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機教育培訓標準化建設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現狀及存在問題
鎮雄縣位于云南省滇東北,地處云貴川三省結合部,具有“雞鳴三省”的美稱,全縣轄28個鄉(鎮),244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152萬余人,是云南省人口第一大縣、國家級特困縣及省財政直管縣。全縣現有拖拉機3549臺,農機具5100臺(套),農機技術及管理人員100余人,農機操作手8000余人,農機合作組織15家,農機總動力達31500萬瓦特。鎮雄縣農機校自建校以來,一直承擔著全縣150余萬人口的農機教育培訓工作,為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多年的農機教育培訓中,為提高農機教育培訓的辦學規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學校根據全縣農機發展現狀,認真進行調查研究,積極籌措資金,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及設施。同時加強內部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規范農機教育培訓程序,嚴格依法培訓,農機培訓的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訓人數逐年遞增。自2005年取得拖拉機駕駛培訓許可證(云農拖駕培許37號)以來,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大力實施,農機培訓的規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培訓人數平均每年以50%以上速度遞增,發展到現在年培訓量達1540人的規模。經過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目前已向社會輸送合格的農機技術人才(拖拉機駕駛員、農機操作手)總計達12000余人,特別是近5年來以開展農機教育培訓大行動活動為契機,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農機培訓穩步推進,取得可喜成績,培訓人數達7000人,占總人數的58.3%,其中,拖拉機駕駛員培訓2000人,農機操作手培訓5000人,拖拉機駕駛員培訓平均每年培訓400人,如此培訓規模在昭通市尚屬第一家,2014年農機校拖拉機駕駛員培訓計劃突破500人,比前5年的年平均培訓人數增加25%,到2014年7月底已培訓300人,完成全年任務的60%,且每年的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經農機監理部門的考試考核,合格率均在93%以上,為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2存在問題
1)設施落后,師資水平低。
由于農機具的更新換代和普及,傳統的農機培訓已遠不能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加上對縣級培訓學校的發展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很多教學設備大多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各種培訓設施和辦學條件都很落后。由于對農機學校的投入不足,致使學校經費不足,培訓教師得不到進修學習的機會,不能及時更新知識,缺乏實際操作能力和業務理論知識,從而影響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2)培訓內容更新緩慢。
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逐步向電子化、自動化、氣動化等高科技方向發展,農機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農業機械的管理范圍不斷擴大和更新。但目前鎮雄縣農機校培訓內容相對落后,與現代社會農機的發展脫節,傳統的培訓內容已不適應農機新技術的發展要求。
3)培訓人員減少,培訓內容單一。
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出臺后,農機校培訓的主要對象從拖拉機駕駛員以及三輪汽車、低速貨車駕駛員減少為拖拉機駕駛員和少數三輪汽車駕駛員。同時,隨著農機培訓工作改革力度的加大,農機培訓逐步走向社會化,新上戶的農機駕駛員在培訓上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造成縣農機校的培訓人員減少,從而影響培訓質量,使培訓時間和培訓內容無法保證。
4)缺乏政策法規支持。
由于縣級培訓學校缺乏政策法規的支持,部分農業機械化學校失去了自主辦學、自我管理的主動權,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各農機學校對走向企業化管理,一時難以適應。
2建設依據及優勢
2.1依據
1)是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它是應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的工具、裝備來武裝農業,以及采用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來管理農業。實施農機化教育培訓標準化建設項目,能提高農民正確使用、操作農業機械的能力,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增產增效,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推進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的提升,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實施農機化教育培訓標準化建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2)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七大在描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藍圖時明確指出:“堅持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億萬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就鎮雄縣來說,“十一五”末農機總動力已達31500萬瓦特,拖拉機擁有量達3549臺,配套農機具5100臺(套)。近年來一大批多功能、高性能、低能耗的農業機械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機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產出率,為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鎮雄作為國家級特困縣、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云南省財政直管縣,擁有150多萬人口,經濟極不發達,農民的科技意識不強,大批農機操作手中經過正規、接受系統培訓的屈指可數,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將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的因素之一。因此實施農機化教育培訓標準化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
3)是農機化教育培訓規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的持續發展,關鍵在于科技創新。也就是要用現代的科技提升培訓工作,使培訓工作與現展水平相一致,建立科學培訓體系。針對鎮雄縣培訓工作小、散、亂、缺等實際,農機校制定了農機技術培訓標準化建設的規劃,旨在提高科學技術的貢獻率,達到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推動農機技術培訓向規模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因此實施農機化教育培訓標準化建設是農機化教育培訓規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2.2優勢
1)有黨和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隨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貫徹落實,推動全縣農業機械化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大量優質、高效的農業機械不斷涌現,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促進了農機具的更新,提高了農機的作業成本,農業機械化事業更上一個新臺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貫徹落實,對農機教育標準化建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農民積極性高。
在有關惠農政策尤其是購機補貼政策的推動下,鎮雄縣農民購機的積極性異常高漲,掀起了購買農機、使用農機的熱潮,農民手中農機的擁有量逐年提高,需要培訓的農民就愈來愈多,甚至大多數農民改變了以前等、靠、要的觀念,積極主動找農機技術培訓部門咨詢有關技術和主動接受正規系統的農機教育培訓。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為標準化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
3)農機化教育培訓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
鎮雄縣農機校經過多年的努力農機培訓初具規模。學校占地面積2950m2,建筑面積650m2,教室面積120m2,辦公室面積200m2,學員宿舍100m2,教練場地1000m2,現有大中型拖拉機教練車5輛,配有電腦、傳真機、打印機等現代教學設備,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
3建設原則及措施
3.1基本原則
1)堅持多元投入,完善扶持政策。
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鼓勵和引導社會多方力量的投入,促進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2)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把教育培訓工作作為保障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合理規劃,突出重點培訓對象,統籌組織實施。
3)堅持按需施教,注重實效。
以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機化發展需求為導向,理論知識與技能培訓結合,農機化技術與農藝知識融合,加強案例和實踐教學,提高培訓效果。
4)堅持創新模式,完善機制。
采取靈活有效方式,通過集中辦班、入戶培訓、現場演示、技能競賽等形式開展培訓,同時,建立健全培訓評價、激勵、監督和考核機制。
3.2措施
1)當前國家提倡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大興人才優先戰略,實施農機化教育培訓標準化建設示范是貫徹落實全國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十二五”規劃綱要、農業部辦公廳下發關于深入開展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大行動的通知、省農機培訓大行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重要舉措,多年來政府部門也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金加強農機教育培訓建設,以提升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實用人才整體素質,推動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這就要求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及農機培訓機構,認真做到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在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中求真務實,科學創新教育培訓經驗、方法,為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2)搞好全縣農機裝備水平及有關管理、專業技術、實用人員的調查研究,制定農機培訓計劃和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加強職工隊伍素質建設,通過集中培訓、科技下鄉、現場會等多種活動把開展農機培訓大行動引向深入。同時不斷創新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及質量,建立教學評價和考核機制,推動農機教育培訓向規范化標準化轉變。
3)通過農機技術培訓標準化建設的實施,一是以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的培訓機構建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動全縣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向規范化方向轉變,同時提高農機培訓機構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二是通過軟硬件設施的配置,提升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增加培訓人數,使參訓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操作能力明顯得到提高,并能應用所學技能,結合當地實際,開展農機作業,帶動當地農民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者:宋敏 曾永鵬 單位:鎮雄縣農機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