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階段性家庭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西方教育思想在我國的傳播與民國時期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
“庚子賠款”之后,中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留學的人數逐年劇增,留學生中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教育教學人才。除留學生群體外,傳教士也是西學東漸和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的重要主體。來華傳教士們在中國創辦學校,開設了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等課程,加快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速度,傳教士舉辦的學校成為中國人學習西方教育的典范,逐步拓寬了中國人的視野眼光,中國人逐步從這些學校中學習到了近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思想。
二、民國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考析
1.民國時期家庭教育思想趨向于實用、科學。
民國時期許多社會名流、學者專家結合國外的家庭教育思想和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狀況,對家庭教育進行了許多研究探討,這些家庭教育傳播者的活動及其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合力,推動了該時期近代意義上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傳播和發展。尤其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后,整個社會對傳統的教育思想逐步開展批判,促使更多的人們關注兒童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理論,以此作為對家庭教育問題進行探討的起點。顯著的變化在于,改變了傳統的“成人為中心”的家庭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以“兒童本位”為主要內容的家庭教育思想。在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以兒童的心理特點作為基礎,開展了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家庭教育活動。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家庭教育思想的轉變中,國家加強了對家庭教育的立法,《推行家庭教育辦法》、《推行家庭教育令》等許多政策法令先后,以國家立法的方式強化了家庭教育,將國家意識層面的家庭教育思想通過政策法令獲得了有效的貫徹實施。總體而言,在杜威、威韋廉臣等人的影響下,民國時期家庭教育思想在其內容、方法上逐步趨向于實用、科學,而且家庭教育的可操作性大為提高,從而逐步形成了近代意義上的開放兼容、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新局面,對培養國民良好的品格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2.高度重視父母家庭教育的能力素質。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主體,任何家庭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素質,對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決定性影響。就像一個盲人無法教會別人辨別花花綠綠的顏色,一個聾者無法教會別人美妙的音樂。要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實施主體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必備的家庭教育思想內涵、教育技巧。民國前期,能夠明白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其技巧的人較少,大多數均按照個人的成見及其傳統的習慣對子女實施所謂的“教育”,此種家庭教育以家長為中心,具有隨意性、混亂性,導致家庭教育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理論涌入中國后,中國許多有識之士和教育專家學者深刻批判了家庭教育中的各種弊病。基于對傳統的借鑒、現實的反思、外國先進理念的汲取,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撰寫了《怎樣做父母》、《家庭教育》等書籍,力求通過這些書籍的普及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素質。陳鶴琴的著作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讓普通民眾閱讀起來感覺通俗易懂,成為該時期指導父母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素質的重要代表作品。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出,任何人在做父母之前就應該研究如何教養兒童的問題,在做父母之后也要加強研究,按照孩子生理心理特點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要認真研究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要不厭其煩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3.從“成人為中心”向“兒童本位”的轉變。
父母在子女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從“成人為中心”轉向“兒童本位”,是民國時期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轉變,是民國時期家庭教育獲得進步的重要體現,是近代意義上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的引進,以及基于對傳統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近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思想逐步形成,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兒童本位”的思想,也就是更加尊重兒童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力求讓孩子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充滿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陳鶴琴在其《家庭教育》一書中認為,孩子具有喜歡玩游戲、喜歡成功、好模仿、喜歡合群、好奇、喜歡稱贊等特點。按照“兒童本位”的理念,結合孩子的特點,陳鶴琴提出了家庭教育的101條原則。比如,按照孩子“好游戲”的特點,提出了孩子需要有適合的伴侶、應開展游戲式教育法等原則。陳鶴琴提出,父母決不能以命令的方式教育子女,更不能經常打罵孩子,而是應該通過積極的語言暗示和激勵孩子,讓孩子高興地、主動地去做好的事情,避免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兒童教育家張天麟的《中國母親底書》中,對孩子的天賦和后天培養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家庭教育補救措施。梁啟超等人則提出,應按照孩子的愛好興趣培養和塑造孩子各方面的素質。
由于兒童的發展具有顯著的階段性特征,在每一個階段的特征各不相同,為此必須按照其階段性的不同特征對兒童開展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家庭教育。民國時期,隨著西方現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傳入,生理、心理、教育等學科知識和相關的思想在我國教育界亦被人們廣泛接受,中國學術界、教育界開始對兒童的階段性特征及其分期開展教育問題予以重視。當時教育界著名人物張天麟、須養本、張以繩、徐松石等人均通過研究之后,提出了按照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開展家庭教育的具體主張。比如,徐松石在其著作《家庭教育與兒童》一書中提出,兒童的體質、情性、智性、社會等方面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特征。徐松石按照年齡段的不同,將兒童分為稚年期、幼年初期、幼年中期、幼年后期、少年前期、少年中期、少年后期七個不同的階段,并對每一個階段的特征及其家庭教育的舉措進行了分析。據此提出,家長們應按照兒童的每一個階段的不同特質開展家庭教育活動,改變之前的完全憑借經驗開展家庭教育的模式。上述這些家庭教育的思想,實際上體現的就是“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同時體現了一種追求科學的精神,認為必須結合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特征、心理差異開展不同內容、不同方法手段的家庭教育,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地對待孩子、教育孩子。
5.注重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
自近代學制頒行之后,中國傳統的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的教育體系全面破產,家庭教育的許多職能也被新式學校教育取代,而對哪些內容屬于家庭教育的范疇、哪些內容屬于學校教育的范疇,人們在認識上也較為模糊。實際上,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系統化和進一步拓展延伸。民國時期許多具有先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已經明確看到了這點,進而提出家庭和學校之間要加強合作的思想主張,并引起公共層面上的重視,力求推動“家校合作”在政府教育結構之中的重要性,并采取計劃予以具體實施。1905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如何實現“家校合作”的問題,眾多的社會團體和教育機構也參與進來,在“家校合作”思想的影響之下,學校會定期、不定期組織召開家長座談會、開展家訪活動等,加強和家長的日常聯系溝通,家長也會積極主動參與到“家校合作”的過程之中,實現了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靈活、密切合作。
6.通過政策法令保障家庭教育的有效開展。
家庭教育本來屬于國民的私人空間,傳統封建時代的政府通常也不進行干涉。民國時期,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對封建時代傳承下來的“家長為中心”的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批判,并同時提出了必須改變國民家庭教育思想的主張,通過專著、論文等對如何開展家庭教育的問題進行探討,逐步形成熱潮,并引起官方的重視,官方甚至通過《推行家庭教育令》等政策法令保障家庭教育的有效開展。民國后期了《推行家庭教育辦法》,明確了推進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政府的職責,要求政府應該督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學校、文化團隊等按照該辦法的規定推行家庭教育,將組織實施和督導家庭教育的機構從中等以下學校擴充到專科學校,要求按照學校的不同層次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特征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還頒行了《家庭教育講習班暫行辦法》、《各縣市家庭教育委員會暫行組織條例》、《各學校家庭教育委員會組織通則》、《家庭教育試驗區設施計劃要點》等政策法令規范和指導家庭教育,將家庭教育納入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工作范圍之內,將其視為重要的社會事務予以安排布置,為新中國成立之后較好地開展家庭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韓玉果 單位:瀘州醫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