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提高教學質量視角下計算機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影響計算機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
1.1課程的特殊性與教師教學經驗的欠缺
除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外,其他專業的學生較少接觸到該專業的相關知識,并缺乏對這門學科的基礎性認識。簡單來說,部分學生對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認識還停留在信息搜索、聊天交際、購物辦公等常用功能上,但并不了解如何運用計算機語言及相關程序來實現這些具體操作,更不清楚計算機課程學習的重要性。這為開展計算機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而課程自身的繁復性與困難性則加劇了課程順利進行的難度。此外,計算機課程的內容難度偏大且偏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多數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另外,還存在教材內容滯后、與實際需要脫節的情況,進一步削弱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這門新興課程懷有疑惑和恐懼心理。另外,教師在授課經驗上的欠缺也對計算機教學質量產生了直接影響。在我國,計算機課程開設較晚,且教師缺乏相關授課經驗,這導致該課程的授課方法單,造成授課過程淪為照本宣科,削弱了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目的與實踐意義。此外,教學經驗上的不足令不少教師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也不夠深入,而這種邊學邊講,缺少備課經驗的授課方式可能導致教師無法在課堂上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難點問題,進而拖慢授課進程。
1.2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計算機教學大多開始于小學,細致而分類的知識講解則是從大學二年級才開始。這種情況的產生源于學校對計算機課程的關注。不難發現,計算機課程的授課頻度基本保持在每周1~2節,而這種授課密度幾乎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也很容易導致課程開展上的脫節,使學生在下節課開始之前就已經遺忘了之前學習的內容,導致學習效率下降、課堂效率不高。此外,部分學校及教師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在課程準備環節上存在消極敷衍,缺乏創新的情況。而學校在計算機機房建設與相關軟件提供上也不積極,導致學習理論與實際操作能力之間的脫節,使課程喪失了實踐應用的意義。總的說來,計算機課程教學的外部環境還處于發展初期的不穩定階段。這種不穩定既源自相關經驗的缺乏,也源于部門之間協調工作開展的不順利。理論教師缺乏對課程的重視程度,負責實驗監管的老師缺乏對理論知識的深入了解及對學生發展方向的重視,這使得學校、教師、家長三方對課程的重視都十分不足,導致課程教學質量始終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1.3理論與實踐操作脫節,教學目標不明確
計算機課程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需要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以此確保學生能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的了解,并通過操作進一步培養對課程的興趣,使學生在日后的工作就業中擁有相關技術優勢。然而,由于硬件設施上的限制以及師生學習意識、學習經驗的不足,不少學校的計算機課程知識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基本內容的普及,缺乏進入相關機房、參與實踐操作的環節。理論與操作的脫節使本就內容復雜的計算機課程變得更加晦澀難懂,使教師很難對教學中較為常見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講解,使學生始終保持一知半解的學習狀態,不利于相關能力的長期培養。此外,由于考試成績與教學進度的硬性規定,部分教師選擇將大量授課時間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以期幫助學生在考試中獲得良好的成績。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做法容易使學生對上機操作環節的忽視,陷入傳統應試教育的誤區。另外,缺乏內容與形式創新的理論授課也會對課堂效率產生負面影響。教學目標不明確主要表現在教師缺乏對課程的整體性把握上,部分教師的課程安排與授課目標不明確,缺乏針對教學實際情況進行的課程內容調整。這造成了計算機教學質量不高,教學課堂千篇一律的現象。
2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的方法
2.1做好備課工作,優化授課方法
計算機課程的實用性使其成為不少就業單位十分看重的學生能力。通過做好備課工作,優化傳統計算機課程的授課方法,可以實現教學效率與授課質量的提高,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個人能力。在課程開始前,教師應做好相關準備工作,避免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課堂上,應從貼近生活實際的計算機知識入手,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所學知識的用處,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對計算機課程產生學習興趣。在完成基礎知識教學之后,通過逐漸加深所學內容的難度,讓學生逐步深入地了解有關計算機語言及程序編輯方便的內容。充足的備課準備工作不僅能幫助老師合理安排授課內容、調節上課節奏,也能使教師自身對所將內容進行深入細致地了解,提高授課質量與課堂效率。授課方法的優化主要是指提問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的運用。綜合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能實現課程內容的豐富,也能通過轉變授課方式來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確保課堂的高效率。如在表格設計教學中,教師講解如何插入表格,然后讓學生討論如何美化表格和格式優化設計。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簡言之,就是通過改變教師口述的傳統授課方式為教學帶來新意,實現計算機教學的新發展。
2.2做好案例分析,鼓勵學生實踐
計算機課程內容涉及領域多且知識點復雜,需要學生進行長期專業性學習來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掌握。然而,由于相關理論知識先對抽象而不易理解,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案例分析為手段對所學知識進行形象而深入的了解。案例選擇要以課本知識和習題難度為出發點,選擇具有一定典型性且難度適中的案例進行分析。案例分析使得學生在無法直接進行實驗操作時也能通過案例與教材內容的結合來加深對所學內容的了解。例如,學習PS技術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一些處理后的圖片,并引導學生對圖片內容進行分析,通過對比原圖和修改之后的圖片來了解PS的具體應用范疇。此時,學生能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相關工具操作的效果,并對該技術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將課程學習轉變為寓教于樂的一種活動。另外,鼓勵學生參與課外、課后操作也能實現計算機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課時與機房條件的限制使學生無法充分徹底地理解所學知識,但個人計算機的普及使課后練習成為可能;同時,這也為鞏固學生學習成果,提高他們的個人能力創造了可能。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使計算機課程從一門理論學科轉為了實踐課程,這使學生講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加主動地探索更為深入的計算機知識。而這種探索精神則能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關鍵點,降低學習難度,改善理論課程過于枯燥的情況。比如,在學習Office軟件之后,把全班學生分組進行實踐:幫助其他老師打印及編排相關教學Word文件;或幫助學校設計及制作簡單宣傳海報;或幫助其他學科教師制作一些精美的PPT課件;或制作一些簡單的Excel表格。學生們完成任務后,各組進行展示和分享,并點評其他成員的優缺點。又如在制作網頁課程中,教師的示范演示與學生的現場展示操作相結合,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可以在其他同學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其他同學也會以演示學生為榜樣,好好學習知識,爭取下次的展示機會。這樣一來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競爭心理,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學習中爭先爭優,從而起到了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作用。所以,只有重視學生的計算機動手操作能力,才會真正提高實踐課教學效率。
作者:胡秀浩 單位:天臺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