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教育困境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當前,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城鄉收入之間的鴻溝在不斷擴大,而教育作為一種人力資本投資,對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轉移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對縮小城鄉之間收入鴻溝具有明顯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從主客觀因素兩個方面對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
城鎮化;農村;教育;困境
20世紀50年代,我國城市化開始起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在發展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推動了城鎮化的步伐;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和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繼而帶動農村教育的發展。而教育與地區經濟是息息相關的,教育的發達程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但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這就直接導致城鄉之間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政治、經濟、傳統因素、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下,農村教育面臨一系列的困境。
一、農村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201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我國人均GDP仍然處于中下等收入水平國家的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要順利實現這種跨越,必須要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發國內市場,實現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的均衡增長,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中國社科院在2010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中指出:2009年中國人口的城鎮化率為46.6%。這組數據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地區蘊含著潛在的消費市場、勞動力市場。在城市發展幾近飽和的狀態下,發展農村經濟將成為我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任務。在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擺脫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促進農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基礎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農村生產率;要想提高勞動生產率,從人力資本的角度講,就是要提高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而教育正是提高人力資本的核心手段。因此,教育對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以及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具有決定意義。
(一)農村教育與農業現代化
雖然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技術型,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仍占主要地位,農業生產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對經濟發展起到支撐作用。所以,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模型轉型,農業現代化是一條必由之路,實現農業生產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自身素質的提高。現代化農業生產一方面需要勞動者自身具備快速獲取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新成果的能力,還需要勞動者能夠有效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篩選,既能掌握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同時還能準確把握國家政策機遇和市場環境。而教育正是使農業從業者獲取上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二)農村教育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始于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不斷地由傳統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遷移性收入在農村勞動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流動。但在轉移的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在擇業、就業的過程中會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經驗表明,農村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越高,更易實現非農轉移,自身更具職業競爭力,失業的概率就會越小,更能適應城市新環境,實現有效穩定的轉移,促進城鎮化質量的提高。
(三)農村教育與城鄉收入差距
我國的教育結構與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具有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二元結構。城市較之農村,具有明顯的優勢資源:優越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由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我們不難看出:城市與農村地區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可以看成是城鄉社會經濟和居民收入差距之間的差距。城鄉在教育方面的差距造成了城鄉之間人力資本的差距,這種差距不但進一步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的鴻溝,同時由于教育與收入之間存在一定的傳導、復制和強化的關系,教育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與日俱增。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教育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的平衡器作用。
二、我國農村教育面臨的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對于農村地區的支持,我國現階段的農村教育較之以前有了較大提高,但由于主客觀方面原因,我國的農村教育仍然面臨困境,以致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低下。
(一)客觀因素
1.教育經費投入嚴重短缺。農村地區教育的發展一直受限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方面的經費支出要達到在20世紀90年代,國務院就明確指出政府財政收入用于教育方面的經費支出要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實際情況并沒有達到預期,再加上各級政府部門在政策上將投入責任下移,而縣級及縣級以下地方政府財力資源薄弱,轉移支付能力更是處于不利地位,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村地區教育質量的降低。
2.農村地區中小學學雜費管理不規范。由于經濟上的差距,城鄉之間學雜費的制定標準會有所不同,農村地區的學校收費標準普遍低于城鎮學校。由于農村學校在學雜費方面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標準,導致兩者之間存在的差額,在一些地區被有關上級部門看作是“提成”,這些“提成”有的用來彌補教師工資的發放,有的用于填補學校遺留的債務,甚至還有一些不知去向。
3.學校布局不甚合理。由于農村地區人口多、地形復雜、基礎設施缺乏等原因,我國農村地區很多學校的規模普遍都比較小。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農村地區學校的生源有所減少。國家為有效利用教育資源,開始了“合校”,雖然合校提高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具有普適性,但對于一些偏遠的地區而言,這些政策導致了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增加了受教育的困難。在一些山村地區,很多孩子由于附近沒有學校,只能每天翻越幾座大山去遠在幾十公里以外的鎮上去上學。
4.師資力量薄弱。許多農村地區的教師是當年“代轉公、民轉公”過來的,他們的專業化知識素養與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不適應,教育觀念落后,在新課改中不能及時轉換角色,僅僅止于形式;由于缺乏相應的培訓資金,農村教師幾乎沒有參加繼續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發展前景沒有城市優越,再加之農村教師的師資待遇遠遠不及城市,進而導致農村地區的學校對于潛在的應聘者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主觀因素
農村適齡兒童以及廣大農民家長是農村教育的主要參與主體。由于上述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會在不程度上影響農民對于子女接受教育的意向;由于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依附于土地,很少接受教育,自身知識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經濟能力有限,教育的效果又具有長期性,以致給廣大農民留下了一種錯誤的認識,即教育對于農民來說是沒有實用性的。正是由于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民自身的這種不愿讓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兩方面相互作用,最終直接導致我國農村教育質量低下。
三、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政府在對農村和城市教育投入上實行適當的農村傾斜政策,同時要對農村教育經費進行科學的預算,完善經費監督管理機制
由于農村教育在起跑線上就遠遠落后于城市,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減小城鄉學校在教育上的差距,首先要確保城鄉學校在教育硬件設施上要均衡,因此,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教育投資,適當對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實行傾斜政策。同時,地方各級政府也應認真貫徹執行政府的指示,明確自己的責任。同時在經費預算上,建立健全各項預算資金的使用制度,一方面確保國家的預算資金能及時下放到學校,確保資金的有效運轉;另一方面,完善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將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公示,接受公眾與社會的監督,以規范教育資金的使用。
(二)理性的看待學校布局調整問題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進城務工人員逐年增加,許多農村地區也隨著經濟發展而活躍起來,農村適齡兒童開始呈現減小的趨勢。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和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國家開始實施“合校”政策。雖然撤并學校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地區教師資源緊缺的情況,但在看到這些優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并校后多余的教師安置問題、并校后學校產業的處理問題、農村家庭學生的入學成本問題以及學生安全問題等。因此,我們不應該過度追求規模效應,而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實事求是,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多個維度和方面綜合考慮是否需要調整該地區的學校布局,適當允許小規模學校的存在。
(三)增加農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農村地區學校教師數量缺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村教師職業缺乏吸引力,教師待遇和發展前景遠落后于城市。首先,應提高農村教師的師資待遇,給予到農村任教的優秀人才特殊的津貼補助,縮小城鄉教師的待遇差距,使農村學校能夠做到吸引人才;其次,要對學校的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將培訓切實落到實處,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加強城鄉之間教師之間的交流,嘗試實行崗位輪換制度,鼓勵城市教師到農村支教,不定期委派重點學校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講課、聽課并進行指導等;鼓勵大學生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為有意向的大學生創造機會;學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基礎,確保能在吸引人才來之后能夠留住人才。
(四)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和選擇
由于教育結構具有顯效性以及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的特點,因此,對教育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十分必要的。農村教育在保障讓學生能夠接收到基本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針對有升學意向和就業意向的學生,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傾斜;另一方面,為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和更快的適應城市生活,在日常教學的同時,也要注重將城市的生活觀、價值觀等傳遞給學生,為將來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城市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以及生存觀念,為將來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秦玉友.美國、印度、日本農村教育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7.
[2]范先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農村教育難點問題的破解[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
[3]龐麗娟,韓小雨.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
[4]顧微微.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1.
[5]梁紅梅.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問題考察與歸因[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
[6]司曉宏.后農業稅時代農村義務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06.
作者:丁田田 單位:渤海大學研究生院政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