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跨文化維度家庭教育觀差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包括中介、控制、內化、最近發展區、搭手架、活動等,在該理論指導下,比較東西方家庭教育觀的差異。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動型、物質型教育觀;西方是平等型、主動型、精神型教育觀。中西方家庭教育觀的產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親子關系差異影響,有利有弊,最終選擇一種最為有效的教育方式。
關鍵詞:
東西方家庭教育觀;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控制;最近發展區
隨著東西方的不斷交流,家庭教育觀差異日益明顯。教育分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很多學者是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來分析東西方家庭觀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的差異。而本文重點闡述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中控制、最近發展區、行為理論在東西方家庭教育觀差異的體現。
一、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
中介、控制、內化、最近發展區、搭手架、活動理論等都是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內涵。其中,控制、最近發展區和行為理論非常重要。該理論可以指導教師教授學生知識,同樣也可以指導父母教育孩子。控制理論指的是低級心理機能向高級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1]在兒童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沒有能力控制周圍的環境,父母就會控制一切。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控制逐漸減少,最終變成自我控制。最近發展區理論是指兒童發展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發展水平:“現有的發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兒童能夠自己獨立完成;“最近發展區水平”,即在成人幫助下兒童才能完成。最近發展區的提出,表明教授和發展是存在一定的關系的。行為理論是由習俗決定的社會場景,在這一場景中參與者的身份、目標和方式都有約定俗成的看法。目標決定了方向,動機決定了努力的程度,行為最后在具體的情景中實現。[2]
二、東西方家庭教育觀差異對比
1.控制
東方教育觀是控制型教育觀。東方國家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一切都必須遵從他們的權威。“媽寶”體現出東方家庭的特征。一方面有孝敬父母,遵從之意,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是孩子缺乏主見,依賴父母,遵從父母的安排。導致孩子普遍獨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輕人到了結婚后還不能脫離父母,古人所說“三十而立”恰恰說明了這一點。[3]因此可以看出,控制型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弊大于利。西方教育觀是平等型教育觀。西方的父母認為“人生來平等”,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像朋友一樣,他們不會過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鼓勵孩子朝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為了讓孩子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父母會鼓勵孩子定期進行實踐活動。從這里可以看出,西方父母這種平等型教育觀比東方控制型教育方式具有優勢。
2.最近發展區
東方教育觀是被動型教育觀。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孩子遇到問題,父母會竭盡全力幫他們解決。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的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讓孩子獨立完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東方父母普遍都是“授之以魚”,只是一味地給予物質的東西,或是具體的方法,而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或技能。因此,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被動的。西方教育觀是主動型教育觀。如果孩子遇到困難,父母不會馬上告訴他們解決辦法,而是讓他們自己解決。如果孩子不能解決,這時才會告訴他們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西方父母采用“授之以漁”的教育方式,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內容,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具有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學到知識和本領。如果以后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就有能力自己主動解決,這種教育觀是非常適合孩子成長的。
3.行為
東方教育觀是物質型教育觀。在東方國家,有名望、有好工作是評判成功的標準。因此,東方父母總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如果孩子沒能達到這個標準,父母就覺得丟臉。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東方父母只是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動手能力的鍛煉等,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產生高分低能的“精英”。[4]顯然,東方父母教育觀是不可取的。孩子應具有的高級心理機能發生的社會文化行為并沒有很好地得到發展,面對未來一片茫然,這完全不符合行為理論的內涵。西方教育觀是精神型教育觀。在西方國家,有名望、有好工作不是評判成功的標準。西方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學會獨自生存,勇敢地面對發生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孩子能否獨立生存,能否自立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不會包庇他們,一定會嚴肅地指出,讓他們知錯改錯。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孩子沮喪時,會和他們聊天來排遣郁悶的心情。西方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獨立解決。這種教育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長符合行為理論的內涵,對東方父母有一定地借鑒意義。
三、東西方家庭教育觀差異的原因
1.宗教因素差異
東方教育觀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源于中國,后傳到東方各國,如韓國、日本等。儒家認為“治國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最高標準,把治國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終極意義。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東方父母認為優異的學習成績,好的工作是評判孩子成功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東方父母總是一味地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常見的是“就是賣房賣地也會讓你學習”。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東方教育觀的特點,學習、工作最為重要。西方教育觀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認為成功標準只有一個:遵守上帝的律法。基督教不在乎你是否有好的職位,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西方父母不認為好成績和好工作是成功的評判標準。因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他們不會強迫孩子學習,而是鼓勵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西方父母教育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在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嚴厲批評,引導孩子改正錯誤。西方父母認為必須像朋友一樣跟孩子好好溝通,時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2.親子關系差異
東方家庭中,父母為家庭付出了一切,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環境,規劃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因此,孩子必須絕對服從父母的安排。東方父母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他們所希望的只有“望子成龍”。東方父母會盡自己所能幫助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能夠最終成功。孩子只需努力學習,找到好工作,最終回報自己的父母。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地位,具有相同的權利。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具有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與孩子并非一體。他們認為對孩子要進行養育,但不主宰其命運和發展道路,孩子長大后應自由飛翔,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們允許孩子有獨到的見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5]
四、結語
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差異得到了維果茨基在社會文化理論中的控制、最近發展區和行為理論的闡述。中方是控制型、被動型,物質型教育觀;而西方是平等型、主動型,精神型教育觀。在教育的過程中,兩種教育觀應該相互補充。對于東方父母,首先不應該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而應該給予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嘗試想做的事情。[5]其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東方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遇事不驚,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西方父母,首先應重視孩子的學習,雖說每個孩子的人生理想不同,但學習對孩子成長本身并沒有壞處。再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西方父母過分強調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忽視了父母與孩子長時間相處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父母也要時常陪在孩子身邊,幫助他們,呵護他們。
作者:李雪蘭 張晶 陳爽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馬俊波.社會文化理論及二語習得研究的社會文化視角[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3):9-15.
[2]木壯.基于文化視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8):83-84.
[3]邵璇,張晶.中美家庭教育觀差異及跨文化交際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4):146-147.
[4]王雷英.文化視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和啟示[J].改革與開放,2011(1):40-41.
[5]王穎,張晶.跨文化視角下當代中美家庭教育比較研究———以“虎媽”和“貓爸”的家庭教育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