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文化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中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學校結合多種形式的活動載體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五個認同”感和“四個自信”,對激發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起著有效作用,使得學生步入工作崗位之后擁有靜定專注、自律樂觀及崇尚美善和博文約禮的人生價值觀。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7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8年3月12日教育部長陳寶生談傳統文化進校園“三件事”,給予學校政策支持。按照自治區教育廳的安排部署,結合學校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進學校,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多次用自己的言行告訴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傳承是中國夢的根基,事關民族事業的傳承、復興。從目前傳統文化進教材,到未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融寄予希望。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反復闡述更加堅定了職校對中華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的信心和決心。因此,讓一代代職校生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成為目前職校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任務。
1中職學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現狀
中職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理論基礎相對薄弱、課程資源短缺,各方面工作缺乏系統規劃和組織協調等問題。中職生傳統文化知識匱乏,傳統美德觀念淡薄,大部分學校中華傳統文化師資不足,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不能有機結合,致使對中職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不盡人意。
2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做法
學校狠抓少數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竭盡所能通過學校各項活動載體,以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館為抓手,發揮體驗館重要職能作用,努力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啟迪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為總體目標,最終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并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大一統教育具有較強的現實作用。(1)每月一期的國語沙龍活動為學生學好國語找到更好的方法和途徑。好的交流平臺使得學生參與積極性越來越高,不斷從中找到學習國語的自信心。(2)全校教師承擔36個班級的周六拓展課程教學工作。拓展課程主要包括古詩、紅歌、日常用語及MHK專項訓練4個模塊的內容。教師采用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為學生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知識。(3)運動會開幕式國學傳奇節目由64名學生身穿漢服,沉浸在穿越古代的意境。學生不僅流利背誦《憫農》、《勸學》、《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少年中國說》,根據所背古詩內容表演每個時代畫面,節目的創意和學生精彩的演繹效果得到上級和全校一致好評。(4)技能大賽開幕式和校園藝術節開幕式“弘揚中華文化,傳承華夏文明”中華傳統文化節目展示,學生代表參與并表演詩詞穿越,《論語·選編》、《守株待兔》、《出塞》、《明月幾時有》、《少年中國說》、《我驕傲我是中國人》6個篇幅內容的背誦和演繹,充分說明了學校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以來,教師們教古詩,教唱紅歌,為學生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打下堅實基礎。(5)成立中華傳統文化社團,共有118名學生參與選拔,創下了學校社團報名人數新高。整個選拔過程,選手們熱情高漲,積極投入,現場氣氛十分活躍,展現了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強烈興趣。(6)通過調查問卷、個訪學生和與學生座談了解到,學生入學前,口語能力差,不敢開口與漢族老師和同學交流,沒有自信心,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不清,在積極參與學校近一年開展的各項大型活動之后,學生感覺穿著漢服,具有較強的代入感,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由不了解、不喜歡到想要了解、喜歡學習,呈現出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的趨勢。
(1)拓展課程扎實有效:以18-18會電班為例,少數民族學生入校前和入校后掌握古詩、紅歌情況數據對比分析,學生入學一年后會背誦25首古詩,會歌唱15首紅歌,了解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6個中國傳統節日,并能夠熟練地掌握66個日常情景對話,基本能掌握聽說讀寫4項技能,拓展課程為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校園活動激發潛能:通過參與大型活動表演,學生成為其他班級學生羨慕的對象,學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積極投入到學校的各類比賽、表演當中。(3)社團組建大放異彩:近兩年來,學校始終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滲透,語言部結合學校的實際,成立中華傳統文化社團,積極營造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4)體驗館建設錦上添花:體驗館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啟啟蒙教育,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價值理念,讓學生在交互式體驗中學習,使學生在感知場景、動手操作、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開展文化體驗活動,踐行中華文化“知行合一”理念。(5)育人環境逐步改善:學校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館所提供的學習條件及學校校園文化的營造,對提升、擴展全體師生的國學文化與知識,提高發展師生文化素養,將創造積極有利的平臺。大大改善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環境,為學生感知、學習國學文化提供相應學習環境、實踐操作環境,進一步發揮國學啟蒙教育在推進本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進程與水平中的重要職能作用。以18-18會電班為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平均成績逐漸呈上升趨勢。參與各項活動對激發學生學習國語的熱情和積極性,以及對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的提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國語沙龍活動、運動會節目展示、技能大賽、藝術節表演、中華傳統文化社團活動、校園國語周等載體及周六拓展課程,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五個認同”感和“四個自信”,對激發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起著積極作用,使得學生步入工作崗位之后擁有靜定專注、自律樂觀及崇尚美善和博文約禮的人生價值觀。
4反思
(1)創新活動載體,拓寬學生參與面:活動載體、活動方式較為單一,在保留原有各項活動的基礎上,每學期開展國學周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平臺進行展示。(2)拓展活動方式: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適當組織學生博物館和現有各類教育基地等場所;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技藝大師或民間藝人進校園、進課堂,積極參與到學校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教學中,通過他們親身的講述、演繹、展示,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激發學生自身體驗興趣和學習興趣。(3)豐富活動內容:在原有演講、主持、京劇、表演、演唱5項社團活動的基礎上,拓展書畫、圍棋、武術、樂器、茶藝、古典舞等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實際,將職業教育特色和傳統文化傳承相結合,重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4)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一是組織教師學習相關各級文件精神;二是邀請專家做專題講座;三是成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研組,集體備課,共同討論傳統文化課程的設計。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不斷加深全校教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遵循傳統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打造一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團隊。(5)加強學習氛圍營造:加大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宣傳力度和校園文化氛圍建設,營造全校師生共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氛圍。學校各個班級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各項中華傳統文化活動,將不斷增強學生的“五個認同”感和“四個自信”,對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具有現實意義。
作者:文杰 單位:新疆工業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