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當今時代,如何充分發揮創業、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有效拓展創業創新與市場資源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銜接,設計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內容(眾創),集合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主體(眾包),完善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眾籌),構建多層面的教育配套制度(眾扶),逐步建立“雙創四眾”新模式下的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雙創四眾;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
“萬眾創新”“人人創新”是2014年9月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總理首次提出的“雙創理念”。2015年9月26日《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專門用于“四眾”平臺建設。“四眾”指匯眾智、匯眾力、匯眾能、匯眾資。在當今時代,如何發揮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有效拓展創業創新與市場資源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銜接,在“雙創四眾”新模式下,設計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內容(眾創),集合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主體(眾包),完善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眾籌),構建多層面的教育配套制度(眾扶),逐步建立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將為大眾共同分享發展成果提供更廣闊的途徑。
一、相關概念內涵
(一)農民工市民化的內涵
關于農民工市民化的內涵,目前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農民工市民化的深刻內涵在于,它涉及農民工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社會組織形態等由農村范式向城市范式的轉變,期間伴隨著勞動方式和交往方式等的變化。農民工的公民身份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農民工的公民化應包括兩個層面的轉變:首先是農民工在職業,居住地和權利所有權方面的轉變;其次,是農民工在思想,價值觀和行為的轉變。通過大眾創新,設計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內容;集合眾包,將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主體集聚起來;實現眾籌,完善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完成眾扶,構建多層面的教育配套制度,逐步建立在“雙創四眾”新模式下的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有助于農民工在第一級改變。
(二)研究背景
由于中國農民工公民身份的特殊性,沒有直接研究中國農民工公民教育培訓機制的權威理論。但是,外國對移民和農民工問題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勞動力流動和勞動力轉移的權威模式早已形成。例如,英國統計學家列文斯坦于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移民規則”,唐納德的“推拉式”理論和舒爾茨的“成本效益”遷移理論等。在中國,農民工的公民教育和培訓機制尚未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主題。近年來,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的公民教育和培訓,并出臺了“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計劃”已經制定了若干培訓項目計劃,并增加了對移徙工人職業技能培訓的投資,包括支持各種政策和培訓費用投資,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順利開展。但是,這些培訓項目的內容忽視了農民工的素質教育和指導,這將嚴重限制其城市生存能力和發展潛力。因此,為了加強創業和創新公共服務資源的開放共享,實現地區和行業人才等創業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依靠“互聯網+”和大數據,在線上和線下推廣新的教育和培訓模式,逐步建立在“雙創四眾”新模式下的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市民化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育沒有系統的安排,優質教育的概念尚未實施
現有的農民工培訓制度缺乏溝通和制度安排,忽視公民素質的教育,忽視農民工融入城鎮的心理,這是農民工真正轉變為市民的關鍵和難點。根據不同農民工的需求和個人發展,我們將為不同行業的農民工提供立體化的教育和培訓,如個人技能、文化素養、職業能力和創業教育,形成全面的長效機制。
(二)培訓支持需要改進,技能培訓政策指導不足
對于目前的技能培訓,政府通常會提供一次免費培訓,并不能滿足城市農民工的長期生存和發展。政府必須考慮如何制定個體農民工長期機制的培訓政策。這樣,一方面可以留住農民工,另一方面,通過農民工的可持續發展,避免農民工短缺,避免城市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就業結構性短缺。
(三)教育資源沒有整合,學校組織難以協調
現有的培訓模式是政府、招標、培訓和財政支持,政府已經承接了大部分培訓。大多數培訓機構是政府贊助或指定的機構或職業學院。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政府導向的培訓模式和單一技能的培訓內容有些模糊,不能適應其發展內涵。農民工公民教育和培訓的資金是單一的,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一些私立教學機構的運行條件不能達到相應的水平,教育農民工公民身份的教師的資源結構不合理。
三、構建“雙創四眾”新模式下的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
在“雙創四眾”新模式下,設計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內容,集合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主體,完善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構建多層面的教育配套制度,逐步建立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設計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內容(眾創)
農民工想要真正地融入城市,必須進行個人修養、工作技能、生活常識等多方面的培訓。如圖1所示的教育培訓內容,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生存技能的培訓、工作技能的培養、居民素養的形成,最后是整體市民意識形態的最終轉變。隨著這些培訓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越低,公共福利越高。類似于這樣的公共產品,企業或者個人一般不會進入此領域,只能通過政府進行培訓,最典型的做法是一些城市的年度公民手冊和文明調查。
(二)集合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主體(眾包)
只有加強農民工的個人素養和文化素養,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這些培訓可以通過社區活動、社區輔導等方式進行;企業則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農民工進行工作技能、職業能力方面的培訓,可以通過政府、企業、農民工共同投資的方式進行;對于生活中的單一技能,現有培訓機構可以進行培訓。通過以上幾個層次的培訓,通過創業創新服務平臺,聚集全社會的各種創新資源,關注渴望融入城市的農民工的心理需求,加入與市民素質相關的專項培訓內容,例如市情介紹、市民禮儀、普通話或方言訓練等,可以實現農民工生存技能、職業能力、社會道德和公民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完善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眾籌)
教育和培訓的投資機制也應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擴展,可以考慮一個由政府主導,企業支持,培訓機構和移民工人自己組成的多渠道資本投資機制。政府是資金的領導者和提供者之一,通過企業和農民工參與支付培訓經費,政府將根據一定比例的補貼,為農民工培訓提供專項資金賬戶。建立由政府、企業、農民工和培訓機構共同建立的培訓基金機制,以更好地實現公民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培訓機構應建立成熟的招標、監督和獎懲機制。
(四)構建多層面的教育配套制度(眾扶)
首先,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對于參加培訓效果好,能夠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且有穩定工作收入的農民工在戶籍等政策限制上有所突破,使其具有市民資格。其次,以身份證為基礎建立檔案信息數據庫,隨時查詢農民工的資格信息,職業培訓的信息,整體素質的信息等。再次,建立培訓機構監測評估機制,對培訓機構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對培訓機構的條件、辦學能力、教師地位和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最后,在已經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市民化教育培訓體系,強調公民素質和職業技能。為了順應“互聯網+”時代的大變革趨勢,充分激發廣大市民和市場參與者的創業和創新活力,促進線上線下的結合、傳統與新興的結合以及指導與規范的結合,構建“雙創四眾”新模式下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具有重大意義。按照“堅持市場領導,包容性創新,公平有序發展,優化治理,深化開放合作”為“四眾”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基本原則,促進各種資源要素的集中、開放和共享,將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更高層次、更廣泛地促進大規模創業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王雅麗.素質與技能并重的農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訓機制研究[J].職業時空,2014(12).
[2]張永波.勞動力價值實現視角的農民工市民化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2).
[3]郁彩虹.發達地區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與對策———以蘇南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5(1).
[4]高峰.蘇南地區外來農民工市民化長效機制的構建[J].城市發展研究,2015(1).
[5]董延芳,劉傳江,胡銘.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城鎮化發展[J].人口研究,2011(1)
作者:王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