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教育技術學未來課堂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被引入到課堂當中,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未來的課堂教學必然會有一番新的面貌。未來的學習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而目前的教學方式還無法應對這樣的需求。本文將從教育技術學的視角對未來課堂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教育技術學;未來課堂;研究
一、前言
21世紀的技術革命已經給教育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不僅僅是教學內容,也稱為了教學的載體和工具。隨著信息獲取越來越容易,未來課堂的主要能力已經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國教育界要從現在開始對未來教學加以研究,從而建立人才競爭力。
二、未來課堂的定位與特性
(一)未來課堂的定位
未來課堂指的是未來主要的教育形式,傳統的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場所,教師是知識和技能的來源,而未來的課堂是學生和教師交往的平臺,是探索知識的的地方。未來課堂與傳統課堂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動性。傳統課堂當中,教師單方面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沒有向教師反饋的暢通渠道,而未來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才是主要的授課形式。另外,未來的課堂上,人、環境、資源、技術等要素都更加和諧,越和諧的課堂教學效果越突出[1]。
(二)未來課堂的特性
依托先進的技術,未來課堂將顯示出與傳統課堂并不相同的特性。首先是人性化的特性。未來課堂對學習者的情感和個人訴求更加重視,在所有的環節都體現出以人為本。比如教室和教具都是用可持續的再生材料制成。第二,未來課堂具有混合性,多種教學形式將在課堂上共同存在,比如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交叉,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交叉,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交叉等。第三,未來課堂具有開放性。比如桌椅的擺放更加靈活,可以隨時根據需要調整布置,許多目前教師中原有的設備都將不必設置,便攜式設備就能滿足要求。第四,未來課堂具有交互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互、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將是未來課堂的主要內容。
三、未來課堂的設計與開發
(一)未來課堂的設計理念與原則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課堂教學終于可以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移動智能終端給教師更多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在未來課堂上,教學應當是圍繞著學習者來進行的,環境、技術都是輔助工具,互動是課堂的核心。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原則,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質量[2]。
(二)未來課堂的設計
未來的課堂將更加注重空間的利用,所以空間設計的原則對于未來課堂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未來課堂的主要設計重點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課堂將無時無刻不處于網絡連接中,通過互聯網與外界連接將是課堂授課的基礎。第二,桌椅的組合將有更多的變化,所有的桌椅都將是可調節的,用以滿足不同的教學要求和不同人的個體需要。第三,教師在教學中將更加依賴電子屏幕,一個課堂上將有多個電子屏幕用于教學。信息的表達傾向于圖片和視頻這樣的直觀形式。
(三)未來課堂的開發
開發未來課堂需要多種技術的成熟。首先,云端技術是未來課堂的基礎,云端泛指網絡,指的是將所有移動設備隨時隨地接入到互聯網的技術。典型的云端技術就是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虛擬桌面技術,學生可以在云端平臺上交互先實現被,分享資源獲得個性化的服務。
四、未來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
(一)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
早期的教學使用的基本載體是黑板和粉筆,隨著視聽媒體的發展,電視、收音機也成為了教學工具。再后來計算機成為了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移動信息終端的發展,未來的課堂將逐漸打破時空的限制,教學活動也將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3]。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學指的是使用信息化手段來完成教學任務。具體的信息化應用方式有六種:信息技術支持視覺化學習、信息技術支持建構現實的學習、信息化支持探究性學習、為創建學習共同體提供技術支持、信息化支持反思性學習、信息化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環境。
(三)未來課堂的教學模式
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和學之間沒有清楚的界限,學生者通過交互終端自主學習、互相交流。教學活動在多個屏幕上同時展開,共用屏幕和個人屏幕同時產生信息[4]。
五、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加大對未來課堂的研究力度,及時進行教育技術、教育方法的轉型。對未來課堂的定位與特性、設計與開發已經模式的建構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作者:翟鳳敏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葉新東,陳衛東,張際平.未來課堂環境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電化教育,2014,01:82-87.
[2]王麒,許亞鋒,張際平,陳衛東.未來課堂云支持系統模型設計與功能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4,06:69-76.
[3]許亞鋒,尹晗,張際平.學習空間:概念內涵、研究現狀與實踐進展[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03:82-94+112.
[4]岳欣云,董宏建.現象學技術哲學視野下的教育技術觀[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