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兒童家庭教育探微,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的基石,由于家庭環境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兒童的發展千差萬別,用時也暴露出家庭教育中的許多問題,如何讓兒童健康成長,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走出家庭教育誤區已刻不容緩。
關鍵詞:
家庭教育;兒童;探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更加個性化,生活價值取向也更加多元,觀察養育問題,不難發現父母的教育觀念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孩子來自億萬家庭,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的基石,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的系統工程。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中國式家庭教育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走出家庭教育誤區已刻不容緩。
1我國當前家庭教育的現狀
1.1給孩子過分關愛和給予忽略規則和約束意識的培養
由于中國特殊的獨生子女政策,帶來了獨特的家庭4-2-1結構。很多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在行為上不受任何約束。有愛同時規則的權威型教養模式,是現在倡導的主流,就是父母在孩子需要愛的時候給與反饋,同時要樹立規則,比如玩具玩完要歸位,飯前便后要洗手,父母長輩落座后再一起動筷子吃飯等,在這個過程中把父母認同的社會文化和規則傳遞給孩子。
1.2父母教育理念陳舊,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有著注重孩子教育的傳統,但這種中國式教育一直是一個狹隘的概念,我們一直認為教育就是教孩子認字,教學生做數學題,學習科學知識。但實際上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體系和人格、人力。我們對于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重視和培養毫無疑問是缺失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再把知識本身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孩子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既是家庭教育的失敗,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1.3父母的家庭教育應以一套成熟的價值觀為指導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帶有更多的隨意性。如接受要鼓勵贊美孩子,無論孩子的事情做得好壞,都給予沒有道理的贊美和肯定。或用物質刺激來表達。考試成績好,給孩子買玩具和禮物;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靠前,更是用金錢獎勵。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孩子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又如接受懲罰教育,“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個嶄新的輪回又開始繼續著。應試教育廣受詬病,父母們只看重孩子的好成績,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有多少家長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需求。這個現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替孩子做主,孩子被任由擺布,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蠻生長”。但無論怎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漠視或過分重視,對孩子都是巨大的傷害。
2家庭教育探究
2.1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
家庭教育是孩子智力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是兒童知識獲得的主要途徑,孩子的情感獲得則更多來自于家庭。學校教育有利于兒童集體意識、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形成發展,讓孩子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大家的事情一塊做的理念。校內生活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學校的日常規章制度,是加強兒童自理、自立能力和行為訓練,實際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徑。,兒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他們形成健康人格、獨立精神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2.2把家庭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缺少伙伴的成長環境,讓許多孩子變得非常自我。替代伙伴的是游戲,影視,是不受控制的互聯網環境。父母要帶孩子走出家庭,走進社會,了解國情,志愿者活動、為特殊群體的愛心募捐等實踐活動是對孩子愛心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它更能增強人的親身體驗。當前教育存在重理論傳授、輕行為養成的現象,父母要引導兒童從身邊的具體事情做起,遵守公共次序,逐漸走進社會,熟悉生活,逐步培養起公共責任感和公德意識。
2.3把家庭教育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一個兒童的教養如何,體現在他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細節當中,父母和長輩是孩子義不容辭的第一任“教養導師”。孩子接受了怎樣的家庭教育,通常會在公共場所得到檢驗。例如:孩子會使用文明用語;在公共場所不打鬧、不大聲喧嘩;不闖紅燈遵守公共次序等。反過來,公共場所的一些偶遇場景和突發事件,也可以成為家長教育孩子的契機,家長一旦錯過這樣的機會,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淪為空洞的說教。家庭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決定著國家的未來,他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綜合實力。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都要隨之改變,遵循教育規律,讓教育回歸到他本質核心上,那就是健康人格、理性、判斷力、獨立思考、精神自由,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培養他們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者:陳白冰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中區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幼兒園工作規程[S].2016.
[2]幼兒園3-6歲發展指南[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