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民教育培訓課程設置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當前,隨著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實施和“五項行動”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社區教育工作者要積極主動地探索新形勢下農村社區教育中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如何創造性的設置培訓課程。
關鍵詞:
農民教育;培訓課程設置;變化
一、培訓對象的轉變帶來課程設置的變化
由于職業農民培訓不同于以往普及型農民教育的培訓,我們可以在村委會或村小學建立圖書館和專家指導室,盡可能滿足農民各類種植、生產、加工的需求,將農民培訓由傳統的全民普遍性培訓向培養特色化、個性化方向培訓,使農民能夠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自主學習,深入學習,提高自己成為領域內的專家、領頭者。我們聯合鄉鎮農技、水產等部門強化對職業農民中的科技帶頭人教育培訓,為他們設置了“農村實用技術問答”“農村干部問答”“家庭種植”“家庭養殖”等課程,為他們進行“充電”和知識更新,發揮他們“二傳手”的作用,讓他們為農民素質提升放大效應。由他們幫助農民選擇品種、技術、項目和市場,成為農村中破解政策法規和科技難題的熱心人。對職業農民中的黨員干部和經營管理人員,我們結合鎮企管站、安監所等部門對管理人員設置“市場營銷”“法律小常識”“經營管理”“加工儲藏”等課程進行教育培訓,使農民了解市場所需,避免資源浪費,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市場引導作用,讓龍頭企業與專家講市場風向標傳達給農民,農民再根據市場變化進行適度規模化生產經營。長此以往,農民自然懂得根據市場變化改變經營模式。此時還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領導帶頭作用,提高黨員干部的科技能力,才能在農民中起到標桿示范榜樣。因此,提升黨員干部的專業和領導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具有政策、科技、市場和創新等意識的“專家型”人才是促進農業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
二、培訓方式的轉變帶來課程設置的變化
設置實踐課程時,充分考慮農民的生活環境,農民屬于土地,不應將課堂局限在教師的小小空間內,而應將課堂從教室向田間地頭轉變。培訓中,盡可能多開展實踐性教學和田間課堂教學。理性知識結合技術要點,邀請專家、技術骨干在試驗、示范操作中傳授相關知識,推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在這種互動性、啟發性、實踐性的培訓模式中,推動農民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在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并提高技術與技能。讓農民從土地以中來,到土地中去,最終實現質的飛躍。合理利用現有資源,設置網絡課程。由于近年來鄉鎮社區教育中心硬件條件的巨大變化,應積極鼓勵農民掌握現代教學設備的應用能力。跟隨時展步伐,將課件、影音資料、多媒體資源等有機結合,動靜結合,圖文并茂,把農民從單一的接受模式中解脫出來,在趣味性教學中調動大腦思考問題;二是充分運用“江蘇學習在線”“寶應學習在線”“中國農業信息網”等網站,精選內容,設置相應的課程,達到最佳的教育培訓效果。
三、培訓目標的轉變帶來課程設置的變化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實踐中,要從農民傳統經驗與落后的實用技術中解放出來,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調動大腦思考,使農民在知識、理念、技術實現換代更新,進一步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設置活動性課程。當前國家農村建設以農民創業能力提升為關鍵。黨的惠民政策同樣為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此,我們近幾年連續開展了“學知識、新技術、爭創業”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以活動當課程,在活動中讓農民學知識、學技能、強素質。設置“觀摩”性課程。近年來,我校帶領農民相繼開展了“廣洋湖鎮蝦蟹混養”“鱖魚養殖”“廣洋湖鎮有機稻基地”“綠色食品深加工”“廣洋湖鎮水產品合作社”觀摩活動。通過開設“觀摩”性課程,使教育培訓理性的向種養加、產供銷并重轉變,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條拓展轉變,向集約技術轉變,向一、二、三產業全面覆蓋轉變,從生存型向創業型轉變。設置“農村工程項目”課程。近年來,黨中央和政府為提高農民種植水平和素質能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類科技培訓、陽光工程、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工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針對這些項目,我們開設了“農村工程項目”課程,讓農民從技能型向創新發展型轉變,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使農民掌握了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中政策性的項目課程,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設置“互聯網+”課程。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當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點,總理曾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互聯網+農業”的概念引入經濟建設的大格局中。在互聯網信息快速發展當今,我們設置了“經營管理”“農村經紀人”“電子商務”等互聯網相關的課程。增加了電子商務知識內容,讓農民學習了解如今流行的電子商務知識,幫助農民開辟農產品營銷渠道,解決農產品銷路窄的問題,刺激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幫助農村經濟向信息化轉型。
四、培訓服務方式的轉變帶來課程設置的變化
鄉鎮職業農民培訓活動中,根據培訓服務方式的轉變,學校聯合鎮內相關部門設置了下面的課程,以適應培訓的需要。設置科普課程。學校自編了“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加工儲藏”“農業機械”“畜牧水產”等課程。成立送科技文化下鄉服務隊,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高質量的師資力量和農村教學場所,結成送科技下鄉服務志愿隊,積極開展送科技培訓教學活動。設置自創示范實驗基地課程,讓基地成為農民教育培訓的田間大課堂。2012年,學校就根據本校和區域額的實際創辦了“立體種植養殖示范實驗基地”,綜合示范基地、實踐活動于一體。擺脫課堂說教和紙上談兵的無用教學模式,把土地變成課堂,讓土地成為科研、實驗的場所,使農民看得著、學得到、學得會。設置成立合作社型的課程。近年來,由鎮社區教育中心牽頭,讓有能力的職業農民加入組成了“有機稻專業合作社”“水產合作社”“農村經紀人合作社”等專業協會,讓農民自愿加入,進行公益性、有償性服務。合作社型課程以服務為核心,實踐與科研相結合,內外聯動,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做到培訓有專家,試驗有場所,實習有知道,市場有渠道的全方位生產經營模式。設置“技術技能鑒定性課程”。聯合鎮勞動服務所、鎮企管站、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設置“技術技能鑒定性課程”,建立勞務派遣和、工作中介和職業技能鑒定服務站。農民在職業化培訓、專業化指導過程中,通過“職業技能培訓、鑒定、推薦就業”一條龍服務的模式,實施“頒發證書”教育,給農民外出就業發放社會上承認的有價值的證書,為農民外出就業和創業提供相應的保障。在職業農民培訓課程變化和課程的設置,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教育教學網站、新聞報紙等途徑進行知識傳播和信息。利用多元化、多種類的信息途徑開設服務欄目,為農民群眾開展大格局、全方位、多領域、多種類的服務,幫助農民了解市場信息,拓寬市場渠道,增加經濟效益,激發教師職業高尚感和工作熱情,適應并逐步引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趨勢。對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課程的探索與研究,是一個前進式、發展性、系統性工程,需要農民、專家、市場、行政單位各相關領域的密切配合,有效整合多方資源,形成聚力,共同促進農民職業化教育培訓工作的有效轉型。今后,我們將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身份農民向職業農民轉變培訓過程中課程設置的變化,更加有力地推動農民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培養一批又一批能夠適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推動農業經濟現代化進程,這樣,職業農民培訓才能真正落實到實處.
作者:王伏宏 顧昀 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廣洋湖鎮社區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