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互動式家庭教育空間設計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突出家庭空間可成為教育環節中的一種重要媒介,本文從設計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角度出發,將幼兒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將主要人群的學習需求作為設計主要原則,并通過案例對國內外兒童教育空間設計進行反思與總結。得出互動式家庭教育空間的設計策略,期望在家庭環境中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安全、互動的教育空間,促發兒童學習行為的可能性,奠定孩子幼兒教育的基礎,并且豐富隱含在家庭環境中的教育屬性,從而提高教育的完整性。
關鍵詞:教育空間;互動;認知心理;幼兒環境創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兒童為中心”的“互動式”教育不斷在轉變,更加強調兒童所處環境的重要性,不斷注重孩子與空間環境各要素之間的互動性來提升兒童主體的綜合能力。越來越多的研究從空間維度探討兒童教育的方向,剖析教育主體與環境空間的關系。
一、幼兒教育中的空間轉換
縱觀教育發展的歷史,教育場景也在不斷轉變:中國傳統教育孔子時代,大家多席地而坐,以大自然為學習空間;逐漸轉變成私塾、學校,以集體空間作為主要學習場所;而后,以數字革命為代表的虛擬空間進入教育行業,這給教育的空間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家庭作為初始個體環境最早被幼兒所接觸,家庭空間環境及接觸的人員等會直接與間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思想、情感及創造力等方面因素的發展(Reynolds,1996)2。所以幼兒教育研究中對空間的關注逐漸從學校、社會空間轉移至家庭空間之中。
二、互動式教育空間的發展與應用
強調空間對教育的重要意義,其中所指的空間并非靜態布局,而是指一個動態的環境,并且具有廣泛的延展性,凡是可以給幼兒提供一定刺激的因素都含括在內,既包括了物也包括了人。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研究中,已有案例從功能角度出發對兒童各類所處空間進行了設計改造。3例如日本大阪的ATMNursery,它是由一個消防站改建的幼兒園,在改造過程中設計團隊希望盡力將游戲空間擴展到整個空間內。所以設計師采用了通透的空間布局,在平臺之間搭建攀爬架,提供坡道等區域的連接,讓游戲空間不再是單一的環境,社區的居民也可以看到孩子們在平臺上玩耍的歡樂身影。
三、互動式幼兒家庭教育空間的思考與探究
(一)家庭教育空間互動的構成要素
互動空間是承載孩子與周圍事物互動的載體,在家庭環境中的互動類型大多可分為三種,包括:孩子與父母、同齡人等人員間的互動,這需要空間滿足雙方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孩子與空間自身的互動,身處其中的幼兒通過空間的布局、環境去感知周圍,收獲學習與學習之外更多的樂趣;最后是尋求人-行為-環境互動融合的關系。
1.人-人互動關系
在家庭空間內,幼兒最初接觸及最主要的人際互動就是與家人間的親子互動。家庭是兒童適應社會的環境鋪墊,父母與孩子間各種行為的發生都會對兒童認知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且此影響不可替代。此外,孩子與孩子間的互動也尤為重要,幼年時期良好的伙伴關系有利于兒童形成積極的人際情感認知。
2.人-環境互動關系
人們在家庭空間中的各種行為方式,其實是參與了空間環境中的互動。空間關聯到的每一個參與者,空間環境需要留給參與者更多的自由選擇與拓展的可能性。5自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瑞吉歐教育理念中提出“環境即是無聲的教育者”。教育研究員們認為幼兒是在與所處的環境互動交流中發展自身興趣、培養出創造性與能動性,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6近階段也有觀點提出讓孩子成為環境的設計者,通過觀察的方式了解兒童的心理認知和行為習慣,讓孩子自己設計安排活動空間,可以更好的獨立自由完成自己的活動目的,同時鍛煉了孩子的組織協調能力。
3.人-行為-空間動態互動
在家庭場景中,空間環境的形成絕不單單是家具或活動道具等硬件的堆砌擺放,更不是一些無關的裝飾,而是與成長教育相互依賴、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的。在此,空間不再被視為一個“容器”,而是包含教育信息及互動刺激因素的教育性“內容“。成人利用空間環境與兒童一起探索學習,兒童則可將成人看作一種內部的活動支持環境。通過空間可以引導成人與孩子間的行為互動,其中包括語言與肢體的交流溝通,均可讓孩子更進一步與父母之間建立默契的情感互動。空間中的各部分因素會隨著時間、人的行為、生活狀態發生改變,不同的狀態下會構成新的互動環境,所以互動關系也處于動態狀態。
(二)互動式家庭教育空間的設計策略
1.空間的滲透性與靈動性
空間環境中的各種要素都始終處于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尤其當空間的主體用戶為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兒童時,這就要求空間是要隨著各種因素有所發展的。不斷變換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項目可以使他們保持對未知探索的興趣,從而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設計中有很多方式可以營造空間結構的靈動性——如可移動的家具或隔斷設計,可以輕松改變環境的格局與整個環境的氛圍,甚至可以讓孩子自由組合,劃分空間,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形成他們自己的空間領域,持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其次可以通過視覺的滲透,運用玻璃半墻或者隔窗等增加空間的過渡性,這些分隔方式在劃分區域的同時,仍然可以有光線、聲音的傳遞,從而讓孩子在半開放的空間中自由交流。充分運用空間的延展、簡單的互動形式都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認知互動機會,從而豐富他們的邏輯性與創造性。
2.空間的多感官性
幼兒通過感官的探索來了解現實世界,同時構建知識與記憶,如果在一個環境中設計各種特征、提供具有刺激性的感知,并幫助孩子們意識到這些感知,那么這個環境是極有意義的,它可以幫助兒童建立聯系,促進認知與探索。在感知性空間中,兒童可以同時調動視覺、聽覺、觸覺既提升了他們的認知能力,又可以挖掘出他們各感官的潛能。文字與圖形最容易被人記住,而在幼兒階段,孩子對文字的認知并不多,因此簡單、便于記憶的圖形能夠更加直觀的便于其理解,導向系統越簡單就越容易被理解記住,所傳達的信息就愈加直觀,可以更好地增強孩子與環境或他人間的互動率。7再基于空間材質的設計,不同的材質選擇會給予孩子不同的心理距離,無論是瓷磚冰冷的觸感還是木質的溫暖,或是海綿的彈性觸感都可以在不同的空間設計中達到理想的搭配效果,以此來調動孩子參與互動的積極性。
3.空間的系統性
在幼兒成長教育的各部分結構之中,空間環境與幼兒、參與者、互動行為之間的聯系都應該是一個整體。從瑞吉歐教育理念倡導的“環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師”,這也是希望對周圍環境的敏感接觸能夠形成一種積極的元素,去參與并有意識的團結他人及我們周圍環境中的一切,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環境體系。8如何充分調動環境周邊的可利用因素,合理地將自然及生活場景融入幼兒所處的教育環境中,多元的活動場景可以加強孩子的認知,不同角度幫助孩子身心成長。同時,成長環境與教育是彼此依賴、彼此包容、彼此影響的,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兒童人口數量正逐年增長,關注兒童成長應當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課題。我們有必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自由、有趣的學習成長環境,同時也是一個相互支持、協作、分享的探索空間。空間中的互動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樂趣,空間的靈活運用可以讓孩子更富有創造力。設計可以改造身邊的環境,設計可以增強彼此的聯系,空間中的設計與教育的結合可以釋放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更多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作者:陶然 鄧嶸 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