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歷史教育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高校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是研究的熱點與實踐難點。近年來,以講述歷史的方式,弘揚傳播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為目標與內容的央視節目《百家講壇》,自開播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功,這為高校歷史教學改革提供了積極的啟示。作為一所匯集各路精英教師(學者)的“開放式大學”及其“歷史科目”,其“教育教學”成功之處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講述我國著名的歷史內容為載體,在專家、學者和廣大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應。講師們都是在學術界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學術大腕”,通過《百家講壇》,實現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聽到他們講座的心愿。
3.語言通俗易懂,表達幽默風趣,一改歷史語言中艱澀難懂的術語、文言。
4.選題的“可講性”,史文學類題材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時也突出時代性。
5.多種電視手段的綜合運用,講座提綱制作成課件,演講時投影演示,圖、文、語、手勢同步進行,立體感強。
電視節目和歷史教育教學固然有區別,但在如何有效地傳播歷史文化的宗旨上卻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歷史教育應借鑒《百家講壇》的有效經驗,找準歷史教育的目標定位,從課程體系到治學態度、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進行積極的改革。一是要借鑒其合理定位,明確歷史教育的目標。要明確區分非歷史專業的歷史教育和歷史學專業教育課程的差異,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二是要借鑒其多元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盡量減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將教學內容、引用的材料、圖片、文字、聲音等通過多媒體設備傳遞給學生,讓歷史知識“活起來”。三是要借鑒其“一家之言、百家爭鳴”,給學生創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現在高校的歷史教學,限定性的結論太多,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少,固定的結論又讓學生對歷史產生逆反心理。倡導學術自由,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在允許范圍內形成自己的觀點。
二、構建立體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推動高校歷史教育發展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高校歷史教育教學方法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開發。因此,要增強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鼓勵學生圍繞教學難點與社會熱點,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其性格、愛好、知識面等方面差異,自由組合、組建成不同的歷史學習小組,注重自主學習與分組合作學習的高度聯動。
2.利用網絡技術,增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現代化的網絡教育技術具有生動性、即時性等便捷性優點,這種手段在高校歷史教育教學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跨越時空提供聲、像、文等信息的歷史“再現”,讓學生在課堂中也能領略到聲音、圖像帶來的歷史沖擊力和歷史厚重感,生動形象的圖片和歷史故事會鐫刻在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的歷史觀、想象力、知識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網絡教育為依托,構建歷史教育網站、論壇等互聯網平臺,也有利于學生自我探索。
3.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拓展研究性教學方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雖然能讓教師更好地傳播知識,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動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也是不爭的事實,導致大學生歷史意識和表達能力不夠。因此,要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鼓勵大學生在歷史教學與歷史體驗中,進行研究型的學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開設“歷史沙龍”、“尋根問底”、“以史為鑒知天下”等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研究型的學習,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帶著思考去學習,進一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提高自身歷文獻閱讀能力、質疑能力、論文寫作能力。
4.重視與提升歷史教育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要把實踐教學納入歷史教育教學的體系中。通過修訂教學大綱,增大實踐課程。教學參觀普遍地受到大學生的歡迎,教學參觀可以是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古跡等,參觀時安排必要的講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避免流于形式。此外,還可以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模擬歷史事件進行解說與扮演,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作者:劉蘭榮 單位:濰坊學院幼教特教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