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小提琴基礎教育教材與教學方法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無論是小提琴教育還是語言教育,或者是普通的基礎教育,教材以及教材中所包含的理念、方法和編者想要傳達給學生及教育者的教育觀或美學觀,都對受教育者有著重要影響,也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小提琴教育因為是一種包含了音樂、技能、修養、藝術,尤其還涵蓋了早期教育的特殊教育,所以教材與方法在其中的作用尤顯重要。
[關鍵詞]小提琴基礎教育;基礎教材;教育方法
一、關于小提琴基礎教育及教材的狀況
小提琴起源于歐洲,小提琴音樂與小提琴教育也興起于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在長期的小提琴教育歷史中,大浪淘沙,沉淀下來許多經典的教材,如《開賽36首小提琴練習曲Op.20》《克萊采爾42首小提琴練習曲》《頓特24首小提琴練習曲Op.37/35》《羅德24首小提琴隨想曲》《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隨想曲Op.1》等。這些教材一直到今日都在國內國外、校內院外被普遍使用著。而小提琴基礎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入門階段的教材,則因為歷史上一些教材(如《霍曼》)的老化,以及學生的年齡趨小、學習進度加快和教育理念的變化等諸多因素,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小提琴基礎教育的要求。所以小提琴入門階段的教材是一個不斷地被研究和進化的領域,這是小提琴基礎教育中的一大特點。因為小提琴基礎教育起步早,年齡小,所以我們通常把入門基礎階段的教育稱為“小提琴早期教育”。說到小提琴早期教育就不能不提到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興起小提琴早期教育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20世紀50年代,隨著《鈴木バイオリン指導曲集》(東京,全音樂譜出版社,1954)的出版,在日本各地形成了一個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浪潮,同時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小提琴早期教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也包括中國。鈴木鎮一主張孩子應像學習“母語”一樣地學習小提琴,他認為這樣可以避開東方人學習西方音樂的一些觀念上的障礙,所以他提出“學琴要越早越好,每天練琴要越多越好”等觀點。鈴木教育法認為孩子應從三四歲就開始學琴,并為此設計了“親子教育”“玩中學”等方法,并提倡“快樂教育”的理念,這些理念也在他的教材中得到最大化的體現。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鈴木教育法的實質并不屬于專業音樂范疇中的小提琴教育,或者說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以為了培養小提琴家為目的,而是“才能教育”或者說是“人的教育”。這一點美國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就指出過,“鈴木的才能教育不是有效的音樂教育方法”。[1]日本也有學者對鈴木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其理念如果不是小提琴教育的話,讓孩子盡可能多地練琴,就是浪費時間”。[2]必須要強調的是,鈴木教育法只是日本小提琴早期教育的一個部分,日本小提琴水平的強大是與其整體基礎教育水平的高質量密不可分的,這一點從它們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教材進化中也可以反映出來。實際上在比鈴木教材更早的時期,就有一套重要教材《篠崎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由日本全音樂譜出版社于1944年首次出版。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六卷)(音樂之友社,1964)在日本也是一套影響很大的教材,它是由三位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合著的,至今已再版60次以上。之后還有一套重要教材是由東京藝術大學的山岡耕筰教授編著的《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門》(音樂之友社,1989),也有近20次的再版記錄。筆者在日本做研究時發現,日本其實存在著數量龐大的此類教材,而以上的這些則是在日本使用率最高的和最有影響的小提琴基礎教材。中國的小提琴早期教育的風潮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主辦興起的“小提琴考級(業余)”制度,在全國范圍推動了小提琴教早期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小提琴的基礎教材在當時還處于空白狀態,直到20世紀90年代前后中國開始出現了一些入門教材,有趙薇《學琴之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徐多沁等《少兒小提琴教學曲集》(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張世祥《初學小提琴100天》(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等,其中一些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時期里,還出現了“全國少兒小提琴教育聯誼會”這樣的教育者團體(1986),他們在各地建立分會,做學術交流,組織比賽和出版學術刊物《信息交流》。針對小提琴基礎教材與方法的研究論文雖然不多,但已經開始出現,如俆多心、周世炯合寫的《兒童初學小提琴的教材問題》;丁芷諾的《教材與教學法之我見》;徐多心的《兒童小提琴集體課教學方法漫談》。
二、小提琴基礎教育的重要性與目標
在各種西洋樂器中,小提琴被認為是最難學的,而入門階段又是小提琴教育階段中的難點。小提琴教育有起步早、年齡小、成才快(指天才兒童容易在這個時期嶄露頭角),在我國還有受教育人口眾多這些特點;同時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在我國接受過小提琴早期教育這個龐大的群體里更有“成才少”“淘汰率大”、地域間教育水平差距大的一面。而在這個“被淘汰”的大群體里,不乏具有音樂才能的好苗子,這是十分遺憾的。說小提琴入門階段很難,是因為小提琴教育也含有技能教育的一面,先入為主的左右手姿勢動作、發音的概念、音準的訓練等方面的錯誤方法,一旦形成不良習慣就很難改正,就會嚴重制約以后的進步,甚至影響終生。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卡爾弗萊什(1873—1944)在論教學的話中也印證了這個觀點:“初級教學的重要性是怎樣估價也不會過分的,學生今后藝術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他在初學時所建立起來的動作是否有用”。“在這個階段上對某些問題的疏忽,在將來就可能變成妨礙你一生前進的障礙”。這就是我們反復強調的小提琴基礎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小提琴基礎教育都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呢?我們說在入門階段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圍繞著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問題來進行的,像持琴姿勢;左手的手型;右手的握弓、運弓動作;音準訓練;節奏訓練;讀譜訓練等內容。而基礎教育的目的即在整個早期教育過程中的目標,就是要為以后的騰飛做好準備和打好基礎,其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養成規律的練琴習慣與善于學習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姿勢與動作的養成;樹立起良好的聽覺概念;培養表達基本樂句的能力即音樂感的養成;調性概念的培養;左右手的均衡發展三、入門教材的理念與方法國內外小提琴的早期教材可謂琳瑯滿目、種類繁多。但在研究中我們基本上把它們劃為兩大類:一類是“曲集式”的教材,且這類教材占很大比重;另一類的教材則是以“基礎訓練”為主要內容。而在我國教材發展的初期階段里,還有考級類的、強調“民族化”的,甚至在早期還有使用全簡譜編寫的教材存在。針對小提琴早期教育受眾者年齡小、基礎內容枯燥又必須每天堅持反復練習這一特點,在入門教材的課題里既要有充足的基礎內容的營養性,還要兼顧到趣味性。兩大類教材的區別就在這兩者性質的側重點上,把它們做一個形象比喻的話,就是一個是“玩中學”,另一個是“苦后樂”的理念。如何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與側重點,這是與教育理念密切相關的問題,也是編著入門教材的關鍵所在。年齡小恰恰是小提琴“技能教育”屬性的必然與合理之處,因為很多基本功正是要放在這個時期來學習才效果最佳,因此這個階段也尤為珍貴,因為它不可逆。所以不斷尋求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尋求在教材上循序漸進,營養與趣味的最佳平衡點,才是成功的基礎教育的有力保證。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完成早期教育的目標,才是成功的基礎教育。教材中的課題設置應該遵循科學合理的步驟,入門教材應該與《開賽》相連接比較合理,因為像《開賽》《克萊采爾》這樣被推崇為“小提琴教育的圣經”的經典是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的。像《鈴木バイオリン指導曲集》(10冊)、《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6冊)、《學琴之路》(6冊)這樣的大套教材,后面的幾冊也多為曲集形式或與《開賽》《克萊采爾》等練習曲的混搭,使用率不高。到了這個階段可選擇的學習內容也開始豐富起來,課程安排交給有經驗的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來制定比較合理。而從入門到《開賽》這個階段的教材編輯可根據課程內容的節奏進度而設定,應該以三至四冊為內容比較合理。小提琴基礎教育的教材是保證教育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何讓“教師教學時好教、學生容易學、喜歡練”,從而來提高效率和教育質量,是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的課題。筆者在近期由人民音樂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小提琴入門新教程》(三冊)中,對小提琴基礎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基礎教材的編寫方式都做了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日本)平野幸雄.波紋[J].季刊音樂教育研究8號,1994.
作者:王中男 單位:哈爾濱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