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補償,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城市化進程,使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猛增,城市的大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是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本文從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的由來入手,分析了當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現狀并進而提出了相關發展對策,希望能夠對本課題的圓滿解決起到些許推動作用。
[關鍵詞]
流動兒童;教育缺失;補償策略
根據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中國流動人口規模高達2.47億,占總人口的18%。預計到2025年,我國流動人口將超過3億。這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而隨父母打工進城求學的流動兒童農民工子女則多達3500萬。在流動的家庭之中,兒童的教育缺失問題成為一個大問題。
一、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進行補償的意義
跟隨農民工進城的流動兒童面臨著教育、貧困和社會邊緣化等諸多問題,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心理和職業技能的發展。今天的流動兒童,就是未來所在城市的新市民和勞動力。他們的社會融合問題,關系到所在城市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近年來,對流動兒童問題的研究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議題,與之有關的科研項目也在各部門的資助下相繼展開?;趯W校層面,在能力范圍內采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實施彌補性教育,提升流動兒童家長的教育意識和水平,改善我校流動兒童的家庭生存狀況,彌補其發展的不足,使其健康成長,更好適應學校教育,更好地融入社會。
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及成因
從現狀看,流動兒童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些新生事物面前辨別是非能力相對較低,父母應該是孩子們學習生活上的“第二任”老師,但是許多家長做不到這一點。具體分析而言,他們的家庭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較大比例,從家庭人均月收入看,大多數家庭在500元以下。從文化程度看,流動兒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大部分為小學及以下,即半數以上的流動兒童父母僅僅完成甚至根本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流動兒童的家庭居住條件狹小簡陋,他們大多沒有自己單獨的房間,也沒有專供學習的場所。這些都是家庭條件、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現。從成因看,多數流浪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在生活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在思想、學習上缺乏嚴格的要求,這樣孩子們往往怕吃苦,貪圖安逸,學校布置的作業不能按時完成……
三、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補償策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它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社會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所以這個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賴家庭,還得由家庭、社會、學校合力解決。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流動兒童家庭的家庭環境相對較差,因為家庭的流動性給孩子尚未成熟的心靈帶來程度不同的影響。因此,這類家庭應盡量創造良好的家居環境。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如何,都必須要尊老愛幼,鄰里關愛。在家庭中,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盡力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使孩子感覺家長就是自己的朋友,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將“心”掏給家長,跟家長說心里的秘密。家里成員生活要有秩序、有規律,講究有張有弛,舍得為家庭付出,為孩子付出。使孩子感到家里成員都有各自的責任,并且,都要擔負起自己的那一份責任。養成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富有責任感的人。通過建立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就能彌補教育缺失。
(二)學校構建立體教育模式
針對流動兒童家庭的特殊情況,教育部門應立足于學校教育主陣地的優勢,引導更多部門廣泛參與,切實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法制教育網絡化的主體格局。學校教育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主渠道,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繼續,是惟一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教育,對青少年的培養、教育起著主要的作用。學校要真正把基礎教育作為塑造中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啟蒙教育,徹底改變那種只重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把法制教育與道德品質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設置相應層次的法制教育課程,或者在有關課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內容,并且把法制教育使教育形式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淺顯易懂。
(三)強化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教育網絡
加強文明社區、文明村建設,給流動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要以社區為依托,以創建青年文明社區為載體,把流動兒童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社區管理與社區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由相關政府部門牽頭,婦聯、關工委、共青團等組織定期聯系,形成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教育網絡,使學生不間斷受教育的過程。學校、家庭、社區對流動兒童教育工作要做到經?;?、制度化、科學化。要加強安全小區建設和物業管理,消除或限制孩子們的不健康行為。
總之,隨著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孩子與家長關系紐帶的進一步弱化,致使流動兒童家庭對孩子的控制力日趨減緩。對流動兒童的教育應該從家庭教育入手,這是促進兒童初步形成健全人格的第一步,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家長應提升自身素質,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并加強學校教育,社會要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最終使孩子形成健康人格,茁壯地成長。
作者:薛棟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蘆墅小學
參考文獻:
[1]譚學秋.對中國工農平等權發展規律的求索—《當代中國城鄉居民權利平等問題研究》評介[J].山東社會科學,2011,(01).
[2]張翼,周小剛.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狀況調查報告[J].調研世界,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