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民職業培訓中教育技術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農民所處的社會背景分析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度明顯,土地農轉非增速,土地征占規模不斷增大。相應地,農村失地農民人數激增,這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問題。然而,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平均接受教育年限卻較短,他們較低的文化素質明顯難以適應現代農業或者城市生存的發展要求。最重要的是,絕大部分農民嚴重缺乏職業技能,在殘酷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即使有很好的就業機會,其職業技能也不能滿足工作需要,相當一部分農民處于失業狀態,失業農民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即使在政府扶持下,一部分農民勉強實現就業,但大多也是從事臟、累、苦、險和低收入的行業,以非正規就業為主,工資待遇低且工作穩定性差。因此,農民亟待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從而創造和把握再就業機會。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職業培訓現狀
1、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基礎條件差。目前,農民職業培訓主要是政策導向性,一些農民培訓機構的培訓場地和培訓設備簡陋,培訓目標不明確,只是為了響應國家的政策象征性地完成培訓,培訓效果不理想。雖然國家對于農民培訓方面有一定的經費支持,但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設施建設需求經費巨大,這些費用遠遠低于實際需求。
2、師資力量薄弱,師資隊伍不穩定。目前,大部分農民培訓教師缺乏相關信息技能培訓,教育觀念較為陳舊,對現代教育技術認識不夠,缺乏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學培訓工作所需的理論及實際操作技能。政府部門對于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民培訓中的作用認識不夠,加上農民培訓教師工資拖欠嚴重,嚴重影響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導致師資隊伍不穩定。
3、網絡培訓資源分散且不足。目前,針對農民培訓的網絡信息體系還不完善,符合農民需求的培訓少。目前,農民培訓對象主要分為四類:一是在家務農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是新農村背景下的新生代農民;二是打算外出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三是戶籍在農村,但主要從事非農產業、以打工為主要收入的農村勞動力;四是從事農、林、漁業、種養殖為生的農村居民。在對農民實施培訓的過程中,沒有根據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驗和已有技能基礎等個體特征而采取相應的培訓策略。培訓課程也沒有根據農民的具體需求進行分類,導致農民培訓項目基本雷同,均是家政服務、計算機操作、烹飪等脫離實際需求的培訓內容。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民培訓中的應用與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農民培訓體系
在農民培訓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新的探索,這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應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精神,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尤其是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合理安排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中用到的相關硬件環境、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問題。政府對農民培訓要統籌規劃,省農、林、漁業等部門也應積極配合,同時,整合農業職業院校、鄉鎮成人學校、農民培訓機構等培訓資源,在高等農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鄉鎮農民培訓機構中開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農民培訓班。應對農民培訓工作進行調查研究,根據農民培訓效果建立獎勵與考核制度。強化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農民培訓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跟蹤工作,加強培訓的督查指導工作,進一步完善考核評估體系。
(二)建立農民培訓專項基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培訓需要相應的多媒體教室及網絡設施,而這些設施配備需花費較多的經費。參加培訓的教師也需要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技能,這些都取決于地方政府財政撥款的支持力度。目前,國家對農民培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所以,除了增加國家財政投入外,還應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鼓勵企事業單位、地市級政府部門以及個人參與到農民培訓項目中來,從而保障穩定的經費來源。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可根據各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現代教育技術資金投入。對經濟較發達地區,可進一步鼓勵企業、民間團體作為培訓主體,參與培訓實施的全過程,以保障農民培訓中現代教育技術人力、物力的充足供給。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河南的農民培訓主體除公辦培訓機構外,社會團體、企業和公民按國家規定也可參與農民培訓,因此,呈現出辦學主體多元化的趨勢。培訓教師包括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總的來看,教師層次良莠不齊。因此,應該加強培訓教師的專業化建設以及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高培訓教師的專業技能與教育教學能力,從而提高培訓效果。應多渠道廣泛吸收培訓師資,聘請社會上的能工巧匠、專業技術人員等兼任培訓教師,建立一支能力強、素質高的農民培訓師資隊伍。
(四)重視農民培訓教學資源開發
現代教育技術與農民培訓課程的有機整合離不開農民培訓教學資源的開發。首先,農民培訓內容應根據國家職業標準以及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操作規程的要求,在充分考慮農民工需求和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要安排培訓內容,并不斷調整。在此基礎上,組織人員針對培訓內容開發多媒體或網絡教學資源。此外,還應開發適用于小組協作學習及個人探究學習的教學資源。
(五)加強農民培訓的個性化與互動性
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網絡的應用,利用網絡平臺對農民進行培訓是農民培訓的主要組成部分。利用網絡對農民進行培訓,應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體現培訓內容的個性化,參加培訓的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驗以及培訓需求來選擇相應的網絡培訓項目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在追求個性的同時,農民學員還應樹立較強的社會合作意識,根據工作活動的需要,相互配合,不斷調整合作方式以改善合作關系,以適應社會化職業需求。另外,網絡培訓平臺還應開發網絡輔導答疑系統,鼓勵農民應用即時通訊軟件、電子郵件、博客等進行聊天、文件共享、文件傳輸等,隨時與其他農民進行廣泛交流,讓農民通過電腦網絡或手機網絡隨時都能方便接受到專業的答疑。
(六)采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
現代教育技術雖然是農民職業培訓的主要方式,但由于農民團體的特殊性,還應該采用一些其他的培訓方式,比如,帶領農民到生產一線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傳授,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培訓效果。還可恰當應用廣播、電視等普及率高的媒體,作為網絡環境下農民培訓的有力補充。充分利用農村的電視平臺,把農業科技信息嫁接到電視系統進行傳播,定期在電視臺播放。另外,傳統的培訓方式不可完全丟棄,其有利于系統傳授知識,也有利于對職業技能中理論知識的把握。
作者:左艷麗 韓鳳云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德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