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淺論教育學的視角高校師生關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輔導員與學生的師生關系作為高校中一種基礎的人際關系,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種關系的存在形式是判斷師德優劣的重要外顯因素之一。表面化的師生關系與心理化的師生關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的作用迥異。師生關系之間的現實關系是不斷變化和豐富多樣的,可以以教育學等學科視角進行研究〔1〕。分析高校輔導員師生關系的類型及構建理論,是每一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學;師德;輔導員;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指師與生之間,在教育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直接交往與聯系,是學校環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以輔導員為主體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微妙的情感,相處和諧可以改變一個學生的人生軌跡,相處不當便易造成學生叛逆,甚至是自棄人生這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力量使用正確便可以憑借和學生所建立的那種“天然”的情感紐帶關系,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上所具有的優勢,入心、入腦地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幫助大學生認清在他們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所遇到的諸多迫切需要認識而自身又難以認識清楚的問題〔2〕。
一、輔導員工作角色內涵的轉變
人際關系中,交往雙方由于角色任務的不同,必將導致處事的行為存在差別。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有多元化的任務,在與學生交流的不同情境中,展現出多重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輔導員角色并非一成不變。目前我國處于轉型時期,整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開放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都在提升的趨勢中經歷著各方面深刻的變化,形成了影響當代高校環境發展的外部環境。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傳統輔導員工作角色內涵的“四個強調”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日常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角色內涵要擴大,具體表現如下:
作者: 單位:
(一)傳統輔導員的工作角色內涵強調輔導員是社會的責任者,忽視了輔導員的個體生命價值
輔導員肩負完成為國家培養高質量人才的責任,社會責任極重。與此同時,輔導員如何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這需要幫助他們完成專業化的成長,從職業新手到職業專家的成長過程;從關注職場到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過程。經歷此過程,輔導員便在職業生涯中完成了社會責任與個人自我生命價值的雙實現。
(二)傳統輔導員的工作角色內涵強調輔導員的權威性,忽視了輔導員與學生的合作關系
受這種權威性的思想影響,高校學生具有了較強的依賴性和向師性。不言而喻,教師在學生心中具有天然的權威,雖然此種權威有利于輔導員開展工作,但是單純靠權威來維護輔導員的特權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極易產生專制的教育行為。所以輔導員要樹立改變傳統觀念的意識,學會尊重與信任學生,建立新型自由、平等的師生關系。高校學生雖然處于拔節孕穗期,但他們自主獨立的人格已經初步形成,并且經過高中學習已經掌握一定的通識性知識,具備完成一定教育活動任務的能力。輔導員基于學生能力的前提,與學生相互合作,形成合力,通過發揮同輩群體的力量打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化的有效途徑。
(三)傳統輔導員的工作角色內涵強調輔導員是實踐管理者,忽視了輔導員是理論研究者的角色
高校輔導員的日常工作瑣碎、欠缺規律性、時常突發棘手事件,這些工作占據了輔導員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應該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應該滲透著人文精神,是一種不間斷的、無止境的探究與完善的過程。教育家波斯納認為:成功=經驗+反思。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需要通過不斷反思形成工作理念,用于指導工作。這便是一種研究,可是行動研究,也可是敘事研究。只有不斷反思、總結、研究,才能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獲得成效。
(四)傳統輔導員的工作角色內涵強調輔導員的單邊管理,忽視了教學管理的雙邊性
輔導員雖然在教育管理中是占主動的一方,但是高校學生有權且具備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所以同樣應重視教育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在雙邊互動關系中,生成各自的意義,繼而相互影響、相互交換,最終創生出管理育人的新境界。輔導員在實踐“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三全育人”等教育管理理念中,要學會建立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新關系,從“獨奏者”角色過渡到“伴奏者”角色,主動幫助、指引學生成長,而非強制性地塑造他們。
二、輔導員師生關系與師德
高校學生作為青年人的主要群體,容易受到多種道德價值觀的影響,表現得更加困惑。若輔導員自身的道德行為與給予學生的道德教育之間不一致,會導致學生滋生兩面人格,行為表里不一。師生關系的存在形式是判斷師德優劣的重要外顯因素。若輔導員具有較高的師德,必將具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反之不良的師生關系將長期盤踞,影響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從師生關系的心理交往層面來看,可將輔導員的師生關系對立地分為兩類:
(一)輔導員師生關系表面化
由于輔導員工作內容的瑣碎、管理人數較多等因素,導致大多數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屬于表面化。其現象就是,有些學生總是在輔導員面前展現自己完美的一面,但離開輔導員后立即“打回原形”,可謂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在同學中惡意破壞輔導員師德風范形象。更有一些同學為了在校期間可以多獲些榮譽而刻意與輔導員接近,這樣的學生內心深處充滿了功利色彩。即使他們能順利地將輔導員布置的任務完成,但其心里卻是充滿了抱怨。盧梭在《愛彌兒》中論述:“學生把老師只看作他在兒童時候遇到的災難,而老師則把學生看作一個沉重的負擔,巴不得把他卸掉;他們都同樣盼望彼此擺脫的時刻早日到來;由于他們之間從來沒有真心誠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誼,所以,一個是心不在焉,一個是不服管教。”〔3〕這與輔導員的師生關系表面化何其相似。所以出現此類問題輔導員應引起警覺,要在反思自我的基礎上,對他們投入更多有效的教育管理經歷,及時予以正確價值觀引導。當然,有些時候師生關系表面化的問題也會出現在輔導員一方。他們會抓住這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利用他們趨近功利之心幫助輔導員完成教育管理工作,這樣甚是不該,更有悖于師德規范。從表面上看這類師生關系處于和諧狀態,但內部卻是鉤心斗角,還會波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單從輔導員的管理工作角度來看,雖然在這一師生關系中輔導員也可將學生管理工作做好,但是這種管理是處于較低層面的,缺少情感的,未能給予學生深刻的教育意義。
(二)輔導員師生關系心理化
這是一種深層次的、理想化的師生關系。它將輔導員和學生的心緊緊系在一起,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親情體現。這種關系一旦確立后,學生將把輔導員當作親人般來依靠。因此此種師生關系也最具真實性、可信性。正如人際關系心理學中有這樣一條定律:“倘若你給予一個人充分的信任,那么這個人將不會輕易做出背叛你的行為。”所以作為輔導員,應該學會抓住各種機會,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與輔導員之間能彼此信任、相互關心、共同成長,那么心理化的輔導員師生關系就此產生,繼而學生便能按照輔導員的育人計劃成長。雖然建立這樣師生關系有一定困難,同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應成為輔導員在職業生涯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
三、理想的輔導員師生關系的建立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管理以及大學生成長規律,樹立科學教育觀。在教育管理中,輔導員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把學生作為教育管理活動的主體,促其健康、和諧、全面地發展,使他們具有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素質。
(一)在尊重學生人格中建立輔導員的師生關系
在人格上,師生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輔導員與學生都是一定社會中的獨立個體,都是社會公民的一分子,處于政治上平等的地位,沒有尊卑之分。如果是輔導員的主動行為對學生的人格產生影響,那么此過程中輔導員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反之亦然。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矛盾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相互規定、相互依存、相互對立,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換,所以輔導員為主體與學生為客體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轉變。因此以尊重人格來說,師與生可以在主客體關系相互轉換中得到同步促進式發展。教育家劉道玉曾這樣提問:“究竟怎樣才能夠做到以人為本呢?”他回答到:“最關鍵的一點是,必須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大學不僅因大師而大,還因大學生而大,無論大學生或是小學生,他們的人格必須得到尊重,教師用語必須人性化,禁止使用傷害學生心靈的語言,他們的志趣和愛好必須得到保證,他們有學習研究著作署名和發表不同學術見解的權利,包括分數在內的隱私必須得到保護〔4〕。”輔導員和學生應在不同角度成為教育管理活動的主體,這是一種教育行為的尊重,是一種人格平等的表現。
(二)在德育實施過程中建立輔導員的師生關系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盡管對教育的理解存在著外鑠與內發的差異,但古今中外就“教育首要應是道德教育”這命題觀點一致。在德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雙方道德都不斷地提升。輔導員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以輔導員為主體的教育活動中,可以通過自身言傳身教影響大學生良好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同時,教育規律告訴我們“教學相長”,因此,大學生的某一積極的道德行為也會引起輔導員的心理變化,從而觸動輔導員轉變不良的認知和觀念,使自身道德結構不斷完善。這一規律實則也是輔導員與學生之間主客體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促進理想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三)在師德制度建設中建立輔導員的師生關系
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少數輔導員沒能抵擋住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身在曹營心在漢”,沒能把全部精力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或把經濟大潮中一些不良的風氣沾染至教育管理領域。然而,除了在日常工作中通過交往建立師生關系外,輔導員自身師德的示范也是建立理想型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學校管理情境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注意自身的行為修養。力求以制度促保障,適時出臺相應的制度對輔導員的師德行為進行規范與約束。如北師大,學校組建了黨委教師工作部,成立了師德建設與監督委員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健全師德師風日常督導評估機制;學校成立人才引領跨部門審核小組,在新教師入職培訓中設置師德師風專題教育內容,嚴把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的入口關;在職稱晉升、續聘、考核中專門增加師德師風審核環節〔5〕。高校應該高度重視對輔導員師德規章制度的建立,堅持不懈地把師德師風作為輔導員評價的第一標準,明確對輔導員的師德要求,使輔導員的工作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管理的典范。
(四)在主體性教育中建立輔導員的師生關系
在教育現實領域,存在兩種傳統的師生觀:一種是專制型的師生觀,一種是放任型的師生觀。這兩種師生觀的教育結果都會導致師生之間沒有真正的情感。主體性教育的師生關系是一種關于傳統教育中兩種對立師生關系命題的合題,體現了教育愛與教育責任感的有機統一,它認為師生關系應以民主平等為基本原則。主體性教育的內涵與科學的學生觀一脈相承。對學生而言,學生是需要輔導員指導和社會關愛的生命個體。他們是學習的能動體、創造體和自由的選擇體,是具有自我思想感情、獨立人格、受法律保護的個體,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的絕對主體,他們的需要、尊嚴、興趣都應當得到合理的滿足與尊重。因此不應把學生簡單化地當做可屈服、任輔導員擺布的對象,也不能對學生采取“樹大自然直”式的任其放任自流的成長。
(五)在情感化的關系氛圍中建立輔導員的師生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影響大學生內在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著眼于學生的精神生活。輔導員不能物化地將學生看作是沒有生命的客觀物體,是消極被動的需要接受教育的對象。教育應是充滿情感的活動,輔導員應由物化的教育走向有情感的人化教育。高校的教育在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我們的思想教育在于人的培養,使人成為人,使人過得有意義。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勸誡:“未來的教師,我親愛的朋友!在我們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6〕大學生是完整的生命體,他們要求自由的發展。輔導員關懷學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發展,其本質是促進學生個體的精神成長,這種對于學生有情感的教育符合人的本性的要求。從無情感的物化教育向有情感的人性化教育轉變,要求輔導員成為學生的精神關懷者,尊重學生的權利、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六)在全面引導的理念中建立輔導員的師生關系
031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大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主體建構過程,輔導員應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大學生素質的養成,不可能靠單純“一刀切”式的成批量完成。其中,輔導員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多樣性、尊重學生的創造性。作為一個全面的引導者:第一,輔導員要牢記高校“立德樹人”的工作使命,明確要在教育管理中面向所有學生,以發展的眼光堅信每個學生都有成長的巨大潛力;第二,輔導員要慎重地對學生展開評價,要盡量公開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要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動態地理解人的價值,注重評價與個體生活相聯系;第三,輔導員要有反思的能力,能察覺出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是否因材施教,在實施獎勵時,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第四,輔導員要經常了解學生們的意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第五,輔導員要幫助學生們樹立前景性目標,時時了解學生達到的進程及效果,督促審視,隨時修正。在全面引導的理念中,輔導員與學生穩步地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七)在開放動態的學生觀中建立輔導員的師生關系
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大學生個體差異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不僅表現出學生是具有不同素質的人,還表現出學生是擁有不同愛好、興趣、追求,有獨立意志的人。例如:學生面對沒有被錄取到自己所喜歡的專業,不免有一種失落感,甚至會不安心學習。教育家劉道玉曾言:“你們大可不必鬧專業思想情緒,可以積極設法轉入所喜歡的專業。”如果轉專業沒有達到,也不用氣餒,把專業當作一種“載體”,著重訓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同時不要放棄自己的興趣,盡最大的努力把自己興趣發揮到極致。因此輔導員能否巧妙地運用教育管理智慧,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發展,是對輔導員職業素質的考驗。輔導員只有在尊重和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權威,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果輔導員不懂教育智慧,甚至濫用,將在學生的發展上起到教育的負向功能。輔導員面對大學生要本著發展的目光關注每一個學生,充分看到學生在發展上的巨大潛能。由過去封閉靜態的學生觀轉向開放動態的學生觀,以生成性的目標引導學生發展,看到并引發學生內在強大的“向上生長的力量”。大學與所有學術研究機構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育人為自己的崇高使命,而學生永遠是教育的中心,不尊重人性的教育很難成為理想的大學。理想的大學理念中,輔導員與學生的理想型師生關系的建立過程,是一種育人、育心、育德的教育心理活動,是一種人與人心靈溝通的、精神相契合的、價值觀得以傳遞的實踐教育活動。同時,輔導員在尊重、理解、愛護學生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學識、言行、境界、風范去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成長。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建立理想的師生關系,是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把“利器”,有利于化解在教育管理中出現的矛盾,有利于師生雙方道德及人格的共同升華。
參考文獻
〔1〕經柏龍.教師專業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論與實踐[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144.
〔2〕曲建武.建好輔導員隊伍[N].光明日報,2012-06-25(16).
〔3〕盧梭.愛彌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9-30.
〔4〕劉道玉.教育問題探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6):9,55,208.
〔5〕程建平.堅持教師教育辦學特色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中國高等教育,2018(10):13-14.
〔6〕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18.
作者: 遲寶策 單位: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