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鄉村醫生職業精神教育培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前,鄉村醫生職業精神教育培訓存在如下問題:鄉村醫生對醫師職業精神缺乏了解,市場經濟的沖擊以及現有鄉村醫生教育培訓計劃忽視醫師職業精神培訓。基于此,建議提高鄉村醫生社會地位及待遇,加強鄉村醫生職業精神相關科目教育培訓,寓人文理念與準則于豐富的專業課教學中,推動鄉村醫生職業精神教育培訓實施取得效果。
〔關鍵詞〕鄉村醫生;醫師職業精神;醫學人文;醫學教育
鄉村醫生是農村居民健康的守護人。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加大了教育培訓的力度,鄉村醫生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是隨著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對鄉村醫生的服務有了更多人文性的要求。而目前絕大多數培訓機構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仍然偏重于基礎理論的學習、基本技能的傳授、學歷的提高以及(助理)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的提升。人文教育的缺位加之經濟等因素的沖擊,導致部分鄉村醫生社會責任缺乏、誠信意識淡薄和價值取向扭曲、溝通能力欠缺及服務意識缺位等,這些都不利于我國農村衛生保健工作的良性發展。因此,本文認為在“健康中國2030”保障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利益的戰略目標下,鄉村醫生隊伍建設除繼續提高專業水平之外,也需要加強對鄉村醫生職業精神的教育與培訓。
1醫師職業精神的內涵
醫師職業精神是指醫者表現在醫學行為中的主導思想,是在醫學實踐中建立和凝練的,為整個醫學界乃至全社會所肯定并倡導的基本從業理念、價值取向、職業人格及其職業準則、職業風尚的總和[1]。醫師職業精神是醫學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的統一,是醫師臨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既包括對自身技術水平的提升,也包括對該職業的認可與以身作則,其核心是謙遜、正直、責任心和誠實等品質。
2鄉村醫生職業精神教育培訓現狀
2.1鄉村醫生職業精神的先天優勢
首先,我國鄉村醫生長期生活、工作并扎根在農村艱苦的環境中,既為醫又為農,他們勇于奉獻、甘于吃苦、不計名利,用最簡單的醫療設備和自己的責任心,為農村居民提供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等基礎性衛生工作,發揮了農民健康衛士的重要作用。其次,鄉村醫生立足于鄉土氣息濃厚的熟人社會環境中開展服務行為,他們與患者頗為熟悉,因此,鄉村醫生與患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親人”關系。第三,鄉村醫生的服務對象都是生活在基層的農民,工作中必須要處處為農民考慮,既要治好病,又要少花錢。他們對患者的家庭病史、經濟情況等比較了解,更能理解患者的就醫心態與健康利益訴求,也更容易成為患者的精神支柱。
2.2鄉村醫生職業精神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出,各國醫生都需要在醫學知識、技能、職業態度、行為和價值觀交流與溝通技能、臨床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等方面達到最基本要求。鄉村醫生作為我國衛生隊伍的重要一員,理應具備并達到該基本要求中的標準。然而縱觀當前我國鄉村醫生隊伍的實際情況,不難發現鄉村醫生在職業精神建設方面還有待提升。2.2.1鄉村醫生對醫師職業精神缺乏了解。多數鄉村醫生未受過系統醫學教育,除自身知識與技術水平有限,誤診、漏診、延誤診斷治療、操作不規范導致醫療差錯時有發生外,其人文知識匱乏,對“醫師職業精神”的概念、內涵、作用等知之甚少,也缺乏對具體醫德規范和標準的深入理解,以及與患者有效溝通的技巧,他們多數只是憑借道德直覺工作,也習慣于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來處理問題,較少注重提高自身醫德修養,也不重視醫患溝通的藝術。鄉村醫生處在醫療服務體系的最底層,待遇水平偏低,部分鄉村醫生僅把這份工作看作是貼補家用、維持生計的一種手段,對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水平沒有太大興趣,也不愿去操心“醫師職業精神”的具體要求,得過且過。這直接導致醫患之間出現“信任危機”,容易引發醫療事故和糾紛,還迫使部分患者“小病大治”“舍近求遠”地去大醫院診治。2.2.2市場經濟嚴重沖擊了鄉村醫生的職業精神。改革開放以后,鄉村醫生失去了政府保障,游離在醫療市場的邊緣,半醫半農艱難地維持生計。受不良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的影響,鄉村醫生也逐漸將市場交換原則運用到醫療工作中,開始追求經濟效益,亂收費、賣假藥和過期變質藥品、過度治療[2],引起農民不滿,進一步削弱了農民對鄉村醫生的認可與信賴。
2.3現有鄉村醫生教育培訓計劃忽視醫師職業精神培訓
鄉村醫生長期工作在農村第一線,他們的職業素質關系到廣大農民的身心健康。加強鄉村醫生職業精神教育,引導鄉村醫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良好的醫德醫風,不但有助于提高鄉村醫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讓廣大農民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有利于農村衛生工作目標的實現和健康發展[3]。
3鄉村醫生職業精神教育培訓的對策
3.1提高鄉村醫生的社會地位及待遇
新醫改后,鄉村醫生作為衛生院的下屬,成為整個醫療體系的最底層組織。但我國衛生系統人事編制及相關福利政策僅下沉到鄉鎮衛生院,鄉村醫生不享受國家正式編制的各項待遇,還要受衛生院管理,缺乏歸屬感。作為農村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人員,他們會在不經意間去和與自己“差不多”的教師、村干部等對比,相比較低的收入難以激發其職業自豪感以及獻身于職業的熱情。而且,現有鄉村醫生分配制度也加劇了他們的不公平感,如藥品零差率政策取消了鄉村醫生藥品加成收入,雖然政府給予補貼,但總體收入仍大大降低;另外,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85.9%的鄉村醫生認為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增加了其工作量,甚至一些鄉村醫生需要利用業余時間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但薪酬增加較少,導致鄉村醫生工作積極性不高,得過且過,而且藥品質量也難以保證[4]。因此,首先要從法律法規層面明確鄉村醫生的身份,使其有職業榮譽感,才能堅定其扎根基層的信念。其次,在一體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可以將鄉村醫生的行政隸屬關系劃歸到鄉鎮衛生院,無論是從人事管理、財務管理、收入分配管理上都和鄉鎮衛生院采取一致性,實現鄉(鎮)村醫收入的均等化[5]。第三,允許鄉村醫生參加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務評定。第四,應健全并完善鄉村醫生社會保障制度。只有當鄉村醫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同行基本一致,而且生活無后顧之憂,工作被需要與認可時,他們才會安心地扎根基層服務病患。
3.2加強鄉村醫生職業精神相關科目教育培訓
3.2.1增設醫學人文相關課程。可以根據社會和醫學科技發展的變化及鄉村醫生實際增設一些新的課程,如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醫患溝通技巧以及黨和國家有關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方針政策等課程。特別是要把醫德教育作為鄉村醫生培訓中的必修課,幫助他們正確認識鄉村醫生工作的價值和職責,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尊重和關心病人,較好地實踐“守護農民健康”的職責。只有讓鄉村醫生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愛崗敬業的精神,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也才能將所學的醫學理論和實踐技能更好地運用于鄉村的醫學實踐[6]。課程形式可以是一定學時的必修課,也可以是針對鄉村醫生實際需求開設的醫學人文專題講座或大家講壇,特別是邀請相關專家來到鄉村醫生身邊現身說法,既可以加強人文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也可以幫助鄉村醫生從專家身上受到啟發、得到鼓舞,并自覺樹立起服務鄉村衛生事業的崇高理想。3.2.2在醫學專業知識的培訓中滲透醫師職業精神。醫乃仁術,醫學的人文性滲透在醫學的每一個角落,專業課程的教學不能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還要將蘊涵其中的豐富人文資源傳授給學生。在鄉村醫生專業知識培訓時,專業課教師要適時滲透人文知識,讓醫學人文與醫學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也可以通過床旁見習、實習幫助鄉村醫生在增長臨床經驗的同時,認識醫師職業精神的思想內涵。3.2.3通過榜樣的力量激發鄉村醫生的職業精神。近年來的“最美鄉村醫師評選”等活動,宣傳、弘揚鄉村醫生重要作用與先進事跡,極大地增強了鄉村醫師的職業榮譽感,堅定了他們扎根農村的信念,同時也帶動了更多人去關注、支持農村衛生事業,為農村醫生隊伍建設以及鄉村醫生職業精神建設打了一支強心劑。今后,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鄉村醫生先進、感人事跡的報道,鼓舞更多的鄉村醫生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得更好,也可以引導受過良好醫學教育的年輕醫學生回到農村、扎根農村、服務農村。二是加強對鄉村醫生職業精神的考量,對道德典范予以表彰,而對醫德人格存在瑕疵的鄉村醫生要批評教育,小懲大誡,嚴重者可取消執業資格。
〔參考文獻〕
[1]金福年.新世紀醫師職業精神的基本特征———從《醫師宣言》談起[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2,23(6):161-163.
[2]張麗霞,吳堃.鄉村醫生人格內化的現代價值及培養對策[J].中國鄉村醫藥,2016,23(10):60-61.
[3]戴偉娟,謝素芳,王朋,等.關于加強鄉村醫生醫德教育的思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31(11):1129-1130.
[4]尹文強,于倩倩,陳鐘鳴,等.鄉村醫生組織公平感現狀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6,32(4):280-283.
[5]王冠男.基于鄉村醫生管理現狀的分析[J].衛生軟科學,2014,28(11):690-693.
[6]楊靜.鄉村醫生職業素質提升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作者:趙金萍 劉云章 薛濤 宋子恒 單位:河北醫科大學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