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外家庭教育模式借鑒與本土化改良,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一個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國外家庭教育模式中的優秀做法為我國家庭教育的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全面分析國外家庭教育模式的有益之處并實現在我國的本土化改良,對促進我國家庭教育的發展以及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我國的家庭教育往往側重于對子女的智育,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家庭的教育主導地位一度喪失,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學校教育,家庭與學校之間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方式,降低了家庭教育的信度與效度。為此,應充分借鑒國外家庭教育的優秀做法,進一步實現國外家庭教育經驗的本土化改良,推動我國家庭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國外家庭教育模式經驗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側重對子女獨立性的培養。美國是研究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教育起步較早的國家之一。在美國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培養子女的獨立性尤為重要。獨立性教育在子女的幼兒時期便已經開始,包括獨立吃飯、獨居一室、獨立出行、獨立克服困難等等。與此同時,美國的獨立性教育往往與家庭責任教育相結合,家長要求子女承擔相應的家庭責任,分擔家務和通過勤工儉學來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美國的家庭教育注重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配合,為確保學校教育的成果,家長往往支持和鼓勵子女參與學校的有益活動。同時看重對子女正當心理需求的尊重,避免使用侮辱、諷刺和謾罵甚至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體現出了家庭教育的柔性力量。第二,采用全面培養型家庭教育方式。國外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對子女的全面培養,例如日本的家庭采用了“四重”教育的方法,即禮儀親情教育、挫折與意志教育、自信自立教育、創新創造教育。日本對青少年的教育并不完全以學校為主,重視道德教育、自律教育以及家風傳承教育是日本家庭教育的一貫風格。日本的家長明確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有著強烈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意識,注重培養子女的倫理教育和堅強的耐力與意志力。主張子女應該通過勞動獲得回報,并有方法地培育子女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同時日本的家庭教育注重與社會教育的密切往來,例如與工廠、企業、圖書館、大學等社會實踐場所的配合,為子女提供更多發現和創造的機會。第三,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深度合作。國外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主要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此時各國開始進行了深度的教育模式調整。學校教育開始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系列提升家長參與的策略,迫使學校改變過去與家庭相互隔離的方式。”西方國家一直以來將家庭生活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價值原則,并注重對學生家庭觀念的培育,幫助家庭教育實現更高的價值。同時,學校教育也十分看重對家庭教育經驗的借鑒,例如在教室的桌椅布局、教育內容素材的選擇等等,都更加貼近家庭生活,力求實現一種保留家庭溫情與舒適又兼具學校教育系統性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國學校與家庭教育積極學習與借鑒。
二、國外家庭教育模式在蘇州的本土化改良對策
首先,改良家庭教育觀念。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促使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變遷。不斷增大的家庭壓力和社會成員價值取向的嬗變,引發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危機問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蘇州各地學校對于升學率的看重一度影響到了家庭教育的觀念。越來越多的家長看重對子女的智力教育,導致家庭教育的失衡以及過度依賴學校教育的問題。為此,應積極加強家庭教育觀念的改良,改變過去只看重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錯誤觀念,培養全面、協調、綜合教育的家庭教育意識。家長應深刻地反思在對子女教育方面的不足,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意識,明確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教育責任和義務。從以往對子女的“成才教育”逐步轉移到全面性的“成長教育”中來。重視與學校、校外教育機構、社會實踐基地之間的配合,從而形成傳統與現念相結合的家庭教育觀念。其次,改良家庭教育方法。“科學的智力教育是需要綜合化、全面化的教育。”為此,創新家庭教育的方法尤為必要。第一,家長要改變過去理論灌輸、批評、責罵甚至暴力懲罰的教育方式,注重學習和借鑒國外家庭教育的方法,進一步改良家庭教育的方式。蘇州作為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傳承之地,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資源。家長應用心挖掘,充分利用蘇州本土的歷史文化包括藝術、建筑、博物館、文化遺址等,加強家風的培育和疏導。第二,家長應注重能力教育。借鑒國外對子女的獨立性教育方法,為子女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鼓勵孩子在外勤工儉學,緩解家庭培養子女的經濟壓力。第三,采用全面培養的方式。“全面發展是個性的相對全面發展,不僅是平面的發展,更是立體的發展。”第一,通過新媒體平臺建立學校與家長的便捷溝通渠道,增進相互之間在教育進度、教育構思以及教育成果方面的互通有無,為開展更深層次的家校合作夯實基礎。第二,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家校合作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家長與教師的聯合會,主題活動日、學校教學開放日等等。學校應經常邀請家長帶領子女一同參加學校與社會組織共同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盡可能為家長與學生創造互動的機會,增進學校、家長與學生之間牢固的情感結構。第三,組織開展常態化的家長培訓,提高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專業性。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可嘗試重點培育“家長教學助手”,從家長中重點培訓和選拔,或采用普遍培訓、輪流參與的方式,使家長受到專門的教育培訓,更好地協助學校教育。與此同時,要重視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機構以及家庭教育的三方協調,建立多位一體的協同教育模式。總之,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最佳合作伙伴。我國的家庭教育應從國外優秀的家庭教育模式中汲取營養,進一步實現本土化的改良。應快速轉變家庭教育的觀念,促進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加深與學校教育之間的深度合作。從而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和諧、平衡、相互促進的教育關系,發揮家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更高價值。
作者:崔丹丹 單位:太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