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wǎng)用心挑選的有機化學混合教學模式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針對疫情下《有機化學》課程無法“面授教學”的問題,提出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系統(tǒng)地敘述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興趣、融入思政元素、課程建設以及管理和評價等,為培養(yǎng)德智雙全的新一代大學生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有機化學;疫情;混合教學;教學方法
2019年12月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了全國,不僅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還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和工信部發(fā)出“停課不停學”的工作通知[1],堅持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維護廣大師生的健康安全,同時,堅持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基于該大健康環(huán)境下,各地高校紛紛采取以線上教學的模式組織學生完成相應的學業(yè)。由于該階段學生大部分時間利用手機或電腦居家學習,局限于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內,加之疫情期間的諸多限制,學生的心理和思想上或多或少出現(xiàn)了恐慌、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因此,各位任課教師在授予課程知識之外,還需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以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的全校性理論課程——《有機化學》為例,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學新方法,提出有效地課程建設和管理方案,為提升疫情下的教學水平提供思路。《有機化學》課程作為高等農業(yè)院校的全校性基礎理論課程之一[2-3],是一門與人類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化學分支,學生通過該門課程可以了解到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能、反應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為后續(xù)學習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食品科學、農業(yè)科學等相關學科奠定基礎。因此,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系統(tǒng)地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與本課程有關的科學新成就和新發(fā)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程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學生學會分析、總結、歸納、類比等方法,為有關專業(yè)基礎、專業(yè)課和為今后從事科研、教學、生產及科技開發(fā)打下良好的有機化學基礎。在疫情爆發(fā)前期,學生未返校之際,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需及時調整,《有機化學》課程通過結合現(xiàn)代網(wǎng)絡教育技術,以騰訊課堂、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教學平臺實現(xiàn)網(wǎng)上教學,達到了啟發(fā)、互動、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效果。
1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導向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可以使大學生增加學習動力,增強學習的專注力,進而調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高效學習。《有機化學》作為多個理工學科的基礎課程,課程內容多而廣,涉及的化合物種類、結構、反應機理與性質等,知識點枯燥而難記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難以保持初始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如何提升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是教授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借助網(wǎng)絡平臺開展翻轉課堂,不僅可以解決疫情期間學生無法返校學習的難題,還能充分通過網(wǎng)絡平臺傳輸教學資料,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比如在教授有機化學不飽和烴一章中的誘導效應與共軛效應時,由于兩種效應涉及到原子或原子團以及共軛鍵對分子中電子云密度分布的影響,如以傳統(tǒng)課堂講解模式傳授學生知識時,通常對于空間想象力較差的學生而言,難以完全理解該部分的原理,學習倍感吃力,但通過網(wǎng)絡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翻轉課堂可以極大輔助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該知識點,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可以通過超星學習通或智慧樹等平臺在課前先查閱平臺內部資料,觀看視頻進行兩種效應形成過程進行比較,從而掌握兩種效應存在的形式及其影響,并通過線上課堂講授過程中結合簡單的習題與學生探討該部分內容,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知識點。如此可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有機化學》這一理論課程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2合理融入“課程思政”
考慮到疫情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應在“有機化學”授課過程中合理地將思政課程設計到教學中,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和科學的方法論、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4]。比如在學習共價鍵的均裂產生自由基時,可以結合吸煙與有機物生成多種自由基對人體的傷害進行講授,吸煙的不僅危害人體的健康與生命,還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使學生受到啟發(fā)和教育;比如學習不飽和烴的章節(jié)中,乙烯是本章最簡單的化合物,可以結合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如PE塑料的合成、作為水果的催熟劑)講解的同時,還可介紹乙烯對人體的傷害,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學習醛酮一章中的Wolff-Kishner-Huangminglong反應,介紹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黃鳴龍先生利用醛或酮在高沸點溶劑和堿性環(huán)境下能迅速反應得到烴,解決醛酮還原成烴化合物不易產業(yè)化的難題,詮釋重要反應類型和我國科學家關聯(lián)的課程思政元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當然,有機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各位老師可以開設更多有趣而富含思政元素的有機化學課程,培養(yǎng)德智雙全的新一代大學生。
3網(wǎng)絡平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如上所述,在《有機化學》課程線上線下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騰訊課堂、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網(wǎng)絡平臺進行在線教學,以講解ppt為主,并利用各網(wǎng)絡平臺的特殊功能,如互動答疑、在線考勤、資料共享等,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參與老師的授課內容,提高學生的興趣,并能實時跟進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在線上課程之后,通過騰訊課堂教學網(wǎng)絡平臺,學生可以回放錄制的視頻,復習課程教授的知識點,并結合超星學習通和智慧樹網(wǎng)絡平臺,學生可即時收到老師的學習任務、測驗、作業(yè)及考試,拓展課堂之外的學習,參與課堂內容討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有機化學學習過程中,對于較難理解的授課內容,除了在網(wǎng)絡課堂上講解之外,還可在教學網(wǎng)絡平臺上放入相關學習視頻,幫助同學們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如sp3、sp2和sp雜化軌道形成的動畫視頻,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雜化軌道的形成機理,并通過平臺的課后作業(yè),輔助他們及時掌握雜化軌道理論及相關應用。當講授到重點和難點知識時,利用如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平臺進行搶答、選人、投票、問卷等教學活動,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從而解決枯燥和沉悶的課堂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活躍的課堂環(huán)境。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qq或微信群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有機化學各章節(jié)知識點的疑惑,還可根據(jù)前述的課堂作業(yè)成績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和補充講解課程內容。
4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課程管理與評價
在學生無法返校學習的情況下,采用網(wǎng)絡平臺來實現(xiàn)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模式有利也有弊,其優(yōu)點在前述已指出,在此不再重復,而其弊端在于教師上課時只能對著電腦講解,無法與學生面對面進行教學,如此可能會出現(xiàn)學生只是登錄了課堂鏈接,而人卻不在的情況。因此,教學課堂紀律需要新的方式方法加以維持,畢竟學生還未完全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可以參考以下方法對課堂進行考勤:(1)課堂期間不定期進行手勢簽到,防止學生進入課堂,而人不在的情況;(2)設立重要知識點習題討論,統(tǒng)計討論區(qū)的學生回答情況;(3)不定期在平臺上線上課堂作業(yè),習題以選擇題為主。老師們課后可在平臺上查看簽到情況、課堂報告和作業(yè)成績統(tǒng)計情況,一方面有利于老師及時跟進缺席或未完成討論和作業(yè)的學生情況,督導學生認真學習;另一方面老師也能夠快速摸清學生對于各章節(jié)的學習進度和相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課程評價作為課程開設效果如何的評定,可以反饋調節(jié)每節(jié)課程的設置,進一步完善課程內容。每位學生可以在教學網(wǎng)絡平臺對每節(jié)課的評價,教師根據(jù)課程評價意見,跟蹤和指導學生的學習,形成更完善而客觀的過程評價機制。另一方面,調整成績考核內容及比重,改變以課后作業(yè)成績和考勤成績作為平時成績依據(jù)的方式,根據(jù)平臺簽到、課堂討論和在線作業(yè)等活動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jù),彌補傳統(tǒng)教學完全依靠課堂考勤和期末成績的不足。
5結語
有機化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理論課程,其教授學生人數(shù)眾多,影響較大。本文系統(tǒng)介紹了在疫情期間有機化學線上下線的混合教學模式,采用網(wǎng)絡平臺教學和線下輔導的形式,以學生興趣為導向,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將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和同步,不僅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還達到了啟發(fā)、互動、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工信部:“停課不停學”要堅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新華網(wǎng).[2020-02-12].
[2]宋光泉.新編有機化學[M].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3]陳睿,宋光泉.新編有機化學解題指南[M].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4]沙風,伍新燕,杜仕菊,等.有機化學課程思政建設“四步法”[J].大學化學,2021,36,2011005.
作者:楊富杰 丁姣 李僑光 程杏安 單位: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