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圍繞五個精準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倳洀娬{“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依托江蘇農民培訓學院,深入開展各類人才培養,圍繞農業六大百億級產業體系建設需要,即優質稻米、園藝型花木、標準化果蔬、農牧循環型生豬、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態河蟹六大農業產業,聚焦“三群四鏈”集群發展和補鏈強鏈,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年均培養5000人以上,為全市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和“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提供堅強人才支撐。通過近幾年的實踐,學院的培訓工作形成一套“精準”模式,即圍繞精準設置培訓專題、精準遴選培訓對象、精準設計觀摩點線、精準實施培訓管理、精準使用培訓資金等“五個精準”目標要求,開展各類型培訓。
一、精準設置培訓專題
精準設置培訓專題是指培訓班主題和培訓班課程設置貼近地方農業產業發展需要,滿足農業產業從業人員生產經營管理的需要。學院培訓專題設置圍繞全市戰略目標要求,按照“三個貼近”原則設計培訓專題,貼近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關鍵環節需要,貼近市委市政府農村工作重心,貼近當地高素質農民內在培訓需求。2018年以來,宿遷市委市政府圍繞貫徹黨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就大力培養農村實用才隊伍、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作出了部署,2018年9月,宿遷市政府《宿遷市生態高效農業倍增計劃》,明確用五年左右的時間,重點主攻優質稻米、標準化果蔬、園藝型花木、農牧循環型生豬、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態河蟹六大百億級產業建設,聚力打造千億級三產融合型農業,實現農業綜合產值倍增翻番。為此,學院在培訓專題的設計上,重點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結合本地農業產業發展關鍵環節需要,圍繞果蔬園藝、稻蝦混養、設施蔬菜、水產養殖、稻麥種植等主導產業設置培訓專題。培訓課程的設置逐漸形成模塊化教學形式,形成以知識技能培訓為主體,以拓寬眼界、提升覺悟作為兩翼的三段式培訓結構。落實“拓寬眼界”,指開展現代農業發展示范點和美麗鄉村等點線的現場觀摩教學;落實“提升覺悟”,指開設高素質農民素養專題課、惠農政策和重要文件精神解讀等課堂教學,以及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活動。
二、精準遴選培訓對象
精準遴選培訓對象是指讓有培訓需求的學員走進課堂,做到學員組織精準。針對以往培訓對象針對性不強、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學院重點從培訓源頭抓起,讓有需求的學員走進課堂。一是召開縣區農民培訓座談會,就培訓內容、培訓時間段、培訓方式、培訓對象組織等相關內容進行交流,及時完善培訓方案,初步建立根據培訓目標選學員、學員根據課程菜單選班次的教學互動機制。二是結合全市六大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優化培訓專題,培訓前組織工作人員到縣區、農業企業進行調研,就培訓需求與縣區農業領導、基層農技人員、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負責人、農業企業管理人員等進行交流,準確掌握各類實踐生產經營主體的內在需求,便于有針對性地遴選學員。三是加強與業務主管部門、農業行業協會、農業企業等單位聯系,拓寬學員組織渠道,提高培訓對象遴選的精準性,提升培訓組織化程度。學院先后與市供銷社、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盆景協會、水產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聯合開展培訓。2021年5月,學院聯合泗洪水產協會舉辦了首期鄉土人才(水產養殖類)培養評價高研班,共有160名水產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和養殖合作社骨干參加培訓,共有108人通過考核,其中,42人獲得水產助理工程師職稱,66人獲得水產工程師職稱。
三、精準設計觀摩點線
精準設計觀摩點線是指現場教學觀摩點的選擇和路線的安排精準。為了讓現場觀摩教學取得實效,學院結合課堂教學實施需要,對現場觀摩教學點進行認真研究,做到每一條觀摩教學線路設計精準,提高了培訓趣味性、科學性。一是通過查詢,了解各地農業領軍企業、領軍人物、創業致富帶頭人,摸清地點,尋找相關聯系人,設計觀摩路線。二是通過與市內外相關單位交流溝通,獲取示范觀摩點信息,委托相關單位在當地安排點線。三是參考借助有關院校成熟的現場教學體系。截至目前,學院積極加強與省內外相關單位的聯系,委托在當地遴選觀摩點,提高培訓的靈活性,豐富培訓內容,開闊學員視野,激發學員創業熱情。
四、精準實施培訓管理
精準實施培訓管理是指培訓實施過程管理精準。在培訓過程中創新教學管理模式,按照精準化管理要求,重點構建“要我學”的管理機制。一是實行班主任責任制,培訓班班主任為每期培訓班的第一責任人,落實全程管理。二是采取劃小管理單元,實行大班上課、小班管理的機制,落實有效管理。具體做法是,對每期班劃小管理單元,在配備班主任、建立班委會的基礎上,安排專職教師擔任輔導員,負責學員思想動態管理,協助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三是建立臨時黨支部,每期培訓班篩選出中共黨員,建立臨時黨支部,參與班級教學管理,提高培訓班的規范化程度。四是建立培評結合機制,培訓后期聯合人社部門組織專家對學員進行職稱評定,結合參訓學員的出勤率等綜合表現進行打分,為通過考核的學員頒發證書。上半年,學院以市級培訓為契機,探索建立培、評銜接機制,將培訓、職業資格評定、學歷提升有機結合,形成“培訓+職稱”“培訓+學歷”新模式,對符合條件的參訓學員頒發職稱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有進一步提升學歷需求的學員,擇優推薦進入南農大學習。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員上課積極性,促進學員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五、精準使用培訓資金
精準使用培訓資金是指培訓項目資金使用科學、規范和嚴謹。培訓經費使用上根據培訓經費使用要求,學院認真做好培訓預算,注意培訓過程中細節處的經費使用,在培訓經費標準范圍內,學院努力為學員創造優質的食宿條件,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突出經費使用人性化。比如,外出期間,為每一位學員購買一份意外險,配備后勤保障車輛和小藥箱,做好突發應急處理預案。對每期培訓班經費使用實行滾動管理,當期培訓班結束后,及時統計好該班次各項經費使用情況,為下期培訓班經費使用提供參考。各期班次之間循環滾動操作,從而把整個項目的經費使用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實現培訓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胡賽 單位:江蘇農民培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