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學生健康教育學課程實踐能力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健康教育學》課程是培養醫學類專業人才的必要課程之一,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未能受到普遍重視,為了提高醫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我們選取不同專業的的醫學生進行本課程教學方式的探索,從前期教師備課、教學手段、教學形成性評價、師生互動等多方面改進,使學生的多項能力均有明顯改觀,為以后參加工作打下基礎和實踐經驗,提高了學生對教學滿意度,達到了此次課改的預期效果。
關鍵詞:醫學生;預防醫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實踐能力
健康中國,是我國為應對日益突出的各種疾病問題提出的發展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1]。新時代的醫學生,作為健康服務的重要儲備軍,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之外,還應必須擁有較高的健康教育能力和健康促進技能,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2,3]?!督】?a href="http://www.east68.cn/jiaoyulunwen/jiaoyuxuelunwen/138499.html" target="_blank">教育學》課程的學習是醫學生必不可少的,然而部分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已不適應時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教學模式比較死板,教學效果仍有改善的空間。由此看來,《健康教育學》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應形成以學生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新教學模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參與度和實踐能力,增進專業技能,本文將此次課程改革過程總結以供交流參考之用。
一對象與方法
1.針對學習《健康教育學》課程的學生,由2015級臨床全科專業40名學生作為對照,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仍然延續原來的教學方式,不做改變。以同級預防專業36名學生作為本次課改的實施對象,進行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教學改革,其具體實施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項目實施前期:教師在備課階段,適量增加時事案例、科學研究前沿的成果,以真實案例、具體研究結果講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實施方法和技巧,使學生了解我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發展的現況、存在的問題,掌握在各種人群中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理論知識。(2)項目實施中期:①教師指導學生應用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對本校學生所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②要求學生針對調查出的實際健康問題,并依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③對所開展的一系列健康教育與促進活動所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價;④學生撰寫項目實施工作總結報告,對自己組織開展的健康活動所得成果進行展示,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理論知識。(3)項目實施后期:課程結束后,對上述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內容包括對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的滿意度,調查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開展師生互評,學生對本項課程改革的效果進行評價,老師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與學生座談,進一步了解學生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求和建議;期末成績綜合學生整個過程表現予以評定。對學生的期末成績以百分制進行考核,課改組學生加大平時成績(占30%)和調查實踐評分(占40%)在最終成績中的比例,其中理論課閉卷筆試成績(占40%)。平時成績以學生在授課時的考勤紀律、團隊合作情況、信息收集能力、師生交流能力等這些方面由教師評估打分。2.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從學生對課程知識體系掌握情況、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習態度轉變及課程講授方法接收程度等多個方面,請學生匿名調查,向調查對象說明研究目的,數據用途、保證信息保密,請學生對此次課改作出主觀評價,將結果進行統計分析。3.數據采用SPSS20.0直接錄入,雙人校對后進行分析,計算兩組學生期末成績,集中趨勢用均數表示,離散趨勢用極值描述;將定量資料進行轉換區組,用卡方檢驗分析兩組學生成績分布狀況和對此次教學改革過程的主觀評價的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通過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考核得出學生結課成績,課改組學生平均成績76.78分,最高92分,最低65分;而對照組學生平均成績70.02分,最高85分,最低60分。由圖1所示,從兩班學生成績分布來看,課改組學生成績分布優于對照組(c2=9.385,P=0.025)。2.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此次教學改革過程的主觀評價,與對照組的學生比較,課改組學生的學習氛圍、團隊合作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探索研究精神、學習形式、推廣價值、教學滿意程度均有明顯改觀,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與總結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更多地是接收老師灌輸的教學內容和知識,缺少主動學習的技巧和積極性,自學時抓不住重點,文獻檢索時多閱讀參考二次文獻,缺乏探究的能力,并且跟同學和老師的交流過少,通過本次《健康教育學》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我們之前的教學方法相比,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改進。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授課教師精心備課,結合真實案例、具體研究結果講授整個知識理論體系,學生已基本掌握。之后在授課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理論知識,自行對本校學生所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并組織開展的一系列健康教育與促進活動,之后進行效果評價、學生撰寫項目實施工作總結報告,進行成果展示。在整個的實踐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了學習氛圍,使得團隊合作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探索研究精神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課改組學生對教學的滿意程度達到91.7%,較對照組有明顯提升,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后,通過親身體驗將理論付諸實踐,學生分小組進行課題設計,在此過程中需要自己檢索大量的文獻和參考資料,變被動地接收知識到主動的學習收集積累知識,靈活應用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分工協作充分溝通,使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積極的轉變;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更扎實的掌握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后的總結部分,同學們撰寫總結報告、師生座談討論,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比較、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綜合思辨和自我表達的能力,多樣的學習形式也比較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此次的教學改革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針對預防專業的同學與各專業課程的銜接不夠,實踐活動設計時知識點覆蓋不全面,有少部分基礎較差的同學很難適應此種模式,缺少個性化教學的思考。教師也有問題需要改進,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何加以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如何客觀公正地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考核,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等。健康教育學雖然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作為醫學和行為科學結合的邊緣學科[4],仍然不能受到高等醫學院校領導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受到教育體制、課程設置、教學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在更多的醫學專業本科教育中提高教師的隊伍建設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仍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曾釗,劉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32):5-20.
[2]陳秉中.在第十三屆世界健康教育大會上的發言[J].中國健康教育,1989(1):13-14.
[3]鄭振?,王宏.健康教育學(案例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4:1.
[4]張銀娟.《健康教育與促進》課程建設的實踐與啟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7):158-159.
[5]任麗平,鄭鍇,王柳行.高校社區大學生健康管理模式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8,5(06):327-328.
[6]段晨帆,李瑞芬,崔影,等.掌握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大學生應對健康風險的能力[J].教育現代化,2018,5(14):204-207.
作者:張玲 丁文清 張鵬舉 趙海萍 單位:寧夏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