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我國繼續教育存在長期不被重視,高校消極或被動發展繼續教育,辦學規則不全、辦學導向異化、同質化發展等問題,存在定位之困、辦學體制機制之困。經費及師資之困,“十三五”期間,應自上而下積極作為,為繼續教育建章立法、加大投入,高校主動履行繼續教育的主體職能,準確定位繼續教育,實行特色發展,社會廣泛參與,共同推動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及學習型社會建設。
關鍵詞:
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終身教育體系
2016年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開啟之年,各高校也相繼了“十三五”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繼續教育作為高等學校事業發展的組成部分,其發展面臨的各種現狀令人擔憂,如何適應國家關于繼續教育的改革發展精神,是各個高校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課題。
一、國家關于繼續教育發展之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過,2015年12月27日第二次修正)指出實行繼續教育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把發展繼續教育作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提出: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綜上,繼續教育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繼續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是一項基本國策。
二、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現狀
(一)政府推進不夠
我國高等教育屬于政府主導型辦學。政府對教育有多重視,高等學校就有多重視。高校,特別是一流高校,多以學科建設為中心,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國家對科學研究、對學科和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視也從經費投入方面得到極大體現,不僅有常規性投入,還有各種專項投入,如針對學生的獎勵性和幫扶性資助就包括,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學業獎學金等等,這里的資助對象僅指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并不包含繼續教育的學生。國家對繼續教育基本沒有任何經費和政策支持,沒有適當的評估與考核,各種對繼續教育發展的定性大多停留在文件上且表述比較籠統,好多年沒有出臺繼續教育專門文件。學校各種投入、各種考核、各種評優都是圍繞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而進行。高校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維護學校聲譽,對發展繼續教育持被動、消極態度,繼續教育處在高校辦學的邊緣,需自籌經費、自謀生路、自我監管,甚至認為,繼續教育不出問題就是對學校的貢獻。
(二)辦學導向異化
我國繼續教育最初是為在職人員提供方便學習的渠道,政府、用人單位都有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對學習者要求高,成人學歷教育得以快速健康發展,最初的成人學歷教育文憑含金量高、社會認可度高,所培養人才大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并有效推進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發展,預計“十三五”末期,我國大中小學總和毛入學率將超過85%,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各級政府對成人學歷教育的關注轉移到對普通高等教育的更加關注與更加支持,而社會上各類辦學機構則快速發展,追逐經濟效益,由于繼續教育特有的辦學方式,各種類型教育為各自為陣,規模被放在了首位,而結構與質量則不斷被忽視或被拋棄,效益最大化成為首要目標,亂招生、亂辦班、亂發證“三亂”現象大肆抬頭,有的學校一年招收幾萬學生,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如何做實過程管理?繼續教育從自我監管發展為自我放任,自我迷失。
(三)辦學規則不全
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架構與學術架構完備,法律法規不斷健全,而繼續教育“法律建設滯后,體系構建隨意,機制營建忽略”,迄今還沒有出臺一部專門的關于繼續教育的法律法規。高校內部有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學術治理體系,有行政機構和實體學院二級辦學體制,確保普通高等教育規范、高質、高效運行,繼續教育似乎一團散沙,對繼續教育發展規劃指導、學術標準制定、質量保障與監督等統統缺失,相關的管理制度與辦學體制同樣不健全。社會和行業應該是繼續教育的重要參與者,而在高校的繼續教育辦學過程中,社會和行業并未留下應有的痕跡。缺少指導、管理和監督的高校繼續教育出于各自辦學目的極有可能背離教育初衷。
(四)同質化發展
除少數高校不再舉辦成人學歷教育外,大多數高校還是并行發展成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并沒有彰顯本校特色和優勢,缺少應有的區分度和顯示度,辦學思路相近,所辦專業相同,課程質量也不高,甚至大量招收專科層次的學生,同一地區有多家合作辦學單位,彼此之間相互競爭,壓低本就低廉的學費,進一步減少了對繼續教育教學的投入,嚴重影響辦學質量,文憑的社會認可度低,成人學歷教育陷入惡性低端循環。成人非學歷教育(培訓)逐步成為各高校大力發展的方向。但是,很多培訓班缺乏特色,缺乏高水平的師資,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人員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不足,有些是為了培訓而培訓,如完成規定的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學習的學時數等等。
三、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困境
(一)繼續教育定位之困
大學章程是根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制定,是學校自主辦學的“宣言”和“憲章”。大學定位、發展規劃、綜合改革、大學管理等均依據章程而定。就目前已制定章程的高校來看,關于繼續教育往往是一帶而過,如“適當開展繼續教育等其他類型的教育”“適當開展其他形式的辦學活動”“根據社會需求適當開展非全日制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適度開展繼續教育、非學歷高等教育”“適當(度)”既是對繼續教育發展的定位也是對繼續教育發展的限制,繼續教育僅是高校辦學的一種補充;當然少數學校有不同表述,如“依法開展全日制與非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和各類非學歷教育”“實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等。本人所在高校,第七、八次黨代會均將繼續教育定位為人才培養,第九次黨代會(2013年)將繼續教育定位為社會服務,2015年的《章程》指出:“學校基本教育形式為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辦學層次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為主,適當開展非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高等教育。學校積極開展留學生教育和多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十三五”期間,繼續教育發展規劃不再納入學校統一編制、、考核范圍,學校總體規劃中亦未見繼續教育之任何提法。
(二)繼續教育體制機制之困
人才培養,如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校院兩級辦學,學院是辦學實體,學校設置專門機構進行統一管理。而繼續教育辦學體制多元,有的是管辦分離,即學校繼續教育管理機構只負有管理職能,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有的管辦合一,即學校繼續教育部門既是管理部門,又是辦學實體,如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有的管辦混合,即學校繼續教育部門除行使管理職能外,亦與實體學院一樣履行繼續教育辦學任務。與辦學體制多元化相對應的是繼續教育部門的定位多元化,有的被定位為行政機構,有的被定位為直屬單位,有的定位為實體學院。繼續教育從業人員及其分配體制也相當復雜,少數學校引入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從社會聘請繼續教育從業人員;有的學校在繼續教育部門內部實行兩種分配機制;有的學校采用與其他行政部門一樣的管理辦法,學校統一撥付運行經費,所有人員工資及績效由學校統一發放。不管何種體制機制,大多數高校都要對繼續教育實行經濟效益考核。
(三)繼續教育經費與師資之困
繼續教育分為成人學歷教育和成人非學歷教育。成人學歷教育沒有任何政府投入,學校也沒有什么顯性投入,其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學生的學費,而學費標準僅相當于同等層次全日制學生學費的1/3~1/2,成人學歷教育辦學方式是“學校——函授站”或“學校——學習中心”聯合辦學,如此低廉的學費還被切割到不同單位,辦學經費短缺一直困擾著成人學歷教育。成人非學歷教育是項目制投入,一項一結,經費中沒有基礎建設之費用。繼續教育缺少穩定的、常規的辦學經費,制約了繼續教育的良性發展。師資是保證繼續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但繼續教育沒有專門的師資,大多數高校教師也不愿意承擔繼續教育教學與培訓任務,因為繼續教育工作不能納入教師的年度考核及學校的各項評估/優范圍,比如,當面臨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時,繼續教育規模只是加大了生師比,反而成為學校評估的拖累。總體而言,高校繼續教育雖然屬于人才培養范疇,但不是單純的人才培養,缺少人才培養常規性、穩定性、多元化投入;高校繼續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場和社會服務屬性,但又缺少市場化的辦學機制,如收費機制、管理機制、分配和激勵機制等。學校繼續教育現狀可以描述為:定位不明、地位不高、影響不大、特色不強;繼續教育從業人員晉升緩慢(甚至停滯)、動力不足,難以吸引到優秀繼續教育從業人員。
四、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思考
(一)國家大力推動繼續教育發展
首先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并結合中國實際,盡快為繼續教育立法,明確繼續教育的地位、目的、任務、經費籌措、管理體制等,特別要明確高校開展繼續教育的主體義務。同時開展頂層研究與設計,構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學校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普通本科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之間橫向融通、縱向銜接的終身教育體系;盡快統籌紛繁的、彼此割裂的各類學歷教育,包括網絡教育、函授教育、業余大學、自學考試、電大教育,等等,出臺支持學歷教育融合發展的政策;出臺繼續教育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要求行業與社會參與并監督高校繼續教育。最重要的是國家應給予高校繼續教育基本投入。
(二)高校切實履行繼續教育職能
高校在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及學習型社會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要辦好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也要辦好非全日制繼續教育。清晰定位繼續教育辦學目的,應定位于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將繼續教育納入學校事業發展長遠規劃,摒棄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加強對繼續教育學科建設和繼續教育規律研究,完善繼續教育學術和行政管理架構,如成立繼續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制定繼續教育發展規劃、質量標準與監控體系,豐富繼續教育項目和資源;學校成立專門機構統一繼續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尊重繼續教育規律,根據繼續教育特點,建立靈活的辦學機制及人員聘用機制。
(三)高校特色化發展繼續教育
從哲學上看,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質;個性(特色)指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質。當繼續教育過度關注共性而失去個性,千篇一律就演化為同質化發展,同質化發展是一種簡單的、低成本的、淺層次的發展,也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發展。各高校應結合學校的總體定位和學科優勢,確定繼續教育發展方向和辦學層次,如普通高等學校放棄專科層次學歷教育,重點放在本科層次,同時試辦優勢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加強與特色行業、企業、社區聯合辦學,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匹配,創出學校繼續教育品牌,提高繼續教育的社會美譽度,推進全民學習。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教學優勢、學科優勢、人才優勢發展繼續教育不僅不會削弱其實力,而是對其自身辦學品牌的強化。
(四)社會廣泛參與繼續教育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社會各行各業及大眾必須廣泛參與。特別是要轉變觀念,傳統思維可能會認為,繼續教育是低層次的,已獲得本科、研究生文憑的人不需要繼續學習,已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已在高級崗位的人不需要繼續學習,這是錯誤的理念。當代繼續教育與學校全日制教育、與社會各行各業可以形成廣泛的對接,任何人都有參加繼續教育的必要性,認同終身教育(學習)理念非常重要。社會各領域及大眾可以深度介入高校繼續教育的改革發展,參與繼續教育體系設計、項目設計、課程設計、教學(培訓)過程設計,為高校繼續教育提供實踐基地,參與全過程的質量監控與效果評估。
參考文獻
[1]蔣健民.中國函授教育產生與發展歷程[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3).
[2]孫黎明.思維方式的變革對大學繼續教育發展的啟示[J].繼續教育,2015(10).
[3]張力.教育時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N].中國教育報,2015-11-19.
[4]高志敏.成人教育社會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嚴繼昌.教育創新發展背景下高校繼續教育的戰略轉型[J].開放學習研究,2016(3).
[6]汪華,馮永平,劉輝.論大學章程的共性與特色[J].中國農業教育, 2015(1).
[7]王慧芳.高等院校非學歷繼續教育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作者:秦發蘭 康國光 陳嘯 王春 徐躍進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