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當代父母家庭教育啟發,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們不僅僅關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功能,而且越來越關注今天家庭教育,關注父母、子女、親人等自身教育和素質,中《弟子規》特別注重孩子的品德與行為,是一種啟蒙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行為及家庭的規范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是終生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代一代的付出和積累寶貴的經驗,才會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家庭的幸福和希望,與有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弟子規》中有閃光的教育元素,發揚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教育理念,對當代人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弟子規》;家庭教育;教育啟示
當代社會生活的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教育教育是一門藝術,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終身,在《傅雷家書》中,傅雷寫給海外學傅聰的書信中,教會兒子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如何學習、如何利用時間、如何休息、如何穿戴、如何對待愛情婚姻等,父母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指點迷津,幫助孩子樹立克服困難的方法和信心,為其成長助跑。父母的教育水平決定孩子的未來,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影響民族的未來。創造孩子有美好的未來必須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
1在家庭教育中常遇到的問題
1.1父母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
在教育中父母自認為,不用學習就可駕馭了家庭教育的重任,憑著想當然,與到問題再說,沒有前瞻性,多數知識來自原有家庭的復制,家庭教育沒有形成理論知識,行動有盲目性。一旦孩子犯錯誤,多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很少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或根本不認為自己存在問題,家庭教育的水平可想而知。
1.2家庭教育過份注重物質和實惠的追求
有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質的富裕,對孩子的物質投入不惜血本,而對精神文化層面的充實卻較少過問。孩子們身上沾染了冷漠、自私、暴力、缺乏團隊精神的壞習慣,對孩子來講很重要,做人更重要。鼓勵讓孩子參加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參加體力勞動,參加志愿者活動,懂得關愛他人,懂得感恩分享,讓孩子學點禮儀常識和培育擇善的勇氣等。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獎勵要適度、科學。
1.3家庭教育中品德養成能力欠缺
許多家長認為“品德養成”是細枝末節的小事,別太在意。有些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讓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是沒錯的。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知識掌握過程中的偏差。品德養成,通常說就是教孩子做人,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品德養成,極為重要的一環是家長的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標桿,私自的父母少有培養出寬宏大量的孩子,粗俗的家長也少有培養出文明的孩子,父母這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價值觀的養成極為重要。家庭教育起著潛默移化的作用。這些生活細節塑造了孩子的個性、人格、文化品位、價值觀和行為規范。
1.4家庭教育中的溝通交流能力的欠缺
要學會與家庭成員的溝通交流,更要學會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要學會與老師的溝通交流,要學會與他人的溝通交流。父母每天要觀察孩子的變化,孩子的狀況每天都不一樣,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放到學校就可松心了,一切交給老師,或認為教育就是教師的事情,與自己沒什么關系,忽視家庭教育。有的家長沒時間與孩子交流,或不會與孩子交流,任其隨意成長,后果是可怕的。現在,很多父母對于叛逆的孩子沒有耐心,無法接納孩子,這是極為危險的。孩子不聽話,家長沒辦法。學習,靜下心來學習,學習教育子女的能力很差等等,值得父母思考。
2《弟子規》對家庭教育的價值和啟示
《弟子規》是我國傳統儒家蒙學的教育經典著作,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學習和探析《弟子規》的家庭教育方法,對當代家庭教育的有很好的啟示。
2.1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
《弟子規》全文一共一千零八拾字,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編纂而成,其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是一本道德啟蒙讀物,符合小孩子的成長特點,由淺入深,便于掌握,便于背誦,朗朗上口,不枯燥,有感染力,情感自然流露。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循循善誘,又要做到以理服人,也體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平等與尊重。
2.2是運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
《弟子規》運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手段,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冷冷冰冰,是有血有肉的教育,無論是對大自然還是對愛人,都要有情感,喜怒哀樂,體現在家庭教育中。什么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什么是傷心的事情,擔心的事情,什么是羞辱的事情,運用情感的手段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如“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傷心。”動之以情,培養孩子的情感。《弟子規》并沒有以冰冷的強行規范要求孩子不許有貪念且私藏物品,而是用“親傷心”這樣的表述來從情感上約束他們。如果身體受到傷害我們的父母會為此而擔憂,那么品德上的缺失呢?會令父母蒙受羞恥。這就使孩子們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圍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性。如“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用簡明的話語告訴孩子們不論是什么人都要用心去關心愛護,能更好的激發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的“愛人”之心。家庭教育中要積極提倡情感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將情感教育作為理性知識傳授的載體,體現在家庭教育的具體活動中。
2.3通過親身實踐內化為道德認識
《弟子規》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把道德認識轉化道德行為,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家長要知道“知”與“行”的關系,知道或知識僅僅是書本上的道理,行為是實實在在的體現,《弟子規》都是從行為活動中細微的小事出發對孩子提出了行為要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行為修養的目標,塑造良好人格,如“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日常社交中要做到借別人物品及時歸還,他人來借物品,有的話一定不要小氣。“凡出言,信為先”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一言一行要做到誠信是第一位的。父母應嘗試應用《弟子規》中對孩子日常行為制定明確的目標,使孩子知道從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逐漸養成好的道德行為,并且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一步一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4注重自我教育的作用
《弟子規》十分重視孩字的自我教育,要求孩子積極主動參與到家庭教育的學習中,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父母的事情,而是家長與孩子雙方的事情,孩子在自我認知上要有自我約束、自我檢查的教育,如“見人惡,即自省;有則改,無則警”“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都是看到別人的行為缺失、瑕疵,要立即學習,改正自身的不足,把他人的教育改成自覺的教育,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沒有自覺的教育,不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僅僅靠外在的動力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又如“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是教育孩子當自己的道德品行、知識、技能不如別的孩子時候,應當學會自我樹立信心,努力趕上。也就是說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孩子應當學會自我教育自覺,多觀察多注意多留心,對自己產生信心,增強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堅持方向的正確,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結果。
作者:鄭云景 單位: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教師進修學校
【參考文獻】
[1]吳珊珊.《弟子規》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才智,2010(32).
[2]趙紅衛.論《弟子規》的德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管理觀察,2008(20).
[3]杜維超,蔡志良.《弟子規》的兒童人際交往品質培養思想及其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