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流動婦女家庭教育現狀,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采用問卷法與訪談法對M社區流動婦女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其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聚焦學業發展,缺乏對孩子身、心、靈協調、統一、全面發展的健康意識;二是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學化———“說教式教育與棍棒教育的結合”;三是家庭教育基本知識匱乏,家庭教育能力欠缺;四是缺乏對家庭教育體系的清晰認知,教育內容單一,反感性健康教育。由此基于社會工作視閾對其進行了干預,干預策略涉及小組工作實踐、個案工作服務以及社區宣傳服務。
關鍵詞:社會工作;流動婦女;家庭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人,占總人口的18%,相當于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家庭化流動趨勢加強,流入人口的家庭規模有所擴大。2015年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規模為2.61人,與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規模增加了0.11人,超過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家庭作為兒童社會化第一場所,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形成、智力發展、道德品質的塑造有著重要影響。家庭教育對個體成長成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家庭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家庭內對于子女的一切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的、精神或身體上的教育。后者指子女入學前教育,即學前教育,子女入學前由家庭負責,以區別入學后的學校教育。本文采取的家庭教育概念乃廣義概念。然伴隨舉家搬遷式家庭流動背景下,流動人口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危機,盡管流動婦女十分關注家庭教育,然缺乏正確家庭教育方式和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家庭中親子關系不平等。因此加強流動婦女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對提升流動婦女家庭教育意識,促進流動婦女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搭建流動婦女家庭教育自助互助網絡意義深遠。
二、調查過程與方法
M社區是位于昆明市官渡區的一個行政村,毗鄰昆明火車站,是一個典型的流動人口集中的社區,M社區面積約1.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3900余人,流動人口約8.6萬,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比例接近1∶22。本研究結合問卷與訪談法,針對流動婦女家庭教育的狀況向昆明M社區進行了調查訪問。發放問卷220份,回收208份,有效問卷204份;訪談流動婦女以及兒童共15人。調查旨在探尋目前流動婦女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問題,并為后續社會工作干預提供策略。
三、流動婦女家庭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
(一)聚焦學業發展,缺乏對孩子身、心、靈協調、統一、全面發展的健康意識
在對昆明市M社區流動婦女的訪談中,流動婦女對子女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有出息”,其理解無外乎兩種,一是賺大錢,買房買車;二是上大學。這與流動婦女本身的生活經歷和生存環境緊密相連,她們迫切地希望擺脫貧困,寄厚望于孩子。但此期望使得流動婦女將家庭教育的重點讓位于學校教育,關注學業成績。流動婦女普遍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內容是“搞好學習”。另外,很多流動婦女忙于生計,對孩子的關注僅停留在讓他不餓肚子,保障基本安全,至于孩子的調皮搗蛋、沉迷網絡等顯得束手無策。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學化———“說教式教育與棍棒教育的結合”
訪談中,當問及她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時,普遍反映的是屬于說教式為主,言教多于身教。問及“孩子不聽話時,您通常怎么做?”50.98%的流動姐妹選擇“打他”,35.29%的人選擇“罵他”,64.71%的人會選擇“好好跟他講道理”,還有11.76%的人選擇生氣不理他。而打罵孩子的原因,主要是不聽家長的話(占66.67%)、做錯了事情(占52.94%)、因為學習成績(占27.45%),極少部分是因自己心情不好。若和孩子講理依舊不聽,33.33%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很生氣,罵他”,45.10%的人選擇“打他”,31.37%的人選擇“嘗試換其他方式講解”,3.92%的人選擇“請老師給他講”,15.67%的選擇“其他”。問及“若孩子有不良行為,如說假話,拿別人東西,您會怎樣?”43.14%的人選擇“會生氣罵他”,64.71%的人選擇“批評他,要他改正錯誤”,2.00%的人“感到意外,但是不會責怪他”,13.73%的人選擇“其他”。問及“孩子和你頂嘴、吵架,怎么辦?”,45.10%的人選擇“好好跟他溝通,和他講道理”,52.94%的人會“生氣,打罵他”,3.93%的人選擇“不搭理他,不管他”,11.76%的人選擇“其他”。以上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婦女采用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說教式教育”與“棍棒教育”的結合,教育方式存在不合理性、不科學性。
(三)家庭教育基本知識匱乏,家庭教育能力欠缺
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婦女對家庭教育的內容模糊不清,認為是“操持家務”“算賬”“讓他們注意安全”“要他們好好學習”……參與調查的流動婦女80.39%的人表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困難。問及這些困難主要是什么,流動婦女中13.73%認為“與孩子關系緊張,難以開展家庭教育”,66.67%選擇“自身家庭教育知識技能不足,存在一定的限制,無法更好的給予孩子家庭教育”,29.41%選擇“環境太復雜,外界不良影響太大,教育起來比較吃力”,17.65%選擇“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家庭教育”。此外在訪談中,流動婦女普遍反映自己在監督和督促孩子完成學業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不足以應付現在日益更新復雜的學校教育。故談及“自己是否需要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時,31.37%的流動婦女認為很有必要,54.90%的婦女覺得“有必要”,她們提到與孩子的溝通困難,管不住孩子,孩子來城里不聽話了,學壞了,擔心孩子受傷害但是不知道如何預防……另外還有9.80%的婦女認為“沒有必要”,3.93%的婦女認為“根本沒有必要”,我們詢問她們這樣認為的原因,她們覺得自己年紀也老大不小了,性格什么的都已經定型,學習這些家庭教育知識對她們來說有難度,難以改變。
(四)缺乏對家庭教育體系的清晰認知,教育內容單一,反感性健康教育
訪談中,發現許多流動婦女理解的家庭教育的內容十分單一。當問及您覺得家庭教育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是懵的,她們說“就是該教的教,不該教的就不教”,我們追問,那什么是該教的?她們就說“做作業啊,懂禮貌啊,注意安全啊,這些”,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輔導孩子作業”或者“長大了會賺錢”,所以她們對整個家庭教育的體系缺乏全面和清晰的認識。她們關注的是孩子的學業,而對自己孩子所面臨的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卻置若罔聞,她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少受到危害,但是對孩子的保護教育卻很有限,僅僅停留在身體層面的基本的日常的保護,如交通安全,而對于孩子的心理層面的關注卻很少,她們甚至對“性健康教育”表示很反感,說拿到臺面上來講這些,很難接受。
四、社會工作干預
基于對M社區的調查研究結果,鑒于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現狀,本研究嘗試以流動婦女為實踐主體,以社會學習理論作為理論基礎,以生命教育理論作為理論指導,開展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流動婦女家庭教育服務,以豐富流動婦女家庭教育的內涵,增強流動婦女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學習生命教育的相關技巧,增強流動婦女家庭教育能力,最終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整個干預策略包括如下部分:
(一)以小組工作,協助流動婦女構建自助互助網絡
整個小組工作的主題圍繞“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家庭教育知識培訓”進行。根據生命的三個維度,自然生命維度、精神生命維度和社會生命維度進行設計,采用參與式培訓以及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之-小組工作等方法對流動婦女進行了7次培訓活動(內容如下表所示),為避免采用說教式、灌輸式的方式進行培訓,培訓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如角色扮演、場景表演、知識競賽、辯論賽、場景模擬等,同時我們利用影視聲像等資料進行輔助,整個培訓活動力求風趣、易懂、易學、實用。整個小組工作,旨在通過流動婦女的參與,增強彼此之間的互動,搭建流動婦女家庭教育自助與互助的社會網絡平臺,促進流動婦女家庭教育能力與資本的提升,滿足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多元需求,協助流動人口適應環境。
(二)以個案跟蹤服務,滿足流動婦女個別化需求
組織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對同時參與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婦女進行個案跟蹤服務,即進入流動婦女家庭,全面了解其生活現狀,尤其對其子女教育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和調查,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難處與問題,通過個別會談和輔導等方式,協助流動婦女開展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服務,并定期開展見面會,了解流動婦女的收獲和困惑,鼓勵流動婦女通過相互的經驗分享和借鑒,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以社區宣傳服務,實現對流動婦女的賦權
首先,項目組結合前期的家庭教育培訓以及對流動婦女的跟蹤服務,收集和總結流動婦女家庭教育之生命教育的技巧和策略,以展板的形式在流動婦女人口聚集地區以及社區宣傳欄進行呈現。其次,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進駐流動人口家庭,訪談流動婦女家庭教育的經驗,并對前期的生命教育培訓的成效進行跟蹤,收集其有效的家庭教育經驗與故事,進行整理,形成相關的流動婦女家庭教育宣傳手冊。最后,項目組結合完成的流動婦女家庭教育宣傳手冊,吸納M社區內流動婦女志愿者開展社區宣傳教育活動,以擴大服務對象受益面,實現對服務對象的賦權。
參考文獻:
[1]譚玉倫.談發展家庭教育的意義[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9,04:63-64.
[2]王鴻俊.家庭教育[M].重慶:正中書局,1940:23.
[3]劉芳,高萬紅,楊月明,莫佳妮.社會工作促進流動婦女健康與發展的實踐研究———以昆明市Y社區為例[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10):33-36.
[4]劉南.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的實地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5]劉芳.生命教育視角下的流動人口社會工作實踐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33(01):77-80.
作者:劉芳 單位:云南省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