評定。流通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考核題目是:零售業態實地考察和比較分析(小組)。要求:第一,確定小組實地考察的對象企業,并說明選擇的理由(可采用頭腦風暴法、名義小組討論法等決策方法),利用所學習的流通學知識,對該企業進行定位,包括:行業的發展前景、行業競爭等情況進行分析;第二,按照事先準備好的實地考察觀測表,小組成員進行實地考察(包括對選址,商品構成,價格設定,廣告促銷,店鋪擺設,服務等方面);第三,上交小組創業計劃書,同時以PPT形式進行成果展示,時間每組10分鐘,聽講同學可以自由提問,老師點評。實踐考核的成績結合小組創業策劃方案的創意性、可行性、理論知識的運用,以及PPT現場展示的情況進行綜合打分。
4課程建設建議
(1)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在進一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學生們掌握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強度。教學手段:在進行課堂案例分析討論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做好課堂理論知識點的總結和梳理,增加理論知識習題課。另外,還可以增設隨堂小測驗,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課堂活動:增加理論知識復習環節,將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部分進行整理和總結,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2)教學班人數。有學者曾運用調查問卷方法,研究高等學校班級規模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發現班級規模對教學效果影響明顯,班級規模越大,正面影響越小,負面影響越明顯。小于40人的班級規模教學效果最好,最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提升和學習行為的培養。課程建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改變原有老師一言堂的授課模式,通過體驗教學等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更多的參與課堂,從而將原有的機械式記憶學習轉變為在體驗中,在情景模擬中學習。因此,這就需要有時間、空間等條件的允許,讓同學們都參與其中,而這是大班授課目前所不能達到的。如在實踐考核中,需要每組同學都進行最后成果的展示,在42人的班級中,共有7組,每組10分鐘,如果是正常80人的教學班,可能會有15組左右,那每組的時間可能僅有5分鐘左右,不利于最終成果的展示。因此如何能在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推行課程建設的成果,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實驗探索。(3)教學質量監控。設置三位一體的教學評估體系。一是以學生為中心,使用學校的質量平臺等方式方法,進行課程評價;二是任課教師自我檢查和反省,找出不足;三是請同行和不同行的老師和專家和其他人士聽課,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立場的反饋,全方位且隨時更改和修正整體教學計劃。
5結語
流通產業已成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和先導產業,但對流通產業發展具有應用理論研究職能與人才培養作用的現代流通學課程的建設,在我國還處于不斷的探索階段。本文基于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從流通學科建設視角出發,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等基本問題提出了流通學科的課程改革建議,旨在通過課程改革,使學生具有知識的理論性與應用性、能力的專業性與發展性,從而真正成為流通產業領域中能夠為社會創造直接效益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龍龍.中國流通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4).
[2]趙嫻,車卉淳.以學科特色和模式創新培養高素質流通領域專業人才:經濟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市場,2013(2).
[3]韓傳龍,鄭思亭,吳玲.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宿州學院學報,2012(3).
[4]吳建國.流通學科建設研究走向述評[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7(6).
[5]祝合良,李曉慧.對流通理論與流通經濟學科發展的幾點思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12).
[6]夏春玉.流通概論(第四版)[M].遼寧: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何家蓉 孫淑紅 石振香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國際工商學院 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經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