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基礎教育學術化現象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教育本質上是學術性的事業,它需要教育者具有起碼的學術自覺。但是,教育卻不宜搞成“學術化”的。因為“學術化”會讓教育工作偏離其實踐本位。教育工作是一件繁難的實踐性工作,需要廣大教師全力以赴的投入。教育尤其要堅決反對“偽學術化”發展,注意鑒別和打擊各種偽學術成果。
本文所謂基礎教育的學術化發展,就是指基礎教育各個層面都過分追求教育工作與教師工作的學術化形式與成果,以至于影響和干擾到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影響到了廣大教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學實踐環節,影響到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一、教育學術化的錯誤
誠然,優質的論文、著作和課題,都是一個學校與教師的教育學術發展的表現與成果。但是,我們如果過分看重這些東西,將它們的有無和多少,作為衡量學校和教師工作績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我們的教育工作就會走上歧途。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春秋時期的孔子,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開山鼻祖,他們在世時,都沒有任何學術化的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但是他們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卻流傳千古,影響后世。根源在于他們的一生都是躬行教育實踐的一生,他們全力投身教育實踐,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但是卻培養出不少杰出的弟子,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得到弟子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名垂青史。兩位教育鼻祖的經歷啟示我們,教育最重要的是立足實踐,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切實地幫助和引導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教師工作的唯一任務和目標。而學術性的成果,則是自然在其中了。即使自己不去將它寫成文、將它“學術化”,自然也有他人或后人來將它們“學術化”。
二、正確看待論文、著作和課題
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這些只是教育的可能的副產品。一個教師,如果他的教育實踐卓有成效,他最有效地促進或幫助了學生發展,他的工作任務就完成了,他的勞動就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如果說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這些都叫做教育的“學術化形式”,那么一切教育的學術化形式,都不是外在強制的結果,而是教師自覺總結的結果。而且一般來說,教師只有具備足夠的教育學養、足夠的教育經驗、足夠的教育成效,他才會有心思、條件和可能去產生教育的學術化形式或學術化成果。而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這樣的教師其實在教師中所占的比例是極少的,大概不到百分之一。因此,教育部門對學校和教師,強行規定要產生多少論文、著作和課題的做法,目前主要課題的強制性要求,是非常錯誤的。有些教育行政或教育業務部門,公然提出“校校有課題,人人有課題”的課題口號,這是嚴重脫離教育和教師實際、嚴重違背教育規律的。同時,一些教育業務和行政部門,過分頻繁地進行論文評選活動也是不切實際的教育管理行為。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這種純學術化的成果形式,并不是越多就越好的。因為教育不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追求物質的多樣化和豐富性。教育是育人的事業,它要求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始終立足基本的人性,圍繞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開展自己的工作。如果說物質資料的生產,講究“創新”,而教育可能更多的是要強調繼承和傳承。也就是要繼承和傳承教育和人性中那些不朽的東西,也繼承和傳承教育界那些公認的經典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教育在理論上的發展,本質上是極其緩慢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有無數的新教育理論和教育模式冒出來。因此,教育的學術化形式與成果,是不可能太多的。而且,真正適合產生教育的學術化形式的教師,往往是極少的。一般只有極少數教育家級別的教師,才適合產生教育的學術化形式。如果在外力強制下,或者在教師自己的強制下,勉強去生產教育的學術化形式,其學術化產品(論文、著作、課題)的質量,往往是很差的,大多是沒有價值的。
三、偽學術化成果泛濫的成因
1.教育管理的學術化傾向
教育的偽學術化形式和成果泛濫,主要根源就在于教育管理部門的“教育管理的學術化”取向。各級管理部門,太看重教育的學術化形式和成果,結果導致了學校和教師一窩蜂地追逐教育的學術化形式,忽視和無視基礎教育的本質教育實踐。
2.缺乏科學規范管理和評價機制
除開教育管理的錯誤的學術化取向之外,教育管理部門缺乏對教育“學術形式”的科學規范管理和評價體制機制,也是教育的偽學術化形式泛濫的重要根源。譬如論文的質量、著作的質量、課題的質量,如何衡量?誰來衡量?如何考察?程序如何設置?標準是什么?這一切基本無人過問。
3.缺乏民主和正義程序
絕大多數的教育教學課題,常常是教師基本什么都沒做,就是在課題主持人的授意和策劃下,做些毫無意義的書面文章,或者搞一兩次表演性的花樣節目,然后寫成結題報告,將一大捆似是而非的“成果資料”或“原始材料”包裝入袋,填寫好有關課題申報表格,各級各部門蓋好印章,然后課題就算圓滿結束。
4.學校與教師唯利是圖
在職稱等利益的誘惑與逼迫下,不少學校和教師唯利是圖,放棄了學術道德底線,從而炮制出大量假冒偽劣的“成果”。
5.官僚主義的潛滋暗長
官僚主義在工作作風上追求的是工作的最大“輕松化”和“簡便化”。搞教育的“學術化”,各級教育官僚,就只要坐到辦公室,裝模作樣地翻翻“學術成果”,就把這說成自己的工作和政績。這個比起廣泛地深入課堂、深入師生和家長,自然要輕松簡便多了。
6.忽視和無視學者的作用
教育學術化的錯誤走向,是教育界忽視和無視教育學者作用和地位的惡果。教育的本質是學術性事業,它必須由真正的學者來領導與把關。但是實際上,我國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官員和業務部門的官員,都往往不是教育學者,有的甚至根本不是來自教師行業。如何確保教育行政和業務部門的主要領導者都是貨真價實的學者,這是一個重要課題。
四、警惕偽學術化形式與成果
優秀的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也可以看作是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成績和成果。但是,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那種書面化了、文字化了,簡單說是“學術化”了的成果,它終究是被“學術化”了的。它本身雖然可以作為一種可傳播性的“信息”體,一是宣傳學校和教師,二是總結和記載經驗,三是示范和影響讀者,四是增進人類文明文化的發展。但是,如果教育論文、著作和課題,并不是真正的優秀成果,它并不是產生于學校和教師的深刻而有效的教育實踐,并沒有基于對教育切實的觀察、總結和思考,那么它們本質上就是教育上的“偽學術化”形式和“成果”。這樣的”偽學術化形式“和“成果”,本質是一種教育“造假”,是應該反對的。而最為嚴重和令人痛心的是,我們的教育現實中,已經產生和繼續產生著大量的偽學術化形式與成果。大量毫無意義的論文、課題和著作充斥教育界。大量的教育偽學術化形式和成果的產生,嚴重干擾我國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秩序,嚴重地擾亂了我國基礎教育職稱評定的秩序,極大地破壞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極大地挫傷了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學者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總之,教育的各個層面,都要警惕教育學術化發展傾向,防止它讓教育偏離自己的實踐本位。尤其要堅決反對和抵制教育的“偽學術化”傾向,堅決取締各種虛假課題及其評選。要立足教育的實踐,要始終將重心放在教育實踐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切實解決當下我國教育中各種火熱的教育現實問題。
作者:潘璋榮 單位:湖南省武岡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