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培訓基地繼續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對教育培訓的重視程度不高
首先,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存在“重普教,輕成教”的觀念,很多高校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對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工作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很多高校培訓基地存在經費不足、場地有限、設施陳舊、工作人員缺乏、教學資源緊缺等現象。其次,部分受訓學員對教育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培訓過程中缺勤、請假、早退、上課接電話等現象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在思想層面上,不少學員認為業務工作為實、學習培訓為虛。工作忙時,培訓走走過場即可,甚至有不少學員把培訓當作鍍金、交友、公費休閑娛樂的渠道,對參加教育培訓的目的不夠端正。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培訓基地培訓水平的提高。
(二)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方式單一
政企培訓一般旨在提升員工職業素養、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高校培訓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不少高校在進行培訓課程設置時,并非以培訓單位、學員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詳細調研,更多是依據高校現有課程資源庫和師資情況進行配置。培訓內容普遍存在理論知識過多、實際案例偏少、缺乏對工作的指導性等問題,無法滿足新形勢下政企對高校教育培訓工作的新要求。在教學方法上,仍以傳統面授為主,缺乏案例分析、現場教學、情景模擬等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員普遍反映培訓過程枯燥乏味,難以理解、脫離實際,最終培訓收效甚微。
(三)缺乏優質的培訓師資
高校培訓基地大多聘請專家學者、高校教師、黨政部門的領導干部和企業高管共同擔任培訓教學工作。但目前,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加強培訓費管理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培訓部門普遍反映培訓費用標準偏低。其中專家學者、教授、副教授的教薪支付標準遠低于市場價格,有些甚至低于其在校講座費用。偏低的教薪支付標準激勵機制欠佳,增加了優質師資聘請的難度。其次,高校教師一般理論經驗豐富,實戰經驗不足,對于受訓單位和學員培訓需求情況缺乏了解,難以結合學員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教學。最后,部分黨政部門的領導干部和業務骨干雖然業務能力強,但授課經驗不足,表述不清,不能有效控制課堂節奏和氛圍。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授課效果。培訓基地急需建立一批業務精通、經驗豐富、授課技能兼備的優秀師資隊伍。
(四)工學矛盾比較突出
政企培訓的學員大都承擔著繁重的工作壓力,業務繁忙時很難保證培訓的出勤時間。培訓組織過程中請假、因公無法參訓、推遲或取消培訓項目時有發生。受訓學員即使參訓也需一心二用,隨時應對工作緊急情況,無法靜心學習,工學矛盾突出。這就決定著政企培訓不能過多的占用工作和休息時間,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培訓目標。急于求成的學習目的往往造成培訓課程安排太多,培訓任務過重、學員難以消化培訓內容、疲于應付等問題,培訓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鑒于學員參訓交通便利程度和培訓費用標準等因素的考量,培訓項目一般設置在距離較近的高校進行。基地培訓項目開展受學員培訓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限制,致使培訓工作難以組織,培訓高成本、低收益。
(五)培訓管理機制不健全
當前,在培訓項目管理方面,雖然培訓基地大都設置了考勤、簽到、請假、教學評價等管理制度,但培訓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對學員嚴格管理等問題。培訓過程中代簽到、遲到、早退現象屢禁不止。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在培訓基地培訓體系建設方面的研究甚少,培訓基地的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完善,未能建立受訓學員培訓情況與任用選拔相聯系的機制,自然難以激發學員的培訓動力。在教學評估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學反饋機制,無法把學員需求和反饋及時與授課教師和培訓機構進行溝通,從而難以推動培訓基地教學質量的不斷完善和提高。
二、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基地建設的對策研究
培訓基地建設對于提升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和擴大辦學影響力意義深遠。針對培訓基地建設和運行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各高校紛紛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探索培訓基地合作與發展的新模式。
(一)充分發揮四個主體的作用
學員、受訓單位、高校、授課教師作為高校培訓基地的四個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各方的作用。受訓學員應結合工作中的實際困難提出培訓需求,并對培訓效果進行及時反饋,促進培訓工作的良性循環。受訓單位人事組織部門作為培訓工作重要的溝通橋梁,負責征集、整合員工培訓需求,甄選高資質的培訓機構、溝通培訓要求、反饋培訓效果等事項。高校作為培訓工作的重要載體,負責在受訓單位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細化培訓需求,開發針對性實用性強、品種多樣的課程包以供受訓單位選擇。同時,基地建設需要不斷擴大高校辦學的自主性,比如全程委托高校進行課程開發、培訓方案制定,優質師資選取等工作,充分激發高校培訓辦學的積極性,為學員提供更多優質服務。師資方面。教薪高低不是授課教師的唯一追求,不少教師反映培訓教學是個人價值實現與擴大溝通交流面的重要渠道,受益良多。
(二)擇優選聘師資
師資的選取是影響培訓基地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對培訓費用標準偏低的現狀,各高校不斷摸索辦學新路徑。偏低的培訓標準導致“倒逼機制”。有限的培訓經費,促使各高校重新反思合作模式和培訓流程。在師資、后勤等方面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不少高校培訓部門傾向通過小班增加課時,大班增加人數等方式維持“盈虧平衡”;高校通過與受訓單位開展多樣化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增加培訓項目收入,用以彌補師資教薪的不足。高端大牌的專家學者不是培訓師資的唯一選擇。面對偏低的授課費用,大牌專家學者因聘請費用較高,不列為培訓師資首選。很多經驗豐富口碑好的普通高校教師、優秀企業管理者、業務骨干也是很好的選擇。
(三)加快推進基地信息化進程,緩解工學矛盾
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新趨勢,培訓基地建設需要加強線上培訓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網絡培訓的開發與應用,以適應培訓多元化與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具體而言:一是借助遠程教育模式。網絡教學作為培訓教育的發展趨勢,可有效沖破學員、師資在時間、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緩解工學矛盾,方便培訓工作的開展。二是采用網絡教育評估。充分借助微信平臺等現代化技術手段,開發在線教學評估系統。針對學員培訓需求、課后反饋、師資情況、培訓機構評估等方面進行線上匯總分析,減少紙質統計費時費力、不精確的弊端。三是借助外包服務提高工作效率。社會分工的細化,部分非核心工作可以通過外包的方式,減少了人力資本的消耗。專業的外包服務可利用信息和規模優勢降低項目運行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加培訓工作的效率。比如,高校可以通過借助咨詢公司進行項目咨詢,準確把握培訓新風向。餐飲、茶歇、租車采用外包方式,無縫對接,事半功倍。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訓管理機制
高校急需針對培訓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訓管理機制,以應對培訓過程中的諸多混亂現象。具體而言,高校需要聯合受訓單位建立學員個人培訓檔案,用以記錄學員的培訓情況,并作為其任免晉升的重要考核依據之一。培訓檔案激勵機制的建立,給予學員一定壓力和動力,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要加強對培訓師資的考核與評估。采用座談、旁聽、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教師的授課情況,并記入師資檔案庫,對績效不理想的教師予以解聘,從而形成優勝劣汰的師資遴選機制。總而言之,培訓項目管理需要從多個方面共同推進,以保證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
(五)全方位加強合作、共享優質資源
高校培訓工作需要充分整合雙方的優質資源,減少不必要的經費開支,開發多樣化的合作項目。具體形式如下:一是開展互換講學。通過高校教師和受訓單位學者型官員、企業高管、業務骨干進行互換講學,既利于受訓學員接受系統性的指導,也有助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從政企高管的實戰經驗分享中不斷反思,對自己就業和人生有更明確的目標。二是提供繼續教育的資源。據培訓需求分析,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國企中的員工對MBA、MPA、在職研究生等高層次學位需求量大。相關高校可以通過把學歷學位教育與基地培訓項目有效結合,提供多樣化、高層次的繼續教育資源。三是提供選學選修、公益講座、高端論壇名額。一些實力雄厚的高校可以依托自身舉辦高端論壇、專題研討班、大型公益講座等項目優勢,提供受訓單位選學選修的機會。比如,給予受訓單位一定課程名額以供學員選學。除此之外,還可加大培訓基地在課題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不斷充實培訓基地的建設內涵。
三、結語
培訓基地作為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窗口,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大批技術精湛、高素質專業型人才的重任。提高高校教育培訓的質量、進行行之有效的培訓項目管理是培訓基地長久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高校需要不斷發掘市場培訓需求與自身學科優勢的契合點,開發有學校特色的培訓項目,建立以學員職業發展為核心的培訓教育體系,通過人性化的管理,服務學員職場發展;打造高校特色培訓品牌,擴大社會知名度,把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基地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蔣玥妍 單位: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