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下的教育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精心設計課件,呈現生動的教學內容
1.實效性。
多媒體課件設計應盡量考慮到實際用途,不要因為追求美觀而選取過于花哨的背景,也不要追求內容的豐富而增添無用的圖片。因此,內容上應能突出重難點,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呈現信息要適當,無需過多無用的裝飾。例如,緒論部分用一級標題加粗呈現教育學的概念、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創立、當代教育學的發展狀況、當代教育學的發展趨勢。其中,教育學創立的幾個階段可以用鮮明的彩色表面,教育思想家夸美紐斯、培根、赫爾巴特、盧梭、杜威等名字顯著,后面附上簡單的思想內涵。
2.易操作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優于傳統教學的重要特點就是可保存和回放。皮亞杰認知理論告訴我們認知發展的三階段:同化→順應→平衡,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經常會遇到困惑需要回顧知識,最后環節也需要歸納→總結→回顧→再總結等程序。因此,課件使用應簡單、易調試。課件上前翻、后越或跳躍圖標設置要清晰、明確,節約時間。
二、呈現多種感官刺激,激發學習興趣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類思維和認知方式是多元的,包括語言智能、邏輯一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個人都存在智能差異,所以,傳統單一的講授言語智能方式不能適應每個學生的發展。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應該注意將文字處理、圖像圖形、動畫音頻、觀察操作、師生互動等融為一體,加強教育技術與多元智能理論的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1.視覺效果。
視覺效果主要是通過眼睛觀察而獲得信息,傳統教學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內容。隨著多媒體的興起,可以呈現不同的圖像吸引學生,增強其好奇心。例如,在教育學第一節課的課件設計中,為了使學生對教育學有整體的認知和了解,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概念圖。呈現概念圖,能清晰地把握整體知識結構,整合新舊知識間的關系,使學生新的知識與已有知識結構形成順應。同時,某一領域的知識還可以通過網絡銜接相關的文獻資料和背景知識。講到某一章時,可以搜集不同課程階段各科教材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
2.聽覺效果。
我們常常會被有旋律、節奏的聲音所吸引,音樂作為人類現實生活情感中的一種藝術,常常起到愉悅、緩和心情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學》課堂中也可以利用音樂調解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講到第七章教師時,可以通過有關“教師”的音樂導入,如《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每當走過老師的窗前》、《教師禮贊》等音樂導入,欣賞音樂時思考有關教師的問題:你記憶最深刻的教師是什么樣子的?你心目中的優秀教師?如果你是教師,你希望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3.視頻教學。
視頻能將視覺與聽覺集為一體,通過視頻能更加真實直觀地將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給人一定的啟發和思考,更符合現代教學理念。目前,高師教育學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一些教育理論家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通過概念和理解來規定基礎教育,忽略了國內一線教師的教育實踐,出現了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的局面。因此,教育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應增強面向中小學教師學生、教學改革等實踐性的事件,利用一些一線教師的錄像視頻、優質課講解、名師講壇等教學案例,充分體現教育學知識教學的實踐性。例如,講“教學方法”這一話題中,可以收集各種具有典型代表的一線教師錄像,通過多媒體播放引發學生的思考,并對關鍵性的片段快退或重播,探討錄像中教師上課采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是否合適,如何正確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今后在實踐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該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教學方法。
三、結合傳統教學手段,增強靈活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學。在教學中,還應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
1.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新課改呼吁: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多媒體雖能在一個界面呈現幾百字甚至上千字的信息,但是機械的演示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疲勞。因此,課堂中需要適當地交流,給予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傳統教學的口頭語言、教材依舊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探討“教育”這一話題時,教師可以先提問:“什么是教育?”以問題式引入主題,學生經過思考及相關教材資料的查閱,不斷地與教師、同學進行互動與探討。同時,教師結合黑板記錄不同學生的定義的關鍵詞進行分類,最后以多媒體課件呈現不同時代的學者對“教育”這一概念的界定,從而最終清晰地形成自我的概念界定。
2.生成課程。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由于教育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包含著形形色色的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其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教育學作為人類教育實踐中經過長期經驗總結而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其深度和廣度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經常為遇到某個概念或定義而爭論不已,這時教師不應該繼續按照多媒體課件的流程,機械地演示下去,而應抓住學生產生的新想法,用粉筆清晰羅列出來并且展開探討。例如,在“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這一節中,講述我國現行學制的改革有適度發展學前教育、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繼續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等幾個方面。學生可能會對“適度發展學前教育”提出異議,雖說發達國家都是在普及中小學教育后再發展學前教育的,但是學前教育作為高端教育中的起始階段,其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對于第二條的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為什么學前教育不可以納入義務教育等系列爭論。這時,教師不必回避或直接按照課件設計點擊,可以針對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及時討論和交流,形成思維碰撞,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創建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
四、演練教學,形成評價
教育學作為高等師范院校的一門重要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即將從事教師職業的師范生。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普及的時代,教師正確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成為一門必需的教學技能。因此,在教育學教學中,也應引導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正確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1.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指為改進現行教學計劃所從事的評價活動,它是一種過程評價,目的是要提供證據以便確定如何修訂教學計劃。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相關專題,讓學生圍繞專題搜索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上進行適當地演練,增強多媒體運用的操作經驗。
2.終結性評價。
終終結性評價是在教學計劃實施之后關于其效果的評價,它是一種事后評價,目的是要獲得對所教學內容的教學質量優異“整體”的看法。演練教學,既能鍛煉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的技術,也能通過自身教學,發現其對教育學掌握和應用的真實水平,成為教育學評價的一種輔助手段。在探討“教學模式”這個專題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傳遞講授式教學模式、發現式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范例教學模式等,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學模式,以一節課為例,利用多媒體演練教學,既能為將來步入教師提供經驗,也可以真正掌握教育模式的內涵和意義。
五、結語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能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但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并不能代替全部教學,在教育學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達到教學的最優化效果。
作者:周圓 黃勝 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