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鄉村兒童小學階段家庭教育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對于鄉村兒童來講,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其接受教育的主要來源。小學教育是鄉村兒童接受教育的啟蒙,同時,家庭教育在小學階段發揮重要的影響。在注重鄉村兒童小學教育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其家庭教育。
關鍵詞:鄉村小學;小學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小學教育是人一生中基礎教育的啟蒙,奠定人一生學習及認知體系的基礎;而家庭教育更是伴隨人一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終會反映到社會上。對于鄉村兒童而言,小學教育是鄉村兒童接受教育的啟蒙,也是鄉村兒童形成重要習慣的關鍵階段。然而,隨著社會資源以及教育理念的發展,鄉村小學教育在培養啟蒙孩子們學習能力的同時,也需重視家庭教育的培養。本文就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進行探討。
1鄉村兒童小學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對于鄉村兒童來說,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小學教育啟發孩子們學習認知,逐漸教會孩子們如何認識世界,是人生能力的來源,是人生學習的起點,更是孩子們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啟蒙時期。孩子們心理和生理發育的最初階段也在小學階段,曾有專家研究認為,十二歲以下時期,是孩子自我觀念發展的最重要時期,也是他們個性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同樣,家庭教育的影響深遠,滲透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當中。家庭教育是作為學校與社會的基礎而存在的,是整個教育系統中的分支。學校教育能給孩子們傳授理性的知識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家庭教育在家長們言傳身教過程中,能給孩子的心理、行為、習慣、思想等帶來一生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愈發明顯和根深蒂固。成功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們最終走向社會后的能力和發展。鑒于小學階段對于孩子有如此重要之影響,那么,鄉村兒童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就應該擺在與學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手抓”,并且“兩手都要硬”。
2鄉村兒童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
家庭教育的專業化問題,關系到公民素質、社會和諧乃至國家未來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鄉村教育理念的轉變,鄉村兒童家庭教育逐漸顯現幾個問題,值得討論:
2.1留守兒童問題導致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發展,很多鄉村家庭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鄉村孩子父母。就近打工的會選擇鄉村所在城市或省會城市,遠者甚至會去千里之外的異鄉,由此造成鄉村有很多留守兒童,并且這些留守兒童大多處于小學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由留守老人來照顧,一方面隔代教育所形成的教育缺失,會對孩子內心造成自卑心理,以及缺乏父愛、母愛所形成的冷漠心理;另一方面隔代教育造成留守鄉村兒童與老人之間溝通不暢甚至沒有溝通,從而導致孩子溝通能力的下降,久而久之會使得孩子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存在溝通障礙,影響孩子終生的發展;最后,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會存在缺乏良好的父母引導,從而形成不良習慣,甚至是不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種損害才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最大隱患。
2.2家長的過分溺愛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是普遍現象,進而導致了孩子自理能力較差。在當下社會,隔代溺愛的現象尤為嚴重,基本除了學習一概都有家長包攬。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也就不愿去自立。據相關研究調查統計,有35%以上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依賴現象。在鄉村這種問題尤其嚴重,由于很多鄉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的老人肩負鄉村兒童的教育重任,相當多的老人對于兒童的寵溺相較于父母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造成一部分鄉村兒童在生活自理上嚴重依賴長輩,并且視其為理所應當的事。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責任感的下降,因為常處于老人的寵溺之中,對于自身和家庭的責任感會因為這種寵溺而下降。
2.3缺乏正確疏導使得孩子分享能力低
由于鄉村兒童在物質資源的獲取上相較于城市孩子匱乏,再加上很多鄉村家庭教育缺乏對孩子關于物質財富獲取和施與的正確引導,導致孩子沒有形成很好的財富觀和物質觀,進而表現出對于物質擁有上的自私傾向,不愿與伙伴分享,不懂得分享的快樂和意義。另一方面,某些鄉村兒童處于信息閉塞和情感交流缺失的環境中,對于情感不知如何表達,相較于城市兒童來說,可能更羞于表現自己內心的想法,也不愿與人交流,甚至不愿與父母交流內心,導致其失去與人分享快樂的能力,他們也不愿吐露心聲,把不快樂的事告訴自己信任的人,負面情緒的積壓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更嚴重者還會患上心理疾病。
3鄉村兒童小學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
面對鄉村兒童小學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分析,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3.1教育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傳播途徑不是說教,而是言傳身教。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尤其是鄉村的家長,對于父母和孩子的家庭地位認識存在嚴重的誤區,總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孩子應該任何事都必須聽自己的,“我說的就是真理”。他們一方面自己玩著游戲,一張嘴全是怨言和憤怒,做事沒有堅持、沒有毅力,但另一方面卻要求孩子要思想道德高尚、艱苦學習、堅持鍛煉身體。自己的行為與對孩子的要求南轅北轍,家長的不當行為和消極思想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光靠嘴上的說教,如何能讓孩子的思想性格、學習生活習慣向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從改變自己做起,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孩子眼中有責任、有擔當的父親,一個孩子眼中有愛心、有溫情的母親,只有自己做到了,不用說教,孩子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一個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
3.2人格教育比知識授予更重要
在鄉村兒童教育中,父母受到傳統教育思想影響較深,認為只要傳授好知識,最終考取大學即為成功的教育。這種認識在今天看來,極為片面,因為現在社會發展對于一個人的要求不僅僅是學歷、學校和知識,這些只是基本要求。更高層次的要求在于其人格是否完備,道德水準是否能夠匹配其所處的社會地位,情商是否能夠在團隊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等等。某些家長對于孩子的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的漠視,最終導致孩子們沒有意識到校園里每個學生都是自己的朋友,都應該去愛護他們,應該去團結他們,他們更沒有意識到,欺負同齡人甚至比自己小的孩子是一種可恥的行為。缺乏這種健全人格的孩子其實是他們自身的悲哀,更是父母的悲哀。因此,在鄉村家庭教育中,家長們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在于給孩子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
3.3陪伴比給予更重要
鑒于鄉村家庭的特殊性,上面我們談到很多鄉村家庭的父母選擇外出務工,讓家里老人或者親友,甚至是鄰居來照看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會使得孩子從小就會在內心產生自閉、自卑甚至一些極端的性格。父愛、母愛是任何親情、友情都替代不了的感情,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感情,更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有調查研究發現,從小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比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與人相處,也有更好的與人溝通的能力,性格更加和善健全。而那些從小父母離異,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成年后更不愿與人相處,喜歡獨處,甚至會對陌生人產生敵意,這也勢必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這種影響會跟隨其一生。因此,父母的陪伴比物質上的充裕對孩子來說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意義,因為物質上的貧窮可以通過努力奮斗來獲取,而精神上的缺失卻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無法彌補。
參考文獻:
[1]達選億.對農村中小學家庭教育現狀的思考[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1(6):148.
[2]李艷玲.農村留守學生學業行為不良的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7):17-19.
[3]吳久安.對小學教育管理的思考與探索[J].小學教育,2015(10).
[4]朱新娟.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探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05-20.
作者:鹿聚杰 單位:安徽省阜陽市行流鎮徐老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