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教育困境與道路選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農村教育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前提條件,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的素質。針對中國農村教育的作用與重要性,分析了當前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包括鄉土意識薄弱、教學缺乏實踐、教師待遇低、教育功能單一等,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加強鄉土意識培育,發揚農村傳統美德;增加實踐教育,培育地方人才;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快建設社區文化,豐富農村教育功能。在新時代,需要不斷創新農村教育體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農村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
農村教育;鄉土意識;教育功能;地方人才;社區文化
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小康社會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農村教育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止2014年底,我國農村常住人口為6186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45.23%[1],農村人口基數依然龐大,迫切需要農村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如今,農村義務教育基本上實現了免費模式,越來越多的農民孩子上得起學,而隨著職業教育在農村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的生活與生產技能。但是在當前的中國農村,很多觀念還是比較落后,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以及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教育的發展困境依然存在,探討我國農村教育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農村教育的意義
我國的農村教育源遠流長,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剖析了教育在農村地區的重要性,并探討了農村教育的理論與價值。例如,陶行知把農村教育看作是立國之本,他認為中國的農村非常落后,農民的人口又多,只有抓好農村教育,中國才會進一步強大[2]。晏陽初則認為農村要發展,教育需先行,農村教育是幫助農民脫離“貧窮、愚昧”的主要途徑,是中國富強的基本要素[3]。如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黨和國家一直以來的重要任務,而在這其中,農村教育凸顯出重大的作用。
(一)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村教育
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中國一直重視農業的發展,可以說,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所在,是養活十三億人口的第一產業,農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產生直接的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則是我國社會安定團結的重大工程,所以農業的穩定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愿景實現的基本條件。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跟西方發達國家比較,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采取一定的手段措施對我國的農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此過程中,教育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手段,為了突破農業發展的瓶頸,需要不斷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然而一直以來,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在觀念上也難以改進,很多農民的孩子僅僅把讀書當作通往城市的橋梁,而忽視了教育的本質,使得農業人才日益缺乏,農村生產力增長緩慢,技術措施止步不前,造成大量的土地荒蕪、土質退化,加上森林的濫伐,使得水土流失情況嚴重,農業生產環境不斷惡化,極大地影響到農業的穩定發展。面對這一現狀,若對農村教育加以重視,在教育的過程中傳播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知識,使更多的農村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逐漸轉變農民的觀念,提倡環境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促進農業發展,進一步展現農村教育的意義,我國的農業發展必將迎來一個新的局面。因此,農業發展是離不開農村教育的,兩者相輔相成,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村教育,而農村教育也是以農業發展為前提的,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加強農村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決策。
(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前提是發展農村教育
無論在教育學領域還是經濟性領域,都認為經濟和教育是分不開的,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規模是由經濟所決定的,而經濟的發展需要教育推動,教育水平跟不上,經濟的快速發展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同樣,農村經濟和農村教育也是密不可分,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與其收入是成正比的,從中可以看出農村教育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出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農民都住上了新房、開上了小車,縮短了與城市的差距,而這些成績的獲取,與黨和國家重視農村教育息息相關,包括農村教育政策的推出及教育基礎措施的落實。當然,這只是一個宏觀上的現狀,具體來看,我國貧困縣、貧困村的數量依然不少,文盲與半文盲的人口比例較高,許多農民的教育文化程度只有小學水平,落后的農村教育對農村生產力發展有著直接影響。所以發展農村教育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前提,只有不斷加強農村教育的質量,完善農村教育的基本設施,改變農村教育的傳統觀念,以此來調整農村社會的文化結構,才能從整體上真正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三)農村教育是提升農民素質的主要途徑
受封建社會影響,當前依然有不少農民含有封建思想,例如重男輕女思想、迷信思想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民的整體素質。而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民素質的內涵也發生了改變,除了傳統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之外,還增加了農業技能素質、農業理論素養等。可以說,提高農民素質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證。而我國的不少農村地區,存在封建意識濃厚及小農經濟思想等,且缺乏環境保護觀念,法制意識薄弱,農業技能低下,農民接受新科技、新事物的能力較差,造成了農民的整體素質較為落后[4]。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農村教育跟不上,教育體制落實不到位,從而與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脫節。因此,要重視農村教育,并將其作為提升農民素質的主要途徑,促進農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使農民真正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力量,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當前農村教育面臨的困境
雖然我國的農村教育理論起源較早,但真正實現質的飛躍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隨著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在農村地區的普及,新一代農民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普遍提高。如今,我國的農村教育實現了多元化發展,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取得了較好的成就,農村教師隊伍也在不斷地加強,農村教育體制正在成功轉型。當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清當前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是:鄉土意識薄弱,農村教育只是“跳板”;農村教學缺乏實踐,“死讀書”現象嚴重;農村教師待遇較低,師資流失量大;農村教育功能較為單一,社區文化落后。
(一)鄉土意識薄弱,農村教育只是“跳板”
在我國的社會發展歷程中,城鄉二元結構永遠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雖然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戶籍改革也在進行中,但城市與農村之間所存在的“鴻溝”,短時間內是難以抹平的。相對于農村來說,城市所具備的優勢巨大,無論是交通基礎設施、區域地理位置、居民保障制度、人均收入水平等,農村都遠遠比不上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農村甚至是“落后、封閉、保守、貧窮”的代名詞,加上城鄉戶籍改革尚沒有完全到位,農民若要落戶城市,除了在城市購買商品房之外,另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送孩子上大學,利用教育打開通往城市的“門”[5]。鑒于經濟水平,很少有農民能夠在城市買得起商品房,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農村教育幾乎是通往城市的唯一途徑。城鄉二元結構不打破,這一現象將一直存在,同時也是農村傳統教育體系的一大特色。“考上大學,當上城市人”是當前大多數農村子女教育的頭號信條,但也造成了農村子女鄉土意識薄弱,農村教育僅僅是一塊“跳板”,而很多農村學校只強調升學率,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都以升學為目的,很少有涉及鄉土本身的,這也是農村學生鄉土意識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可能了解全國各地的人情風貌,對一些著名城市、山川風景了如指掌,但不一定了解本土的情形,缺乏本土文化的傳承,甚至有一些農村大學生落戶城市之后,很少再回農村,甚至看不起農村。
(二)農村教學缺乏實踐,“死讀書”現象嚴重
在教育領域,理論結合實踐是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理論需要實踐來驗證,實踐需要理論來指導,兩者是統一的[6]。但農村教學通常偏重升學率,“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普遍存在,加上農村子女的重要目的就是通往城市,對于必考的教材,他們通常能夠倒背如流,為了應試而讀書,實踐操作極度缺乏,“死讀書”現象嚴重。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方面,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以及中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重理論的做法還不至于讓學生偏離人生成長軌道,但高中教育甚至職業教育還采取這種做法,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使得他們實際動手能力低下,社會立足本領不足。而當前我國城市的就業形勢嚴峻,并非每一位農村大學生都能夠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如果無法在城市立足,很可能要重回農村。由于這些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只會理論知識,與現實脫節嚴重,就算回到農村也不一定能快速掌握勞動技能,這就給農村社會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壓力,反過來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農村教師待遇較低,師資流失量大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決定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基本因素。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教師的待遇有了明顯的改善,地位也有了較大的提升,“尊師重教”成為社會上的一種良好風氣[7]。但是農村教師跟城市教師相比,待遇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甚至有扣發工資、延期發放工資、發放不足額等現象發生,加上農村教育的行政干預較多、教師缺乏培訓和交流、居住條件得不到改善、教師的娛樂設施匱乏、升職漲薪機會較少等因素,使得一些農村教師難以安心工作,如果有轉行或工作調動的機會,他們往往更傾向于外面的世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師資的流失量大,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招不進人、留不住人”的問題較為突出。如何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成為當前農村教育面臨的一個主要困境。據相關數據統計,2010-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短短三年時間,鄉村教師流失率達30%[8]。農村教育要發展,保持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所以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農村教育功能較為單一,社區文化落后
農村教育不止為城市輸送人才,還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當前農村教育肩負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許多農村地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功能較為單一,教育定位和教學模式很少涉及培養農業人才方面,這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相脫節。基礎教育實行的基本上是單一型的理論教育,完全脫離了勞動生產,素質教育不多,創業教育幾乎沒有,而職業教育也大多以理論為主,缺少培訓基地與實踐課程,大部分學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拿到文憑證書。農村教育功能的單一化,跟農村社區文化落后也有很大關系,這是因為農村勞力基本都進城打工,僅僅依靠留守的老人孩子,是難以繁榮農村社區文化的,這間接造成了農村文化培育的滯后,如何脫離農村成為大多數孩子的向往,他們能做的是勤奮讀書、考高分、上大學,這與一些農村學校應試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甚至有些學校相互間還會攀比,送出去的學生越多,越以此為榮,使得農村教育功能難以朝多元化發展。
三、當前農村教育困境的解決措施
針對當前農村教育所存在的諸多困境,迫切需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否則這些問題的持續存在,將阻礙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今,農村教育日益凸顯出其作用和價值,如何對農村教育體系進行創新,使農村教育的發展走出困境,成為我國教育領域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加強鄉土意識培育,發揚農村傳統美德
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無論在文化還是經濟上都較為落后,雖然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要求,黨中央和國務院也再三強調要盡快解決“三農”問題,并于2015年2月1日正式《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9],這是新世紀以來連續第十二個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充分展現了黨和國家建設新農村的決心,但是城鄉之間所存在的差距短時間內依然是難以拉近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農村在落后城市的同時,也有著一定的長處,例如空氣更加新鮮、環境更加優美、民風更加樸實、鄰里更加和睦,這些都是城市難以比擬的。農村有很多傳統的美德,例如誠懇、守信、勤儉、尊親、敬長等,并得到很多城市人的認可。這些農村的道德體系和倫理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有必要加強農村孩子的鄉土意識培育,增強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人生道路有很多,走進城市并非是唯一的一條,為家鄉的建設作出貢獻、跟家鄉人民共同富裕,也是非常崇高的信條。隨著鄉村旅游熱、“農家樂”、“鄉村養老”等熱潮的興起,很多農村地區也迎來了致富的機會,農村教育應改變觀念,多創新教育理念,充分發揚農村傳統美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更多的人才。
(二)增加實踐教育,培育地方人才
在傳統的農村教育中,奉行的是理論教育,很少與生活、生產相連,很多農村子女的目標是通過讀書走向城市,這種價值觀念也造就了他們“死讀書”的背景,其產生的結果是忽視了農業技術與生活技能,并成為農村生產力低下的主要因素,這顯然不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因此,農村教育應增加實踐教育內容,促進農村子女的農業技術掌握,提高生活技能的培訓,這有兩個方面的好處。第一,農業技術的掌握可以幫助農村子女獲得更多的生存技能,為將來返鄉創業做好準備,同時還可以推動農村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從理論傳授型向職業教育型轉變,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服務面,培養出更多的一專多能型人才。第二,生活技能的提高使得農村子女更加了解生活的真諦,學習到更多的人生知識,包括精神面貌、人際交往、生活常識等,具備更好的心理素質和更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實踐教育還可以培育出更多的地方人才,由于農村社會比較分散,很多人守著三分地就滿足了,如果沒有人組織與號召,就不會有積極性,而地方人才正是帶動農村社會改進與發展的“領頭羊”,代表著創新與改革。地方人才應該熟悉本土的地理地形、人情風貌,在家鄉建設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利用本身掌握的農業技術創業致富,在當地樹立起標桿,充分發揮出榜樣的力量,并且能夠通過技能“傳幫帶”、幫助農民推廣優良農產品,帶領家鄉人民共同致富[10]。
(三)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在待遇上差別較大,相關部門應重視該問題,通過各種融資途徑提高農村教師待遇,以留住更多的教師人才。例如可以向上級部門申請教育資金輔助,或者跟相關社會機構、企事業單位合作,以定向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式,爭取到這些機構和單位的資金支持,以此來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師待遇,激發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11]。此外,在農村教師住房、評職稱等方面,也盡量能給予優惠、開“綠燈”等,使農村教師能夠教得“稱心”、住得“安心”。農村教育還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設可持續發展機制,全面提升教師整體上的素質。例如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相適應的政策制度,不斷對教師編制進行完善,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加入到隊伍中來;也可以構建教師培訓制度,培養當地的青年骨干教師,建立起教師流失的補償機制,以此來提升農村教師的素質,并起到穩定教師隊伍的作用。農村學校在提高教師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培育教師的使命感,自愿投身于農村教育的事業中。相關部門還可以幫助農村學校與城市中的師范院校對接,定點培養師范生,為農村學校招募更多的一線教師。
(四)加快建設社區文化,豐富農村教育功能
為了改善生活,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力紛紛進城打工,留守老人與孩子日益增多,農村社區文化較為缺乏,農村教育功能單一化現象嚴重。在此背景下,農村教育應肩負起社區文化建設的重任,不斷加強鄉土文化的培育,讓更多的學生熱愛家鄉。從教育功能上看,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是有所區別的,創新農村教育應緊密聯系當地實際,不能單純地學習城市教育,否則可能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12]。首先,豐富農村教育功能應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為出發點,不斷拓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的功能,學校既是鄉村的信息資料中心,同時還是娛樂活動中心、社區文化傳播中心,實現農村學校的多元化發展,全面為農民朋友服務,充分發揮出農村文化的社區效應,使當地農民的文化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其次,要充分整合當地農村教育資源和城市教育理念,做到取長補短,以提高農村學校在文化方面的品味,延伸農村教育內涵,發揮自有的教育特色,并加入更多的實踐教育內容,走現代化的教育發展道路,提高農村教育的適應力和內在價值。第三,以自然村和行政村為基本單位,以鄉鎮為引領點,在市縣的指導下,做到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統籌安排,在師資隊伍、教育經費、基礎設施等方面統一規劃,在節省資源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地方辦學的整體水平,以顯著的辦學效益實現農村學校的平穩發展,不斷改革教學理念,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出更多的當地人才。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的農村教育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包括農村子女的鄉土意識薄弱,只想通過教育走進城市,做一個城市人;農村教學缺乏實踐,農村孩子的“死讀書”現象較為嚴重,生存技能不高,影響到成才率;農村教師待遇較低,難以安心工作,農村師資的流失量大;農村教育功能較為單一,且農村社區文化落后,使得農村教育功能難以朝多元化發展。針對這些困境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不斷創新農村教育體系,真正凸顯出農村教育的作用和價值,這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徐海生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4年末城鎮常住人口7.5億鄉村常住人口減少1095萬[EB/OL].
[2]吳擎華.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J].中華文化論壇,2014(11):51-55.
[3]劉河燕.晏陽初鄉村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代農村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9(10):159-160.
[4]田夏彪.多元一體: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價值的定位[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4):68-72.
[5]李學容.警惕農村教育的城市化傾向———對農村教育城市化的審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6):1-3.
[6]官愛蘭,周麗萍.新型城鎮化下的農村教育:“干涸”、“貧血”及“缺土”[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31(4):5-8.
[7]田夏彪.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文化認同功能失衡及其對策[J].教育探索,2014(5):9-11.
[8]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全國鄉村教師3年流失30%地位低待遇差是主因[EB/OL].
[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
[10]張天雪,黃丹.農村教育“內卷化”的兩種形態及破解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4(11):30-35.
[11]凡勇昆,鄔志輝.我國農村教育發展方向的困境與出路———基于文化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4):26-30.
[12]葛新斌.關于我國農村教育發展路向的再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1):99-105