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邊遠農村教育事業阻礙與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基于西部邊遠鄉村師范類畢業生引進困難、高素質教育人才難留住、師資嚴重匱乏等問題,分析高校師范類畢業生扎根西部邊遠鄉村教育事業面臨的阻礙,提出解決高校師范類畢業生扎根西部邊遠鄉村教育事業、促進教育公平的對策。
關鍵詞:
師范畢業生;西部;邊遠農村;教育
促進教育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西部,尤其是西部山區,而扶貧要扶根,脫貧致富的基礎在教育,師資是關鍵。2013年9月,在“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強調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通過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和人民獲得自身發展、貢獻社會和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1]但由于政策對西部邊遠鄉村地區的傾斜力度不夠等原因,高校師范類畢業生扎根西部邊遠鄉村教育事業面臨諸多阻礙,制約著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
一、高校師范類畢業生扎根西部邊遠鄉村教育事業的阻礙
(一)環境條件惡劣,師范畢業生引進十分困難
西部邊遠鄉村地區大多較為偏僻,遠離經濟政治中心,交通受阻,師范類人才引進十分困難。據調查得知,廣大邊遠貧困山區尚有一半至2/3的鄉村不通公路,物資交流和商品輸出十分困難,且旱、澇、凍、風、沙等災害頻繁,水資源缺乏,電力供應不足,條件非常艱苦,加之居住和辦學條件差,教育設施落后,高校師范畢業生望而卻步。
(二)政策傾斜力度不夠,高素質教育人才難留住
西部邊遠鄉村地區教育資金嚴重短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政策傾斜力度不夠,教師生活條件差。同時,教師專業發展平臺有限,進修、職稱職務晉升相對困難。加之鄉村基礎設施不健全、沒有如幼兒園等相應的配套設施,教職工子女很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因此難以留住人才。
(三)就業觀念導向,師范畢業生大多不愿去邊遠鄉村地區
很多高校師范類畢業生畢業后都想在大城市尋找一份滿意而體面的工作,因為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優質資源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基本不愿意去條件艱苦、發展空間和平臺有限的西部邊遠鄉村地區,甚至覺得去這些地區工作在親戚朋友面前會沒面子[2]。
(四)家庭因素影響,不允許子女去邊遠鄉村地區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子女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多數大學生家境較好,父母對其過于寵愛,寧愿讓孩子在大城市找工資低的一般工作,也不贊成孩子畢業后去西部邊遠鄉村地區工作。
二、促進高校師范生扎根西部邊遠鄉村教育事業的對策
(一)加大鄉村教育資金投入,吸引更多高素質教育人才
同志強調:“政府要保障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夠接受義務教育,并為他們提供進一步求學的機會。”因此,要使每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加大邊遠鄉村地區教育資金投入,改善落后的居住和辦學環境條件,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加大自然災害的防范力度等。
(二)加大教育政策傾斜力度,爭取留住高素質教育人才
教育要發展,政策是關鍵。同志強調:“基礎教育資源要向農村傾斜,向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進一步健全資助體系,想方設法解決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孩子上學面臨的實際困難。”國家應完善鄉村配套教育設施、提高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改善鄉村教師的居住條件、拓寬教師專業發展平臺,使鄉村教師無后顧之憂。
(三)轉變父母的觀念,使其鼓勵學生投身鄉村教育
高校師范類畢業生不愿投身西部邊遠鄉村地區,與家庭教育觀念息息相關。因此,父母應轉變觀念,如果子女自愿去西部邊遠鄉村地區投身教育事業,父母應大力支持;對于怕吃苦而不愿去的,父母要積極鼓勵。因為這既可以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奉獻精神,也能促進西部邊遠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3]。
(四)轉變自身就業觀念,培養奉獻精神
同志曾說:“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雖然大城市對教師吸引力巨大,但教師投身西部邊遠鄉村地區的教育,使貧困鄉村的孩子接受優質教育,從而走出大山,人生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因此,學校應主動為高校師范類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使其轉變就業觀念。同時,高校師范類畢業生自身也要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勇于奉獻。
三、結語
高校師范類畢業生基礎扎實,素質過硬,西部邊遠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亟需其加入。但受城鄉發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條件不便、學校辦學條件等因素影響,西部邊遠鄉村地區存在吸引力不強、優質資源配置不足等客觀問題。因此,應大力發展西部經濟,為教育事業提供物質保障。
作者:明道琴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在“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視頻賀詞[N].人民日報,2013-09-27(03).
[2]盤意文.大學生擇業觀的社會反思[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1):106.
[3]徐平.大學生擇業觀相關因素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